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声明:
——先祖此诗由堂弟胡炯涛整理提供
《海山亭望海》
明 胡缵宗
频年望海天辽廓,
此日观澜地渺茫。
千岛浮空晴树碧,
一轮出谷冻云黄。
尊前帘曳扶桑影,
城下波摇贝阙光。
便有大鹏互腾踏,
更看青鸟忽飞翔。
逐联赏析
1. 首联:时空交织的望海之境
“频年望海”点明长久以来对大海的向往,“天辽廓”以空间的浩瀚烘托心境;“此日观澜”则聚焦当下,“地渺茫”写海面辽阔,与“天辽廓”呼应,形成天地苍茫的视觉张力。诗人以“频年”与“此日”的时间对比,暗喻对自然之美的长期追寻与此刻亲临的感慨。
2. 颔联:光影交织的自然奇观
“千岛浮空”写海上岛屿若隐若现,如浮于天际,“晴树碧”以晴日绿树的鲜丽色彩点缀辽远;“一轮出谷”状写太阳从山谷升起,“冻云黄”则描绘云层被阳光染成金黄,冷暖色调碰撞,既展现日出瞬间的动态美,又以“冻云”的厚重反衬阳光的穿透力。
3. 颈联:虚实相生的仙境想象
“尊前帘曳扶桑影”中,“扶桑”代指日出之地,帘子摇曳间仿佛牵动着扶桑的树影,将现实场景与神话意象融合;“城下波摇贝阙光”以“贝阙”(传说中龙宫的宫殿)喻指海浪折射的波光,虚实之间,海天之景化作缥缈仙境,暗含对自然造化的敬畏。
4. 尾联:生命律动的哲学隐喻
“大鹏互腾踏”化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形象,写海鸟腾飞的磅礴气势;“青鸟忽飞翔”以青鸟(传说中西王母的信使)的灵动,与大鹏的“腾踏”形成刚柔对比。二者共同勾勒出自然界生命的自由与活力,收束全诗的壮阔意境。
哲学蕴意
1.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诗中“天辽廓”“地渺茫”将人置于天地大海的宏大背景中,个体的“频年望海”与自然的永恒形成对照,却又通过“观澜”的当下体验,实现人与宇宙的精神联结——人在敬畏自然时,亦成为自然图景的一部分,暗合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2. 变与不变的辩证思考
日出、云色、波浪、飞鸟,皆为动态之景;而“频年”的守望与“海”的永恒则是静态的参照。诗人以“变”(自然现象的瞬息万变)衬“不变”(自然规律与生命意志的永恒),暗示世间万物在运动中蕴含着本质的恒定,如大鹏与青鸟的飞翔,既是自由的象征,也是生命顺应自然法则的体现。
3. 有限与无限的精神超越
个体生命的“频年”守望是有限的,而海天之“辽廓”“渺茫”是无限的。但诗人通过“观澜”的审美体验,以诗心超越时空局限——“扶桑影”“贝阙光”的神话想象,将现实之景升华为精神层面的无限境界,如同大鹏“腾踏”、青鸟“飞翔”,象征人在有限生命中对精神自由的追寻与超越。
4. 物我两忘的生命境界
全诗未直言“我”,却处处有“我”的观照:“望海”“观澜”是主体的视角,“尊前帘曳”是主体的体验。但在自然奇观面前,“我”与“物”(海、岛、日、鸟)融为一体,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这既是对庄子“齐物”思想的呼应,也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中“以物观物”的哲学深度。
总结
胡缵宗此诗以雄阔的笔触绘海天胜景,既展现自然造化的壮美,又借神话意象与生命律动,渗透出对宇宙、生命、精神的哲学思考。其核心在于:通过“观海”的审美实践,揭示人在天地间的存在状态——既敬畏自然的无限,又以精神的超越突破有限,最终在“物我交融”中实现对生命境界的升华。
胡缵宗的《海山亭望海》一诗,
创作于其任职山东巡抚期间(嘉靖十五年十二月至嘉靖十七年,即1536年末至1538年),具体背景与山东沿海的地理环境及其仕途心境密切相关。以下结合史料分析其时间和背景:
创作时间
1. 山东巡抚任期
胡缵宗于嘉靖十五年(1536年)十二月升任山东巡抚右副都御史,驻济南。诗中“冻云黄”“晴树碧”等意象表明时为冬季,结合其任期推断,此诗应作于 1536年冬或1537年初(即嘉靖十五年至十六年冬春之交)。
创作背景
1. 地理场景:登临望海
“海山亭”应为山东沿海的观海亭台(可能位于登州或莱州)。诗中“千岛浮空”“城下波摇贝阙光”描绘黄海群岛的缥缈景象,而“扶桑影”(日出东方)、“贝阙”(海中仙境)等典故,呼应山东半岛东临渤海、黄海的地理特征。
2. 仕途心境:壮志与忧思交织
治政功绩,胡缵宗在山东任内弹劾横恣的鲁王,开修莱河惠民,政声卓著(“廉洁辩治,名与况钟颉颃”)。
隐忧未消 其仕途曾因官署失火罢官(1539年),诗中“频年望海天辽廓”暗含对仕海浮沉的感慨;“大鹏腾踏”“青鸟飞翔”则借《庄子》意象抒写虽处逆境仍怀济世之志。
3. 诗歌风格:雄浑悲壮的“秦声”
胡缵宗诗风以“激昂悲壮,类近秦声”著称(《四库全书总目》)。此诗视野开阔,融山海奇景与神话想象,如“一轮出谷冻云黄”以壮丽色彩渲染冬日海天,体现其“无妩媚之态,多粗厉之音”的典型风格。
历史关联事件
诗狱之祸的伏笔
诗中“大鹏”“青鸟”的豪迈抒怀,与晚年(1550年)因迎驾诗“穆王八骏空飞电”被诬“诅咒皇帝”的遭遇形成反差,凸显其刚直性格与悲剧性命运。
此诗是胡缵宗巡抚山东时,借登临观海之际,抒写治世抱负与仕途感怀的力作。其雄浑意象与悲慨情志,既烙印着西北诗人的地域风骨,也折射出明代官员在政治漩涡中的精神坚守。
《海山亭望海明》这首诗中,
胡缵宗以壮阔的海洋为背景,通过细腻而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意境深远的海上画卷。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提炼出以下几点人生启示:
视野与胸怀:诗中“频年望海天辽廓”与“此日观澜地渺茫”展现了诗人对广阔世界的持续探索与深邃思考。这启示我们,人生应拥有开阔的视野和宽广的胸怀,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勇于面对未知与挑战。
变化与适应:“千岛浮空晴树碧,一轮出谷冻云黄”描绘了自然界瞬息万变的景象,寓意着生活中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变化。这告诉我们,要学会适应环境的变化,灵活应对生活中的起伏,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坚韧。
美好与希望:“尊前帘曳扶桑影,城下波摇贝阙光”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美丽而神秘的画面,象征着生活中的美好与希望。它鼓励我们在困境中寻找光明,珍惜每一个美好的瞬间,保持对未来的乐观与期待。
梦想与追求:“便有大鹏互腾踏,更看青鸟忽飞翔”借用大鹏和青鸟的意象,表达了对自由飞翔和远大梦想的向往。这启示我们,无论身处何境,都不应放弃对梦想的追求,要勇于展翅高飞,实现自我超越。
坚持与勇气:整首诗透露出的是一种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无论是面对浩瀚的海洋,还是变幻莫测的自然景象,诗人都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意志。这告诉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只有坚持不懈、勇于挑战,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海山亭望海明》不仅是一首描绘海上风光的诗作,更是一首蕴含深刻人生哲理的佳篇。它鼓励我们以开阔的视野、积极的心态、坚定的信念去面对生活的挑战,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觉醒之光》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