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笔尖上的小太阳
许商中心小学 万洪梅
教室窗外蝉鸣初起,盛夏的气息已透过窗缝潜入教室。
孩子们正拿着铅笔在作业本上挥舞,笔尖触过纸页,沙沙作响。
我缓步巡视,像极了考试时候的监考官。
李庆航的本子干净平整,字里行间透着一股子沉静,仿佛这不是一个九岁孩子的字,而是一位安静而笃定的老者。
在当今喧嚣的尘世里,电子产品充斥着生活的每个角落,教育很难剥开世界纷扰,辟出一方清静之地,给予孩子安静读书,沉心练字的空间。
作为基础教育者,既要努力让课堂返璞归真,又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
李庆航的铅笔尖温柔有力,铅色里藏筋骨。那字迹落在纸上,不飘不浮,横如春蚕吐丝,缓而有力;竖似新竹拔节,清正挺立。一个简简单单的“山”字,三竖如梯田般均匀排开,稳稳托住峰峦;一个“水”字旁,三点水便如三滴露珠,分明是悬在叶尖欲坠未坠的模样,轻盈又饱满。即使是随手的数字“8”,也被他勾画得如同两枚小银环相扣,竟自透出一番拙朴的意趣。小小年纪,竟能把汉字的风骨这般自然安放在童趣里,实在令人惊异。
每每看到他的字,我总是要多看几眼,红笔也会忍不住多打几个A。
课间的喧闹声浪里,常见他小小的身影端坐桌前,背脊笔直如尺,目光只凝在笔尖一寸天地里。那份专注仿佛有重量,竟令周围的喧哗也沉静了几分。偶尔抬眼,那目光清澈如水,映着窗外绿意,竟似夏日溪涧。
每次批改生字练习本,我总是忍不住举着李庆航的本子让大家观赏,宛如这不是作业本 而是一件艺术品。我觉得还是不过瘾,直接在室内墙上开辟专栏,展览他的字。把他的作业本复印一遍,铅色变成了墨香,洁白的纸,乌黑的字,黑白分明。课间,那片小小的墙面常涌满了人。一个个小脑袋歪着头看着,眼神里透露着羡慕。
一学年下来,高宇轩、孙欣欣、石文欣等同学的字,也逐渐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了让李庆航不拘泥于自我,能够更上一层楼,我特意让李庆航把几位同学的写话抄写一遍,拍摄下来发到融媒体,在特别专设栏目“童心飞扬”发表,重点介绍了李庆航。
我一次次的要求,孩子们视若耳旁风。这下,孩子们一下子着急了,居然上了融媒体。
墨香无形,却自有力量,浸润着整个班级的纸页。李庆航的同桌陈秀鹤不善言谈,谨小慎微,用心努力。他的字迹也一日日端正大方起来。
李庆航字里的从容并非凭空而来。听其言,自执笔伊始,爷爷便有规矩,日积月累,从最初歪斜的笔画,到如今舒展的字形,一路走来,似一株小苗在晨昏交替间默默拔节。他曾指着习字本上的“诚”字对我说:“这个最难写——心要正,言要直,像做人。”童言稚语,字字千钧,原来那笔下的笃定,早已扎根于童心的沃土之中。
盛夏的炎热与日俱增,窗外阳光灼灼。我轻轻抚过那些工整的字迹,纸页上仿佛仍存着孩子掌心的暖意。在这个键盘敲击声淹没蝉鸣的时代,李庆航以铅笔为犁,默默耕耘着方寸纸田。那纸页上的横竖撇捺,不只是知识的印记,更是汉字血脉在稚嫩指尖的跃动。他那份沉静的心性,如一片笃定的深潭。这铅色里藏着的,何止是工整?那是一个孩子对千年文脉无声的承诺,一种对传统文化郑重其事的叩问。
笔尖行走之处,有山河,有星月,有童真与古意的相照。铅笔字浸透的童年,早已在无形中完成了对文化基因最温柔的传承。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