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民,60后,陕西乾县人。曾供职咸阳电视台、陕西电视台,纪录片编导,纪录片《脊梁》撰稿人,该片曾获第二届全国优秀音像制品评奖会纪录片类一等奖。今年端午节
我去了趟甘肃会宁
这个全国最穷的县份之一,又是声名远播的“西北教育名县”,于我有着难断舍离的交集和心牵心念的怀恋。27年前,我作为一部反映会宁教育的纪录片的撰稿人,曾在这地方待过将近一年时间,会宁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那是一片令人何等心疼的土地啊!
清末,率军西征的左宗棠眼里,会宁十年九旱民生多艰的场景,使他在上呈朝廷的奏章里以“陇中苦瘠甲于天下”喟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会宁给出了“最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的结论;即便1998年4月我来到这里,站在会宁城外的东山上,俯瞰县城,视野所及为数不多的楼房几乎被包裹在一片土墙土房为主色调的浑黄中,就连吃水这个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大多数地方依然沿袭着祖辈千年集雨存窖的活法。
山大沟深的满目苍凉,心想寻觅哪怕一丁点的绿,都跟我的眼球吝啬地捉起了迷藏。
27年后的再访会宁,印象中的苦焦贫穷竟变戏法似的令我完全陌生。
会宁城变大了。城区规模已变身为容纳十多万人口的陇中新城。曾经扬尘不断的狭窄街巷被宽敞的街衢所取代,城中的绿地、公园随处可见,新建的钟鼓楼广场与会师楼、会师塔遥相呼应。
那座承载着会宁人崇文修德尊师重教,经见了三军会师长征胜利的文庙,也修葺一新,成了游客的打卡地。
会宁城长高了。曾经满城的黄土矮墙土屋箍窑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一座座高高的楼群,临街的商铺与绿树相映,川流不息的车辆和过往行人的衣着容颜彰显出这座城的生机与活力。
因秦腔唱红大西北的会宁人安万的姑舅爸们,不再是灰头土脸,而是以圆梦小康的体面把曾经的穷名抛向了身后。
会宁人不渴了。山背后的武志元在他的一篇散文里,记录下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武家沟村民们为给水窖里收雪,全村几乎倾巢出动,漫山遍野都是忙碌着扫雪、背雪的场景。
他写道:“雪后的早晨,迎风而出,与村民们一道抢着收雪。收完人字湾的雪,就出村东头,顺着黄蒿岭、深壕门、荞地湾,一路收到人字湾的制高点。为了多挣工分,一边收,一边各自记住自己的雪堆,待太阳照上四五个小时,就拍瓷实,第二天用绳子背下来,放到指定的水窖旁,请队长过秤,论斤计入工分。有雪收,还算幸运。倘是一冬无雪,那就得过沟翻山到六七里外的沙河,敲冰为块,那冰是苦咸的,要与窖里的存水中和后才能勉强饮用。缺水的日子,伴生着缺粮,等雪的日子真不好熬。”这样的集体积雪,虽然记工分,但相比为对付来年春旱的未雨绸缪和人人袖管里、领口处冒出的热气,这几个工分又算什么!这段记述,俨然一幅数九寒天里拓印在会宁大地上的苍生风雪求水图。
在西安科技大学供职的李腾龙老师跟我聊起过会宁人的吃水往事,进一步印证了这方水土的水贵如油,他说人畜饮水只有到了万不得已的生存极限,生产队才会打开公共水窖,以一人一搪瓷缸子的定量分配,一起熬过干渴恓惶的水荒日子。
所幸27年后的再访会宁,引洮工程梦想成真,使盼水念水喊叫水的会宁人,告别了吃窖水的日子,过去想都不敢想的自来水,已成了会宁人家的生活标配,甚至于设施灌溉农业也比比皆是。曾经的土房顶铺上了瓦片,地块里多了地膜,不渴了的会宁比过去绿了,居家门前的水窖边也长满了野草。想着就让人心生怜念的会宁老少,曾经噙一口水润过嗓子再吐手上洗一把脸的集体记忆一去不返!
会宁有着高贵自尊的精神内核。沟壑纵横干旱少雨的地理样貌,无声地传递出民生的艰难图存,可就是这样的生存环境,却打磨出锃亮夺目的“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的人文精神,累积辐射出“斯文此盛”的强大引力。在会宁人心目中,少有万贯家财的攀比意识,而多有供给子女成才的共识,以至于在全县小到状元村、大到状元乡的分布比比皆是。
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到2024年,已为国家培养输送了17万多大中专学生,其中博士1500多人,硕士6000多人,考进清华北大的162人。“状元县”的桂冠何其耀眼!
27年后再回会宁,所见是旧貌换新颜的巨变,不变的是对崇文修德的坚守和耕读为本的传承。
会宁的西北角新庄塬,是“状元县”里的“状元乡”,也是我因《脊梁》结缘的亦师亦兄的武志元的家乡,退休后,一直心存在生养他的家乡山背后,建一座抱守耕读以启后学的文化园地的念想,为给七十多位从新庄塬走出而今已加冕博士学位的寒门子女树碑立传,他募集资金,在群山深处的山背后,建成了“道塬博士文化园”,并依地形走势分别布局着状元桥、洗砚池、归去来兮亭、农家书屋等设施。
从初心的发愿,到梦想的照进现实,我都一直关注着他一砖一瓦的垒砌。这次回访会宁,博士文化园自然是我最想膜拜的精神高地。从大戏台墙上公告的三十多位“公益文化大使”名单中,我读出的不仅仅是他们对博士园建设的贡献,更是“众人拾柴火焰高”的价值取向、文化的力量、教育的光芒!
在一众会宁故旧新朋的作陪下,我和妻子怀着十分激动地心情,驻足流连于博士园的碑石、亭台和博士墙间,一种久违的亲切与感动立时涌上心头,就在大家簇拥着我们在“脊梁拍摄纪念地”碑前合影时,身旁的武兄深情的对我说:这块碑刻是会宁人感恩摄制组的良心,是整个文化园里最高最大的立石,就连碑上的七个大字也是一位陕西籍在央视供职者书丹!一席话竟让我哽咽无语热泪盈眶。也不禁回想起27年前,《脊梁》制片人梁昌宏和我正值三十出头的年纪,因被会宁教育事迹感动,自筹资金,为情怀买单,才有了奔赴会宁摄制的一部纪录影像,27年后,竟收获了这么一句跨陕甘重情义好贵重的至高褒奖!
伫立博士墙前,恍惚间,我又看见了当年会宁山区的学童,透过或箍窑或棚舍狭小的窗口看到的那片天;看见了三五成群的山里娃在冬天黎明的星光下,背着书包揣着几颗洋芋,抱着一把柴禾,被朝霞映衬着的剪影;看见了那个为了会宁山村教育付出了一辈子心血的柴泉隆老师。
从西安来会宁的路上,我曾不止一次的想象着我和他在柴家湾久别重逢的场景该是怎样地热烈,岂料就在我们到达会宁的前两天,已经退休安享晚年的柴老师,终不敌病魔的侵袭与世长辞。在柴老师的灵前,望着他的遗像,一时悲从心起的我,颤抖着双手燃起一炷心香,就在插进香炉的那一刻这炷香竟然从中间断了,我想这也许就是柴老师的在天之灵,与我千里路上最后相会的心灵感应和无声问候吧!没有见上柴老师最后一面,是我此行的一大缺憾,但令我慰藉的是,陪我们当晚一同吊唁的一行人中,有心的新朋友马旭明告诉我,在寄托对柴老师哀思的花圈中,有会宁县委书记献的花圈。可见会宁自上而下把教育奉为圭臬的一如既往,一个普通的山村教师能赢得这样的敬意,值了!
在回访的日子里,曾经被镜头纪录的会宁一中、二中和教场小学的熟悉的场景消失了。走进会宁一中,很想再目睹一番当年校园东边,一面平房山墙年年更新的海报,背景上画着中国版图、用毛笔郑重书写的考生光荣榜已难觅踪迹,那可是一届又一届会宁子弟和老师、家长们苦出来的杰作!在拔地而起的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之间,只留下和我认识的老榆树、香柳和万世师表孔子雕像两旁的苍松翠柏;在乔迁新址的会宁二中,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布局严谨,怀揣光大会宁教育精神的新一代师者,竟心意相通的在一进大门的中央,依然树起着孔子的雕像,我想这正是对肩负薪火相传育人使命的最好诠释。就连当年全县教育教学设施顶配的教场小学,如今也焕然一新,这所会宁万千稚童的启蒙之地,全然找不到一点过去的影子。被“三苦两乐”精神浸润的会宁师生,可贵的践行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朴素真理。
会宁有着尊师重教的历史胎记。在回访会宁的日子里,使我有幸结识了新朋友,现任会宁县政协主席张耀明和县教育局局长魏成章,一中、二中、教场小学等一众校长和老师,我为27年后再回故地,被大家视为故知的礼遇受宠若惊,也为耳闻目睹的会宁教育接续奋斗的新故事而感怀振奋。
从矗立一中、二中的先圣孔子雕像,到会宁二中校史馆的先贤浮雕,从山背后建设的道塬博士文化园,到会宁县教育史馆的才俊群像,自明清至今赓续了数百年的文化气质,已然成为会宁教育庄重的封印。
从会宁地方志的发黄典籍,到会宁教育史馆征集的先贤字画,从仰望先辈借囊萤之光,凿壁孔之火的埋头苦学,到一门四清华一村数博士的寒门俊彦的脱颖而出,会宁人把教育举过头顶的崇高信仰是何等的光彩照人。
忘不了在陪读村里与会宁家长的倾心交流,尤其难忘一中校长曹鹏飞给我讲述的一位七旬老人,在县城租房陪读的六年时间里,把六个孙子送进大学的往事。这些不为浮躁世风所扰,依然心如止水专心陪读的家长们,和一墙之隔的老师们,心往一处想,拧成一股劲,齐心育英才的巨大心劲,诚如孩子们求学生涯中的掌灯人,被亲情圈护的守夜人。
忘不了白家岔方圆乡亲们眼里的三羊倌蔡海帧,我求解何来三羊倌的名号,他说他的羊是生在会宁的圈里,吃着榆中的草,喝着靖远的水长大出圈的。难怪他每每回乡,总爱叼着烟斗坐在山头,眼里总离不开山坡上被羊踩出的鱼鳞状的羊肠小道。
这个曾经靠拦羊维持生计的会宁人,在历经艰难打拼成长为企业家后,一直心甘情愿的把资助学子支持家乡文化事业看作是自己分内的事。在他心中,家乡白家岔如同一座缠绕着乡情的院子,村口哪座状若富士山的土山,就是白家岔院落天然的照壁。是一家人,焉有不守望相助的道理!
忘不了守着家乡把乡音、乡情、乡愁诉诸笔端,因《我家有三双袜子》而走红的会宁青年女作家青竹,尽管她在五岁的时候才有了属于自己的一双袜子,在她笔下鲜少苦难的铺陈,而更多是对美好的描述,别人心中的不堪,在她眼里是那样的云淡风轻,耐读有味。
细数道塬博士墙上镌刻的博士名字和简述,我深切感受到这一个个被家乡父老看着长大的孩子,出息的让他们脸上有光,其激励鞭策后学的源源动力,已远远超出了简述的意义,它分明是我记忆中会宁一中考生光荣榜穿越时空的延伸。博士文化园的真实存在,何尝不是会宁被冠名西北高考“状元县”,优秀人才输出地的缩影!
且让我以在博士文化园里,看到会宁文化馆马旭明老师为举办的一次人文摄影展中,所写前言里的一段文字结尾吧:这是一块苦焦的土地,境内梁峁交错,沟壑纵横,人老祖辈就喊叫一个字“水”;这是一片深情的土地,山与山手拉着手往上立,人与人肩并着肩往下活,就活一口气。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这是这片土地持家的有道,活人的准绳。
礼敬这片人才辈出的土地,礼敬这方热土的生生不息!如果有人问我乙巳端午再回会宁的最大收获是什么?那就是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永远神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