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骨铮铮照汗青——吉鸿昌的英雄史诗
一罗培永
在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吉鸿昌的名字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镌刻着热血与忠魂。他以钢铁般的意志、炽热的爱国情怀,在黑暗年代里毅然举起抗争的旗帜,用生命诠释了对国家和民族的无限忠诚。其波澜壮阔的一生,是苦难与抗争交织、理想与信念辉映的传奇史诗。
吉鸿昌出身于河南扶沟县吕潭镇的贫苦农家,少年时便在父亲经营的小茶馆帮工,亲眼目睹了底层百姓在军阀混战、苛捐杂税下的悲惨生活。苦难的童年不仅磨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更让他对不公平的世道充满愤懑。1913年,冯玉祥在河南招兵,18岁的吉鸿昌毅然投笔从戎。初入军营的他,白天刻苦训练、研读兵书,夜晚挑灯学习文化知识,凭借过人的胆识与智慧,在讨伐张勋、直奉战争等战役中屡立战功,短短数年便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手握重兵的高级将领。
然而,随着职位的升迁,吉鸿昌内心的困惑却愈发深重。在军阀混战的岁月里,他目睹同胞在战场上自相残杀,无数家庭支离破碎。1929年,吉鸿昌任宁夏省主席期间,原本期望能在地方推行新政、造福百姓,却无奈陷入派系斗争的泥潭,目睹旧军阀统治的腐朽本质。这些经历让他痛苦地意识到,旧军队无法成为救国救民的力量,必须寻找新的出路。
1930年,蒋介石为分化西北军,将吉鸿昌部改编为第22路军,并派他进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但吉鸿昌早已对内战深恶痛绝,他暗中与红军联络,拒绝向同胞开枪。在给部下的训话中,他言辞恳切:“我们的枪口应该对准日本侵略者,而不是自己的兄弟姐妹!”蒋介石对此大为震怒,以“考察实业”为名,强令他出国。
1931年,吉鸿昌踏上异国土地,却在海外遭遇了刻骨铭心的屈辱。在美国旧金山,他被海关人员无端刁难;在纽约,一家旅馆公然拒绝接待中国人。一次,他到邮局寄包裹,工作人员得知他是中国人后,态度傲慢无礼。同行的人劝他说:“你说自己是日本人,就能受到礼遇。”吉鸿昌怒不可遏:“你觉得当中国人丢脸,我觉得当中国人光荣!”他当即找来一块木牌,用英文在上面写着“我是中国人”,佩戴在胸前,昂首挺胸走在纽约街头。这一震撼人心的举动,不仅展现了中国人的气节,更成为海外华人抗争歧视的精神象征。
1932年,“九一八”事变的消息传来,祖国的危亡让吉鸿昌心急如焚。他冲破重重阻挠毅然回国,在宋庆龄、宣侠父等共产党人的影响下,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抗日事业中。1933年5月,吉鸿昌与冯玉祥、方振武等在张家口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吉鸿昌任前敌总指挥兼第2军军长。他变卖全部家产充作军费,号召旧部“为民族生存而战”。
在收复多伦的战役中,吉鸿昌的英勇事迹至今仍令人热血沸腾。面对装备精良、据城死守的日军,他亲自率领敢死队,冒着密集的炮火冲锋。攻城前夜,他跪在地上,对部下们说:“现在国难当头,我们要用血肉之躯筑起长城!”战斗中,他手持大刀,身先士卒,与日军展开白刃战。经过五昼夜的浴血奋战,终于将沦陷72天的多伦收复,这是“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军队首次收复失地的壮举,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
然而,蒋介石却将抗日同盟军视为心腹大患,调集大军进行围剿。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抗日同盟军最终失败。吉鸿昌没有气馁,他转入地下,在平津一带组织“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建立秘密联络点,继续为抗日奔走呼号。他常常化装成商人、工人,深入群众宣传抗日主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诉百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1934年11月9日,吉鸿昌在天津法租界参加秘密会议时,遭军统特务暗杀受伤,不幸被捕。在狱中,敌人对他用尽酷刑,坐老虎凳、灌辣椒水、十指钉竹签……但吉鸿昌始终坚贞不屈。面对敌人的劝降,他厉声斥责:“我吉鸿昌为抗日而死,死得光明正大!你们这些卖国贼,才应该感到羞耻!”
行刑前,敌人要求他跪下受刑,吉鸿昌却从容地对刽子手说:“我为抗日而死,不能跪下挨枪,我要站着死!”他挺直腰杆,用树枝在地上写下了气壮山河的就义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随后,他面向东方,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抗日胜利万岁!”1934年11月24日,随着一声枪响,吉鸿昌壮烈牺牲,时年39岁。
吉鸿昌的一生,是为民族解放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是充满浩然正气的一生。他用热血和生命谱写的壮丽篇章,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奋勇前行。他那不屈的精神、炽热的爱国情怀,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历史的天空,也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 。他的事迹不仅被载入史册,更成为无数文艺作品的灵感源泉,从电影《吉鸿昌》到文学传记,吉鸿昌的英雄形象跨越时空,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新时代,他的精神依然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提醒着我们铭记历史、砥砺前行。
投笔从戎志未休
沙场浴血写风流
横刀怒斩豺狼寇
沥胆甘为家国谋
异国胸悬明气节
刑场诗赋照千秋
忠魂化作长虹去
浩气长存贯九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