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棵槐树,三公之位,那是北宋名臣王祜对家族未来的美好期许,也是三槐王氏得名之始。
三槐颂
(王昌达)
晋公王祜世人崇,
卓著巍然青史隆。
庭立三槐承夙志,
胸怀九域寄深衷。
家声远播千秋誉,
祖德长昭万代丰。
更励后坤驰浩气,
辉煌共与大江东。
注释:
1、王 祜(923一986):北宋大名府莘县人(今属山东聊城)。因避讳明孝宗朱祐樘,故易祐为祜。公自幼聪慧过人,年轻时曾任魏县、南乐二县县令。入宋以后,晚年拜为兵部侍郎,卒于任上,时年六十四岁。(《宋史》卷二六九有传)。追封晋国公。
2、三槐堂:王祜在自己的庭院中种植三棵槐树,希望借三槐的寓意,显赫族人。后来次子王旦当了宰相,孙王素又做了宋仁宗时的工部尚书。王氏族人遂称这宗王氏宗族为三槐王氏,并将宗族祠堂命名为三槐堂。从此三槐堂名扬天下,三槐堂成为子孙后代通用的堂名。
评析:
这首诗开篇直颂晋国公王祜,“庭立三槐”,说王祜在自己的庭院,种下三棵槐树,象征自己对子孙位列三公的期许。
世人敬仰的王祜,先后在太祖、太宗两朝任职,“卓著巍然”,概括其功业之伟岸。“青史隆”,強调其名垂史册的永恒地位。
王祜“胸怀九域”,预言子孙必显,展现其心系天下的博大胸襟。“夙志”与“深衷”呼应,揭示其矢志不渝的家国情怀。
由建立功业转向德泽传承,“家声远播”,赞家族美名流芳千古,“祖德长昭”,颂德行如日永耀后世。“千秋誉”与“万代丰”,形成时空对仗,凸显德泽深广绵长。
“更励后坤驰浩气,辉煌与共大江东”,浩然正气,气势恢弘。将家族荣光与奔涌长江并置,喻指精神如江流不息,辉煌与天地共久长。
此诗不仅是王祜个人的颂歌,更是一部家族精神的礼赞。意象浩然,恰似东去大江之奔流,唯愿后人奋前。
王昌达,广东平远人,现居惠州。大专学历,当过兵。喜欢诗词楹联或歌曲创作。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中国诗歌学会、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中国音协流行音乐学会会员,省中华诗词学会、惠州市作家协会、诗词楹联学会会员,丰湖诗社社员。入录文化和旅游部人才中心资源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