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慢·临淄怀古》 (柳永体)
文/纪金东
东临淄水,南接博山,八大局尝烧烤。
酒肆绵延,炭火旺炊烟袅。
左钢签、右捧杯青岛。
肉蔬菜、鱼虾小吃,香葱卷饼调料。
大学齐王造。
忆负笈青年,拜师寻道。
大屋高门,简牍百家浩渺。
助秦韩、斯非曾知交。
望故城、齐风泱泱,稷门生野草。
【注】
临淄,这座齐国古都,自公元前1045年姜太公封齐立国起,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作为“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一”的齐国都城,历经800余年的风雨。《战国策·齐策》曾这样描绘临淄的盛况:“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临淄被誉为“海内名都”、“东方罗马”。《史记·齐悼慧王世家》“齐临淄十万户,市租千金,人众殷富,巨于长安。此非天子亲弟爱子不得王此。”
20年前,因为笔者公司开发的手机在山东省网络兼容兴上有不设配的问题,笔者带领二位研发工程师二位测试工程师到济南,当地经销商派销售经理包一台面包车配合展开实地测试,一路向东在省内济南、淄博、潍坊、青岛、烟台、威海六城进行一周实测,在淄博只待了半天,没有好好逛逛这座城市。后来全家在山东旅游时选择了青岛、烟台、威海和泰安,没有选择淄博。
这二年,淄博八大局凭借烧烤成了网红地,今年五月还举办烧烤节,获全国最具有人气二十大景点之列,山东另外一座人气景点为泰山。
淄博想用烧烤带动城市经济可喜可贺,但烧烤不是一个城市核心竞争力,东北也会烧烤,新疆也有烧烤,徐州也有烧烤。
淄博经济体量在全省16个地级市中排在第7,比隔壁的潍坊还差。淄博没有名校只有一所山东理工大学(二本),济南有山东大学(985),青岛有中国海洋大学(985),中国石油大学(211),威海则请来哈工大(985)在此建分校。它天天面临来自省会经济圈和沿黄海经济圈的全方位虹吸。
笔者认为,燕昭王励精图治,内倚乐毅外用苏秦,五国联军大破齐国后,临淄无论经济和文化走向衰败整整二千年。曾是世界最繁华的城市,也有最好的大学。一个城市要有优美的居住环境、良好教育医疗、完善的基建配套、公平的营商环境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如果一个城市没有名山大川自然禀赋只能依托科技文化方面下足功夫,靠一款美食是发展不起来。
临淄:淄博古代称谓
八大局:淄博地名,原有八大市局机关现搬迁改造成美食街
青岛:青岛牌啤酒
肉:猪肉、牛肉、羊肉、鸡腿、鸡翅、鸡爪、毛肚等
蔬菜:韭菜、茄子、鱼豆腐、蘑菇、土豆等
鱼虾:鱿鱼、鲍鱼、河虾、海虾等
大学:稷下学宫,春秋战国时代学术中心
齐王:齐威王,是他下令修建稷下学宫
百家:诸子百家
秦韩:秦国和韩国
斯非:李斯和韩非曾是同学,在稷下学宫拜荀子为师
故城:临淄齐国故城
稷门:稷下学宫原校址
-2025.06.30 于上海 静风斋
点评词
评《卜算子慢·临淄怀古》:穿越历史的沉吟,于烟火中探寻城市的发展脉络
点评词作者/柴永红
怀古之作,向来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深邃的人文思考引人入胜。纪金东先生的《卜算子慢·临淄怀古》(柳永体),恰似一把钥匙,开启了通往齐国古都临淄的历史之门,又似一面镜子,映照出城市发展的兴衰与思考,于字里行间演绎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读来令人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词韵中的临淄烟火:现实与历史的交织
“东临淄水,南接博山,八大局尝烧烤。酒肆绵延,炭火旺炊烟袅。左钢签、右捧杯青岛。肉蔬菜、鱼虾小吃,香葱卷饼调料。”词的开篇,作者便将我们带入了充满烟火气的现代临淄。八大局的烧烤,是当下淄博的网红名片,那绵延的酒肆,旺盛的炭火,袅袅的炊烟,构成了一幅热闹非凡的市井生活画卷。左手钢签,右手青岛啤酒,猪肉、牛肉、羊肉等各类肉品,韭菜、茄子等蔬菜,鱿鱼、鲍鱼等鱼虾,搭配上香葱卷饼与丰富调料,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读者仿佛置身其中,能真切地感受到那弥漫在空气中的诱人香气,以及人们在享受美食时的欢愉与满足。
然而,这看似简单的生活场景描写,实则有着深刻的意义。它不仅展现了淄博当下的热门文化现象,更暗示了淄博试图以烧烤为契机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努力。但作者也清醒地认识到,烧烤虽能带来一时的热度,却并非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正如东北、新疆、徐州等地也有烧烤,仅靠美食难以支撑起城市长远的发展。这就为后文对城市发展更深层次的思考埋下了伏笔。
历史深处的稷下风华:文化鼎盛与人才汇聚
下阕将视角转向历史深处,“大学齐王造。忆负笈青年,拜师寻道。大屋高门,简牍百家浩渺。助秦韩、斯非曾知交。”这里的“大学”指的是稷下学宫,它由齐威王下令修建,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学术中心。在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稷下学宫汇聚了诸子百家,无数负笈青年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与对真理的追求,来到这里拜师寻道。大屋高门内,简牍之上承载着百家思想的精华,儒家、道家、法家等各派学说在这里碰撞、交融,孟子倡仁政、荀子论礼法、邹衍言阴阳,思想的火花激烈绽放,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的一次高潮。
李斯和韩非曾是同学,稷下学宫拜荀子为师,后来他们在秦国和韩国的政治舞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段历史典故的运用,不仅体现了稷下学宫培养人才的卓越成就,更凸显了文化教育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彼时的临淄,凭借稷下学宫的文化影响力,吸引了天下英才,成为了东方文化的中心,其繁荣昌盛可见一斑。
故城的兴衰之叹:从辉煌到落寞的沉思
“望故城、齐风泱泱,稷门生野草。”词的结尾,作者将目光投向临淄齐国故城和稷下学宫的旧址。曾经辉煌无比的齐国故城,如今虽仍能感受到齐风的浩荡,但曾经人才济济的稷下学宫却已长满野草,一片荒芜。这种今昔对比,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让人不禁为历史的沧桑巨变而感慨。燕昭王励精图治,五国联军大破齐国后,临淄的经济和文化走向衰败,这一衰落持续了整整两千年。曾经世界最繁华的城市,拥有最好大学的临淄,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彩,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作者在词后的注释中进一步阐述了对城市发展的看法。一个城市要想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需要具备优美的居住环境、良好的教育医疗资源、完善的基建配套以及公平的营商环境。临淄在经济发展上,面临着来自省会经济圈和沿黄海经济圈的全方位虹吸,经济体量在全省16个地级市中仅排在第7,与隔壁的潍坊相比也有差距。在教育资源方面,淄博没有名校,只有一所山东理工大学(二本),而济南有山东大学(985),青岛有中国海洋大学(985)、中国石油大学(211),威海还引来了哈工大(985)在此建分校。这些现实因素都制约着淄博的发展。
艺术特色与文化价值:词牌与情感的完美融合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首词严格遵循柳永体《卜算子慢》的格律,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两仄韵,音韵和谐,节奏明快。作者在创作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用典等手法,将现代的淄博烧烤与古代的稷下学宫进行对比,展现了时代的变迁;通过引用李斯、韩非在稷下学宫求学以及齐威王修建稷下学宫等典故,丰富了词的文化内涵,使整首词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现实的关照。
文化价值上,这首词不仅是对临淄历史的一次回顾与缅怀,更是对当下城市发展的深刻反思。它提醒我们,追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能仅仅依赖于一时的热点,而应该注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加强城市的综合建设,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座城市在历史长河中的兴衰荣辱,感受到了文化对于城市的重要意义。
纪金东先生的《卜算子慢·临淄怀古》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厚的情感和精湛的艺术技巧,为我们呈现了一幅临淄的历史文化画卷,也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城市发展的深刻思考。它是一首词,更是一段历史的记忆,一次对未来的期许,让我们在品味词韵的同时,也能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为城市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