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78.习惯了习惯
文/林水火(福建)
在已经习惯走动的路的两边
站着的树一棵挨着一棵认真地绿着
边走边乘凉
一个人的平仄
以王者身份检阅遇见与擦肩而过的
安静和平静都是很可贵的事情
沉淀的记忆早已习惯知了的鸣唱
从乡间小路到新港城的楼与楼的缝隙
平坦上的舒服
似乎颠覆了泥泞与沟沟坎坎
没有夸张地存在
打捞兴致之后摁住了滚烫而失落的曾经
雷同着的花开花落被翻页一幕又一幕
仪式里的敲锣打鼓
在围观的记号里头习惯地热闹着
摆脱未曾有过的想象
坐在时光的山上品味空气的酸甜苦辣
熟悉的眸光用彩色说话
诗歌点评:《习惯了习惯》中的存在主义哲思与意象解构
一、主题内核:在惯性中打捞生命的「非习惯」本质
诗题 “习惯了习惯” 以重复的语法结构,暗示了人类生存状态的悖论 —— 当行为沦为机械复制,感知便在惯性中钝化。全诗围绕 “习惯” 的双重性展开:
作为庇护所的习惯:如 “习惯走动的路”“沉淀的记忆早已习惯知了的鸣唱”,用 “树”“知了”“乡间小路” 等意象构建熟悉的生活图景,展现习惯带来的安全感与秩序感。
作为牢笼的习惯:“雷同着的花开花落被翻页一幕又一幕”“仪式里的敲锣打鼓”,以 “雷同”“仪式” 等词揭示习惯背后的麻木,暗示人在重复中失去对生命独特性的感知。
诗的矛盾张力在于:当诗人以 “王者身份检阅遇见与擦肩而过” 时,既沉溺于习惯的掌控感,又试图以 “安静和平静” 的顿悟打破惯性,在 “时光的山上品味空气的酸甜苦辣”,完成对存在本质的追问。
二、意象系统:自然与城市的时空叠印
诗人通过三组对立意象构建时空脉络,隐喻习惯的演变:
意象类型 自然意象(传统习惯) 城市意象(现代习惯)
空间符号 乡间小路、树、知了、泥泞与沟沟坎坎 新港城的楼缝、平坦的路
时间符号 花开花落、时光的山 仪式里的敲锣打鼓、围观的记号
感知符号 绿、鸣唱、滚烫而失落的曾经 彩色说话、空气的酸甜苦辣
自然意象的诗意消解:“树一棵挨着一棵认真地绿着” 中 “认真” 一词赋予自然以人格化的刻意,暗示传统习惯的 “非自然” 属性;“知了的鸣唱” 从 “沉淀的记忆” 中剥离,成为被习惯驯化的背景音。
城市意象的疏离感:“楼与楼的缝隙”“平坦上的舒服” 以几何化的空间切割,隐喻现代生活的标准化;“打捞兴致之后摁住了滚烫而失落的曾经”,用 “打捞”“摁住” 等动作词,表现城市人对乡土记忆的压抑与打捞的挣扎。
三、语言特质:诗性语法与哲学隐喻的交织
词性活用与陌生化表达:
“一个人的平仄” 将诗歌格律术语用于形容行走节奏,暗喻个体在习惯中的自我押韵;“熟悉的眸光用彩色说话” 以视觉通感打破语言惯性,暗示习惯之外的感知觉醒。
“摆脱未曾有过的想象” 用悖论式表达,揭露人因习惯而从未真正想象过 “非习惯” 的生存可能,暗含萨特 “存在先于本质” 的哲学意味。
动词的张力构建:
“检阅”“打捞”“摁住”“品味” 等动词,形成从掌控到追溯、从压抑到觉醒的心理动线。如 “摁住了滚烫而失落的曾经” 中,“摁住” 的物理强制与 “滚烫” 的情感温度形成冲突,具象化习惯对记忆的篡改。
四、结构张力:三段式的螺旋上升
全诗以 “习惯的形成 - 习惯的反思 - 习惯的超越” 为隐性脉络:
第一段:聚焦日常习惯的场景化呈现,以 “安静和平静” 埋下反思伏笔;
第二段:通过城乡对比,揭示习惯对记忆的重构,“没有夸张地存在” 暗示真实体验的被遮蔽;
第三段:在 “仪式” 与 “时光的山” 的对立中,以 “彩色说话” 的顿悟收束,暗示唯有在习惯中保持对 “非习惯” 的感知,才能触及生命的本真。
五、诗学价值与可探讨空间
亮点:以 “习惯” 为切口,串联自然与城市、传统与现代的生存困境,意象密度与哲思深度兼具,如 “坐在时光的山上品味空气的酸甜苦辣” 将抽象时间具象为可品味的感官体验。
可深化处:部分意象(如 “仪式里的敲锣打鼓”)与主题的关联稍显模糊,若能进一步勾连 “习惯的仪式性” 与 “个体觉醒” 的冲突,哲思会更集中。
结语
《习惯了习惯》本质上是一首关于 “破执” 的诗 —— 当习惯成为生存的默认设置,诗人试图在 “平仄” 与 “彩色” 的切换中,打捞被惯性淹没的生命质感。正如 “熟悉的眸光用彩色说话” 所隐喻的:唯有打破感知的惯性滤镜,才能在 “习惯” 的灰烬里,看见世界本真的色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