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光漫过青石巷
文/海神观海

月光悄悄漫上青石巷,青石巷如一条静静沉睡的鱼,浸在清冽澄澈的光波里,微微泛着润泽的亮色。巷子两边屋檐低矮,木格窗棂蒙着微尘,在月光里显出古旧模糊的轮廓;藤蔓攀爬其上,仿佛也沾染了月华,正幽幽浮动着淡淡的绿意。
童年那些个夏夜,巷子便成了纳凉的好去处。家家户户搬出竹床、躺椅、板凳,在月光下拼成一片,人们或坐或躺,摇着蒲扇,谈天说地,巷子便成了露天的客厅。孩子们不知疲倦地追逐嬉闹,脚步敲在青石板上,发出清脆的声响,如轻盈的鼓点,在清凉的夜里跳动,最终融化在阵阵笑声中。我则常常偎在奶奶的膝头,仰面看天,看月光如霜,染白云朵,看星星在深蓝的天幕中闪烁。月光亮得甚至能看清奶奶手中那本翻得毛了边儿的小人书上的图画,后来才知道,那是记忆将童年的光亮放大了。

巷子深处,裁缝王师傅家窗口那盏灯总是亮得最晚。他家的木格窗扇很有些年头,缝隙中漏出温暖的灯光,也漏出缝纫机那“哒哒哒哒”富有节奏的声响——这声音如溪流一般,蜿蜒流淌过寂静的巷子,也浸润了我童年的许多夜晚。
王师傅的手艺精良,待人更是和气,巷中邻里都乐意把衣裳送来给他做。每有顾客登门,他总是笑容满面,耐心量体、选料,言语不多,却句句熨帖人心。我常常趴在他家的窗台上,看那缝纫机针如一只勤劳的银梭,在布料间急速穿梭;他则端坐其前,眼戴老花镜,双手轻巧地引导着布料,神情专注沉静,仿佛在编织着人们身上那份妥帖与体面。窗外的月光与窗内的灯光交融着,将王师傅和缝纫机都笼入一种安宁的光晕里。

然而时光如水,巷子也悄悄变了模样。随着岁月的推移,缝纫机“哒哒”的声音渐渐稀疏下去。巷中人家陆续搬离,新式成衣日益便捷,王师傅的生意也日渐冷清下来。后来,他家的窗口亮灯时间越来越短了,灯光也似乎暗淡了许多。偶尔从窗边经过,里面缝纫机的声音,竟变得断断续续、滞涩枯涩,如同老者偶尔发出的艰难喘息。我偶尔还见他坐在门前的旧藤椅上,默默看着巷子深处,皱纹刻得深了,眼神似乎也浑浊了。偶尔有老街坊招呼他,他才露出些笑容,但那笑容里,分明沉淀着更多说不清的落寞与沉重。

后来,我也离开家乡去外地读书了。一个暑假回来,却看见王师傅家门窗紧闭,一片寂静。向邻人打听,方知王师傅已离世数月。听说他最后那段时日,眼睛已近失明,却仍固执地摸索着坐在缝纫机前,双手颤抖着,徒劳地在空空的机针下反复推送着无物之布。我心中悲戚,立于他紧闭的门前,巷子依旧,月光也依旧皎洁,却再也听不到那熟悉如溪水般的“哒哒”声了。巷子深处仿佛被挖空了一块,月光无声地倾泻在那里,反而显得更冷清了。

巷子更老了,巷中居民也早已换了几番,如今连乘凉的人也寥寥无几。只留下这青石巷,仿佛一条被时间遗弃的瘦瘠的鱼骨,在月光下泛着清冷的光。
如今,我独自行走于这月光浸透的巷子,脚下青石板依旧,耳边却只剩了脚步孤寂的回响。童年那些喧闹的声息,连同王师傅缝纫机那流畅的节奏,都被时光冲刷得极淡极远了。唯余这亘古的月光,依旧不倦地漫过寂寥的屋檐,漫过沉默的窗棂,漫过脚下每一寸冰凉的石板——它无声地流淌着,如温柔的潮水,悄然漫过了一切变迁与流逝,漫过了所有繁华与凋零。

这月光啊,千载如斯,默默含蕴着人世的冷暖,它沉静地覆盖下来,覆盖了巷子,也覆盖了曾经在这里踟蹰或奔忙的每一个人生。我们终究只是它漫长注视中微不足道的片段,唯余一点温暖记忆如月下星子,固执地在心底的夜空明灭——而月光依旧,漫过青石巷,漫过沉默的檐角与窗棂,漫过所有曾经热闹如今寂寥的角落;它如同时光的呼吸,均匀地拂过这人间巷陌,那光亮不曾为谁加速,也未曾为谁迟滞。
巷子只是它无垠旅程里偶然停驻的一粒微尘,我们在其间匆忙驻留又消散,最终被这温柔而浩瀚的银辉所包裹、所抚平——它不言不语,却将巷子里的悲欢、消逝的“哒哒”声与童年夏夜的笑语,统统溶化于自身无边的澄澈里;于是这清冷的抚慰,便成了时间本身无声的言语。

【作者简介】任学论,笔名海神观海,男,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人,曾出版诗集《一个人的秋天》《润雨无声的季节》《前世之约》《蝉之悟》,现居东营。

微信公众号平台《江南诗画艺术院》创建于2016年1月31日,《桃花艺苑》创建于2016年4月20日,《红月亮诗画艺术社》创建于2016年6月21日,《晓犁文化传媒》创建于2017年6月21日。今日头条《红月亮诗画艺苑》头条号创办于2018年6月18日(1月9日注册),百度《桃花艺苑》创办于2020年4月3日,都市头条《晓犁文化传媒》头条号创办于2020年10月5日。以文交友,文学之旅与您同行,美文美声与您共赏。
——总编:余禄珍(真真)
投稿邮箱:975310694@qq.com
投稿必须原创,凡参与投稿均为自愿形式,只做推广,文责自负,无稿酬。
(配图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