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山古邑.长清》之八:金 戈 铁 马 入 梦 来
——齐长城长清段探谜
李良森
秦始皇时所筑万里长城,工程浩大,雄伟壮观,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但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齐长城却远早于秦代。战国时期,列国之间争战频繁,各国出于防御外侵的需要,竟相修筑钜防,其中齐长城就是最为著名的一条。
齐长城在长清境内有主线与复线两条。主线齐长城西起孝里街道广里村“岭子头”,横跨县境折而南,在与肥城交界的三岔沟与南部的复线长城会合东行,到莲花盆山又沿与泰安交界线前行,再次进入境内。先后跨越104国道,津浦铁路,到万德街道麻套村东北长87970米,历经275座山头。复线齐长城西起境内马山以南、肥城老城镇以北的于家庄。东行至三岔沟与全线相合,长9900米,越19座山头。长清境内齐长城总长97870米,历山头294座,其中有遗址可循者79164米,占总长度的80%。沿线有孝堂山、大峰山、黄崖寨山、五峰山、马山、灵岩寺、卧龙峪等风景名胜区,是喜欢旅游和酷爱攀援者的绝佳去处。
“岭子头”即齐长城,在孝里街道广里村北500米处。据广里村老人说,1958年之前,尚存6——8米高的土城墙,不仅巍然壮观,还能为广里村挡风蔽沙。可惜自1958年起渐次挖掘,至今只留一点遗址可寻了。另据《左传》载:齐襄公十八年(公元前555年)十月晋平公会诸侯伐齐,齐侯御诸平阴,堑防门而守之广里。防门即关隘,门前有护城堑壕。《水经注》称:防门去平阴三里,齐侯堑防即此也,其水引济,故渎尚存。今防门北有光里,齐人言广音与光同。古平阴城即春秋齐邑,其故址在广里村东北东障村。今天的平阴城在广里西南,为随代所置县城。近现代人在探讨齐长城起点时将平阴邑与平阴县相混,认为广里在今之平阴县境内,纯属历史误会。建筑专家、中国长城学会会长罗哲文先生曾多次到此考察,并断言“岭子头是中国长城之源”,可谓权威论断。
从岭子头向东跨220国道,过长山岭西侧为陡岭子山。立于陡岭子之上,眺望古济水东岸的广袤沃野,横跨长城内外。这一带为古地理学所称的平阴地峡,南通鲁、曹、宋、楚,西接卫、晋、郑、周。既是春秋战国时中原诸国由“阳晋之道”横渡济水,往东北进攻齐国的要道,也是南北争战会盟之地。遥想当年,诸侯争霸,烽烟四起,金戈铁马,鼓角震天,黎民百姓扶老携幼,离乡背井,何等威武雄壮,又是何等悲惨凄凉!
从岭子头向东为岚峪北山,再往前便是三股峪与阳干山。三股峪,峪深崮险,山势陡峭,下为U_形峪,巍然壮美。阳干山有五座山崮,为S形脊峰所连,在第二座崮顶上有方形古城堡,面积40X40米,墙高1.5米,内有营房遗址。第五座崮顶有一圆形城障,内径30米,门面南,南北两端各有石屋相对;下行处的山膀上有较完整的并连石屋面向墙体,屋外又被石墙所围,而在制高点的残墙外尚有烽燧遗址,供人们想象当年的戌边战士在这里的艰难与清苦。
从阳干山东行过大峰山,越黄崖寨山,翻山势陡峭,登山如登梯而得名的梯子山,进入双泉镇境内的石小子山。石小子山因西崖上有挺立于云雾中的巨石似少年男子而得名,海拔440米,四面绝壁,却均有茂林遮掩,险绝之中又有几分幽静,清雅。石小子山上也有一个古城堡,城墙沿崖边围筑,面积为100X100米。城堡有东西二门,西门建于悬崖之上;城堡内留有较完整的石房70余间,有方也有圆,皆为片石叠涩封顶;沙土盖之。尤为奇者,坍塌的房基内多生长着碗口粗细的槐、榆、柳等树,算来不下几十岁树龄,可见此地民风淳朴,少有盗树伐木之徒。
长城离石小子山向东北经满井峪,翻北傅山,又爬上陈沟湾东山。北傅山现存长城宽5.5米,高2.58米,是自源头至此最为壮美的一段。陈沟湾东山的长城内有一环形山寨,寨墙尚存1000余米,坍塌的房址连绵500米,山顶有完整石屋一座,当为驻军首领的指挥所。在这里东可望杀马塞道的马山,南可俯瞰春秋时之“清邑”马西一带。陈沟湾村西有座分师庙,马山西边有个学成村,据传,孙膑与庞涓在今学成村这个地方拜鬼谷子为师习学兵法,学业有成之后,这里便成了学成村。在陈沟湾村西分手各为其主,那里便又有了分师庙。想来,那孙庞斗智竟是从这里开始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齐长城经满井峪、陈沟湾至漩庄的途中,有一处极为重要的军事要塞,即座落在杜庄西山的杜庄古城堡。杜庄西山海拔只有337米,但这里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呈半岛状从齐地伸向鲁地,与马山形成对峙之势。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山顶为东西走向,城堡就建在山顶最为狭窄,两侧皆为天然悬崖的地方。总面积约在15000平方米上下,是千里齐长城上现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设计最奇特,防御体系最严密的唯一一座古城堡。整座城堡巍峨壮观,气势恢宏,远远望去尤如海市蜃楼,屹立于群山莽岭之中。设计者为了保证城堡指挥中心的绝对安全,防止敌人从东西两边突破,城堡之东西两侧竟横筑五道城墙做防线。第一道城墙建在东山坡的稍陡处,将进山之路拦腰切断;第二道防线呈环岛状,将一个圆形山顶筑起一圈城墙,城墙的两端和城堡中心联接处之南北都是绝壁深涧,为鬼也发愁的天然屏障。中间的山脊宽不足十余,是整座城堡最险要处;第三道城墙便建在这里,只在南端留一门,与门内四间大型石屋相距不远,想来那里肯定是首长居所或城堡的指挥机关。第三道城墙与第四道城墙的距离大约在100米左右,这里是整座城堡的中心,地势坦荡平阔,面积3000平方米左右,石坪之上还有当年插旗的旗杆窝。第四第五道城墙两端也是建筑在南北悬崖峭壁上,但它的作用则是防备敌人从西面袭击。因此,站台和连墙石屋都设在城墙的东侧。各道城墙的中间或一侧均有门,墙宽2_米,高低则依据地形或要冲程度在4米——6米间;城墙之上均有垛口,高1米,宽1.5米,上有暸望孔;墙内均附设站台,墙高2米以上不等,供官兵往来观察敌情,并可进行有效射杀;墙下均依墙建筑石屋,供驻守兵士居住。石屋共计59间,相互毗连,现在依然大部保存完好。整个城堡设计缜密,结构严谨,易守难攻,匠心独运。2000年6月8日,年已七旬的罗哲文先生兴致勃勃地登上杜庄古城堡进行实地考察,对这个城堡给予高度评价说:“齐长城一直是我非常关注的,这个城堡的准确时代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但不管它是什么年代,都非常有价值。这个工程非常了不起,工艺非常精,城墙规整如刀削,垛口也都非常整齐,山形,地势利用的非常好。对旅游开发来说,也是难得的一个好地方。但是首先要把它保护好,要保持它的古趣和野趣……
可以预见,杜庄古城堡的发现与保护,对于齐长城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具有难以估量的价值;对于想回归大自然、溶入大自然的游客来说肯定是个难得的机会与福音。
齐长城出马山乡境,擦桃尖山而下,便是万德街道的长城村。古称长城铺。因齐长城在此跨越南北大通道的峡谷,故在此曾建构险隘关楼。明清时为三层城楼式建筑,俗称过街阁,上祀玉皇与关公,并设立马铺驿站。传说,孟姜女就是在此为夫殉情投入红石江的,不但文革前尚存曾经香火极盛的孟姜女祠,而且直至今日长城村尚有三户姜姓村民。几年前,与多位民俗专家凭吊“孟姜女”殉夫投江处,目睹泱泱湖水,仰望恰如染血般的红石崖壁,曾瞎诌七律《红石江感怀》曰:
凄风楚雨悲天唱,哭罢杞梁叹孟姜;
舍身一死星月恸,感天泪崩长城墙。
谁道顽石无情物?血泪透染红石江;
真传讹传无须辩,山悲水咽人断肠。
另外,这里还有两大怪:其一这里的阁楼、寺院、祠堂从来没有发现创建碑记,想来创始之日距今当是十分遥远。其二,据说长城曾经是齐鲁分界线,阁楼下的铺石也铺作齐鲁分水线,无论细雨连绵,还是大雨如注,门洞中线之北的水流向齐地,门洞之南的水流向鲁地,泾渭分明。当然,这也仅仅是一种说法,只不过限于阁楼之下或阁楼周边的地域而已。因为自长城村南行十里之遥的界首以北,所有上游来水皆流入北大沙河,几乎贯穿长清全境由长清城北入黄河(黄河夺道前为大清河)。而界首以南的水则汇由滂河汇入南四湖,才是真正流入鲁地之水。
齐长城爬上长城村东山,翻越大寨山、北顶山,绵亘12000米到达赫赫有名的钉头崖遗址。其中大寨山下有卧龙峪生态旅游区,而自北顶山至钉头崖间的长城则是千里齐长城遗迹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一段,底宽6——8米,顶宽5——7米,高3——4米,长约1600米,双面石墙规整如削,蜿蜒起伏若巨龙腾飞,气势雄伟,巍然壮观,登临其上,不能不说它是齐鲁文化卓尔不群的代表,让人感到作为一个炎黄子孙、齐鲁儿女的自豪与骄傲。
钉头崖在万德街道麻套村东北方的老鸹尖山西侧。据说,当年长城修到这里被悬崖所阻而无力前进。督工将军亲眼见老多工役或跌落悬崖,或不堪劳累惨死此处,多次冒死上报而激怒齐王(传说中则是暴君秦始皇),不但被斩,而且将其头颅钉于高崖之上,以警怯懦怠工者。但终因此处乃至自此向东皆陡险峻峭峰峦而止,直到泰安与历城接壤的药乡林场方有长城遗址再现。故民间有长城修到钉头崖“一降四十里”之说。
四十多年前,这一带只有古长城北面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家绿化荒山时栽植的松树成林覆山,且由国营林场经管,而古长城以南的荒山秃岭则归马套村经管。为了改变长城南北的天壤之别,马套村决意绿化这片上千亩的荒山秃岭,专门成立林业队在这里挖长条树穴,整修拦水蓄水的水平阶,就地种树育苗。因为这一带曾是山鸡、山喜鹊等山鸟的大本营,撒下的松树种子如果不严加看管都会变成它们的绝佳美味,而笔者当年就曾在此巡山驱鸟,直到松树苗脱掉脑袋上顶着的松壳小帽,山鸡、山鸟不再叼啄方才下山。
犹难忘怀的是恰恰在那里趁着斗鸟间隙,沐着长城古风,伴着松涛吼唱,细细通读了范文澜老先生的《中国通史简编》,记得那时候也曾触景生情随意记下些文字,可惜统统不翼而飞,只有几年前与几位文史爱好者重新攀登钉头崖时写下的《钉头崖怀古》尚在,与朋友们分享一点睹物思古的感慨:
齐风鲁韵本和弦,同室操戈偏乱弹;
鼓角铮鸣战马嘶,称雄争霸起狼烟。
鉅防止战本初意,长城难逾老鸹尖;
百战将军不惜头,为民请命气凛然!
钉头崖位于泰山西麓,这里群山连绵,树木狼林,云雾笼罩中,峭壁悬崖时隐时现。大自然不仅在这里雕凿出高近千米的凌云高峰,还为这里描绘出令人眼花缭乱的色彩。这里生长着各种各样的花草,照山白,映山红,山菊花,野百合,野君子兰,连翘,金针花漫山遍野;紫参,沙参,若参、杏叶参,童子参,元胡,玉竹,首乌、穿山龙、黄芹、柴胡等中药材比比皆是,百步之内采花草百枝保你手中有一半不同。也许正因如此,这里才有异彩纷呈,争奇斗艳之绝。
由于这里海拔较高,又处泰山背阴处,这里的气象变幻莫测。天忽晴忽阴,眺望四周山峦,只觉有一层蒙蒙薄雾,似细纱披肩。流云从深谷徐徐飘出,雾纱自峰峦冉冉而起,风吹云动,烟雾飘缈,那山峦草木仿佛变成了变化多端、绚丽多彩的屏幕,让人觉得山在虚无缥缈间,而自己却不由自主进入天上神仙境了。更有那风起松涛,幽谷鸟语,溪流山涧,泉出石罅,声音交织,色彩融汇,合成一首歌,一幅画,一片幽深浓烈的情思。置身此景此地,尘世的烦嚣忘却割断,心灵的空间得到净化、舒展,尽情享受“复得返自然”的快乐,细细体会“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鸣,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摩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之真谛,你便不是来时的那个你了。

作者简介:
李良森,网名义和庄主。1946年生,1962年初中毕业回乡务农。1979年起有剧本参加县、市汇演,1980年陆续有散文、小说在省市报刊发表,时有小奖。1985年签约长清县文化馆合同创作员,1988年正式调入。1993年评聘文创二级,1996、1998年先后任县(区)文联、政协副主席,进入公务员系列同时失去职称评聘资格,所幸始终没有放弃文学创作,尤其2006年离岗后时间自控,如鱼回渊。几十年来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报告文学、民间文学、旅游文学等十余部。其中主编《长清民间文学集成》获国家艺术科学领导小组先进工作者称号,《山楂峪闹剧》获济南市首届泉城文艺(民间文学)奖;长篇小说《相思河》获济南市精神文明建设精品工程奖、泉城文艺奖,长篇小说《义和庄》获省、精品工程奖和泉城文艺奖;《燕儿燕儿快來吧》获市精品工程奖和泉城文艺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