董小宛对创作《红楼梦》中有关美食内容的贡献
傅济生
《红楼梦》中美食众多,以下是一些美食及其出现的回目:
1. 鹅掌鸭信:第八回,宝玉在薛姨妈处吃饭,薛姨妈取了自己糟的“鹅掌、鸭信”给宝玉吃。
2. 酸笋鸡皮汤:第八回,薛姨妈饭桌上有“酸笋鸡皮汤”,宝玉喝了两碗。
3. 豆腐皮包子:第八回,宝玉提到自己在东府吃饭时特别留了“一碟子豆腐皮的包子”给晴雯。
4. 燕窝汤:第十回,王熙凤问尤氏秦可卿的病,尤氏提到秦可卿刚喝了“燕窝汤”。
5. 枣泥山药糕:第十一回,王熙凤探望病中的秦可卿,秦可卿提到吃了两块贾母给她吃的“枣泥馅的山药糕”。
6. 奶子糖粳米粥:第十四回,王熙凤帮忙料理秦可卿的丧事,早起吃了“两口奶子糖粳米粥”。
7. 火腿炖肘子:第十六回,贾琏凤姐夫妇以及贾琏乳母乳母赵嬷嬷一起吃饭,凤姐让平儿拿一碗炖得很烂的“火腿炖肘子”给赵嬷嬷吃。
8. 糖蒸酥酪:第十九回,宫里的贾妃赏赐了宝玉“糖蒸酥酪”,宝玉本想留给袭人,却被乳母李嬷嬷吃掉了。
9. 荷叶莲蓬汤:第三十五回,宝玉挨打后想吃“小荷叶儿小莲蓬儿的汤”,后来王夫人让人做了荷叶汤给宝玉送去。
10. 桂花糖蒸新栗粉糕:第三十七回,袭人给史湘云送东西,其中有“一碟子桂花糖蒸新栗粉糕”。
11. 菱粉糕和鸡油卷儿:第三十九回,王熙凤让人把舅太太送来的“菱粉糕”和“鸡油卷儿”拿到螃蟹宴上给众人吃。
12. 鸽子蛋:第四十回,王熙凤把一碗“鸽子蛋”给刘姥姥吃,刘姥姥误以为是小巧的鸡蛋。
13. 藕粉桂糖糕和松瓤鹅油卷:第四十一回,贾母携刘姥姥游大观园,丫头送了两个小捧盒的点心,其中一个盒子里是“藕粉桂糖糕”和“松瓤鹅油卷”。
14. 蟹肉炸小饺儿和奶油炸面果子:第四十一回,丫头送的另一个小盒子里装着蟹肉馅的炸小饺儿和“奶油炸的各色小面果子”。
15. 茄鲞:第四十一回,贾母让王熙凤搛一些“茄鲞”给刘姥姥吃。
16. 野鸡崽子汤:第四十三回,贾母游玩大观园后得了风寒,王熙凤给贾母送了“野鸡崽子汤”。
17. 燕窝粥:第四十五回,宝钗探望黛玉,建议黛玉喝“燕窝粥”,还差人给黛玉送了一大包上等燕窝。
18. 炸鹌鹑:第四十六回,王熙凤提到舅母送来了两笼子鹌鹑,让人给做成“炸鹌鹑”。
19. 牛乳蒸羊羔:第四十九回,宝玉和众姊妹在贾母处用饭,上的第一样菜就是“牛乳蒸羊羔”。
20. 野鸡瓜齑:第四十九回,宝玉着急,就用茶泡了一碗饭,就着“野鸡瓜齑”很快吃完了饭。
21. 烤鹿肉:第四十九回,贾宝玉和史湘云两人从贾母那里要来了新鲜鹿肉,一起在芦雪庵里烤。
22. 蒸大芋头:第五十回,众人在芦雪庵联诗,袭人派人给宝玉送了衣服,李纨就让人把一盘“蒸的大芋头”以及两盘朱橘、黄橙、橄榄等送给袭人。
23. 糟鹌鹑:第五十回,贾母也凑热闹来了芦雪庵,李纨伺候她吃了一点“糟鹌鹑”。
24. 建莲红枣汤和法制紫姜:第五十二回,宝玉早起,喝了两口“建莲红枣儿汤”,又噙了一块“法制紫姜”。
25. 鸭子肉粥、枣儿粳米粥、杏仁茶:第五十四回,贾母和众人玩到半夜觉得饿了,凤姐说有“预备的鸭子肉粥”、“枣儿熬的粳米粥”以及“杏仁茶”。
26. 火腿鲜笋汤:第五十八回,宝玉养病,厨房送了一碗“火腿鲜笋汤”。
27. 茯苓霜:第六十回,柳家的嫂子送给她一个纸包的“茯苓霜”。
28. 油盐炒枸杞芽儿:第六十一回,莲花儿和柳家的在厨房起争执,柳家的提到之前探春和宝钗要吃“油盐炒枸杞芽儿”,拿了五百钱给她。
29. 虾丸鸡皮汤、酒酿清蒸鸭子、胭脂鹅脯、奶油松瓤卷酥、绿畦香稻粳米饭:第六十二回,藕官问厨房要吃食,柳嫂子让人送了食盒,食盒里有“一碗虾丸鸡皮汤,又是一碗酒酿清蒸鸭子,一碟腌的胭脂鹅脯,还有一碟四个奶油松瓤卷酥,并一大碗热腾腾碧荧荧蒸的绿畦香稻粳米饭”。
综上所述,《红楼梦》中的美食描写丰富多彩,不仅展现了贾府的饮食文化,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这些美食描写不仅增加了小说的生活气息,也丰富了读者对人物性格和命运的理解。
这些美食的描写,非一般文人墨客所能为,因为作者必须深通厨艺。然而冒辟疆怎么能描写得出神入化呢?必有髙人为之谋划佐助,这个髙人就是董小宛。她被著名烹饪理论家陶文台评为“很有造诣的女厨师”。在《中华网——中国旅游》评选的“中国古代十大名厨”中位列第八(也有说排名第三和第七的),是唯一以庶民身份入选的女性。
“古代十大名厨”并非通过某一特定评选活动得出,而是在长期的历史传承中,基于他们的烹饪技艺、创新贡献、文化影响力以及传奇故事等多方面因素,逐渐被人们所认可和传颂,中国古代十大名厨涵盖不同朝代与地域,既有宫廷御厨,也有民间高手,他们的技艺与创新体现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古代十大名厨通常指:伊尹、易牙、太和公、膳祖、梵正、刘娘子、宋五嫂、董小宛、萧美人、王小余。
董小宛:明末清初“秦淮八艳”之一,善制菜蔬糕点,尤以桃膏、瓜膏、腌菜等闻名,创制“董肉”和“董糖”,将美食与情感结合。
董小宛的美食特点:
一. 精湛的烹饪技艺
1.调味巧妙:董小宛在烹饪中善于运用各种调料,她为迎合丈夫冒辟疆口味,精心烹调的饭食既新鲜爽口,又品种繁多。她巧妙地运用适量的食盐和酸梅调味,让菜品口味层次丰富,别具风味。
2.食材创新:她不拘泥于传统食材,勇于尝试新组合。比如采摘新鲜花蕊,将花汁滴入香露,制成香气四溢、入口即化的花露,其中秋海棠露最为独特,海棠本无甚味道,经她之手却能化腐朽为神奇。
二. 独特的美食创作
1.发明特色菜肴:虎皮肉(别名跑油肉、走油肉)源自她的奇思妙想,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名字叫“董肉”,与“东坡肉”相映成趣,为美食文化增添了一抹亮丽色彩。
2.制作精美点心:制作糖点是董小宛的拿手好戏,在秦淮时,她将芝麻、炒面、饴糖、松子、桃仁和麻油等原料巧妙混搭,利用糖的黏性制成酥糖,再精心逐一分块,切成规整的长五分、宽三分、厚一分的方块,外焦内酥,香甜酥脆却不腻人,人们称之为“董糖”。
三.对饮食文化的热爱与追求
1热衷钻研食谱:董小宛热衷于钻研食谱,一旦发现未曾知晓的奇特口味,便会执着地探究其制作秘方,这种对美食的探索精神使她不断创造出新的美味。
2.追求生活情调:她将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充满情调。
饮食偏好清淡的她,为了丈夫努力在烹饪上费尽心思,同时她也注重饮食过程中的美感和情趣,如用白瓷杯盛出几十种花样繁多的花露,单是那流动的五颜六色、扑鼻的香气,便能让人馋涎欲滴。
冒辟疆在《红楼梦》中提出的“茄鲞”,一个重要的目的,是为了写人。写王熙凤、(凤姐儿笑道:“这也不难。你把才下来的茄子把皮㔐了,只要净肉,切成碎钉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钉子,用鸡汤煨了,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候拿出来,用炒的鸡瓜一拌就是。”)写刘姥姥、写贾母、在场的一众主子和下人。
其次,冒辟疆写这部书的宗旨,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他经常要借着人物故事乃至一饮一馔,来提醒读者,不要太“泥”了。这部书不同于别的书,读法自然与别的书迥不相同。就像“风月宝鉴”一样,有正面有反面。作者要借着这种手法,阐发一个道理:世间的事,有真有幻,有实有虚。读者要有自己的慧眼,有自己的辨析力,才能到达一个“顿悟”的境界。
再次,作者经常故作认真地讲故事,当把读者带入情境之时,转而不显山不露水地调侃一下,用一种类似于“间离效果”的手法,再把读者给带出来。这比简单的“当头棒喝”,又要高明了许多。也就是说,作者的意图,不单是要带着读者入梦,更重要的,还要带着读者出梦。
董小宛以艺术才华与烹饪智慧闻名,其饮食创作不仅体现了个人技艺,更反映了明末江南士大夫阶层的审美情趣。她将日常饮食升华为文化体验,通过“董肉”“董糖”“花露”等发明留下独特遗产,堪称古代女性在厨艺领域的巅峰代表。
冒辟疆的著作中,《影梅庵忆语》和《芥茶汇钞》是涉及美食内容较多的两部作品。《影梅庵忆语》是冒辟疆追忆与董小宛共同生活的笔记,其中多次提到饮食细节,尤其突出董小宛的烹饪技艺和饮食品味。例如:文中记载董小宛腌制的“火肉”(火腿)和“风鱼”火肉与风鱼的制作智慧,因工艺独特,久存后风味更佳。火肉“无油,有松柏之味”,风鱼“如火肉,有麋鹿之味”,既有实用性(耐储存、保健),又兼具自然野趣。如果将美食分为高、中、低若干档次,作为名厨的董小宛来说必然是拿手好戏,她热衷于钻研食谱,一旦发现未曾知晓的奇特口味,便会执着地探究其制作秘方,这种对美食的探索精神,使她不断创造出新的美味。
冒辟疆在《影梅庵忆语》卷一中写道:“……亡妾董氏,原名白,字小宛,复字青莲。籍秦淮,徙吴门。在风尘虽有艳名,非其本色。倾盖矢从余,入吾门,智慧才识,种种始露。凡九年,上下内外大小,无忤无间。其佐余著书肥遁,佐余妇精女红,亲操井臼,以及蒙难遘疾,莫不履险如夷,茹苦若饴,合为一人。”就是说,冒辟疆和董小宛在婚后的九年期间,小宛佐辟疆著书肥遁,(佐者辅佐、帮助也,而不是侍候;肥遁者退隐不仕以示清高也)著书,而不是诗词歌赋、散文小品,著的什么书?就是《红楼梦》中对于各种美食的描写需要董小宛“佐余著书”,冒辟疆著作《红楼梦》的这种优势无人能及,也可以说:“董小宛对创作《红楼梦》中有关美食内容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是冒辟疆著作《红楼梦》的得力助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