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儿当兵、种地纳粮是历朝历代一成不变的法规。
回想当年夏收后,第一件大事就是交公粮。
1978年,那时我担任生产队里的粮食保管,每年夏收后到粮站交售公粮的任务就落在了我的肩上。那时交售公粮(也叫爱国粮)上边要求交好粮、多交粮、快交粮,原则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才是社员自己的。农民夏收经过收割碾打,麦收后的头一场麦子晒干扬净先交售公粮。交售公粮当天,午饭后的两三点钟,生产队里的钟声敲响,社员们赶到场间,开始去收晾晒的麦子,然后用口袋装麦过秤后再装车,做好交售公粮的准备工作。
下午七点左右,我们赶着满载公粮的马车,嘴里唱着电影《青松岭》的主题曲:“长鞭哎一呀甩哎,啪啪的响哎,我赶起了大车出了庄哎……”向远在几公里外的县粮站出发了。到了粮站,大门口一幅“欢迎踊跃交售爱国粮”的横额格外醒目。交售公粮的车队人欢马叫,已经排到了大门外边,这时太阳已经落山了,我们只好在夜幕降临中耐心等待。
这时的粮站非常热闹,交粮的马车把道路堵得水泄不通。人们的埋怨声、牲口的呼叫声此起彼伏,比平时上集赶会还热闹。等了一个多小时,验粮员开始验麦,这时大家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盯住验粮员的脸,只恐怕验粮人嘴里说没晒干或不干净,如果是那样就意味着要把粮食拉回去重交一次。小麦的质量等级有时用千粒重容器来称,有时是验粮人口出圣旨,直接说了算。因为差一个等级就会少卖几十元钱,在当时劳值只有几毛钱的时候,那可不是一点小损失,所以没有人敢惹验粮人,只能去陪着笑脸,说一些讨好的奉承话。验完粮过秤后,我们肩扛一百多斤的粮食入库。进入粮库,那三米多高的粮堆让人望而生畏。粮堆的斜坡上搭一块木板,直通粮堆顶端。我们扛着口袋,一步一步向上攀登。因为木板又陡又滑稍不注意就会跌倒在粮堆里,闹得人浑身又脏又热,真可用上粮山、跌粮堆来形容当时的情景。交完粮后,已是晚上十点多了,大家深深的舒口气,总算完成了一年一度的交粮任务了,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下了,那些苦累也烟消云散了。
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交售公粮成了家家户户的任务。交售公粮的运输工具由拖拉机取代了马牲口车。有一次,别的几户都比较顺利地交了公粮,有一户的小麦验粮员嫌不干净,要求过筛。因为那一年由于天气干旱,麦粒较瘪,结果一过粮筛,损失十几斤。那时在大多数村民的心里,不管怎样,只要能交上公粮,不往回拉,就算烧高香了。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在乡镇工作,每年到了交售公粮时间,乡政府采取领导包片、干部包村的包联措施,所包的村必须按时完成交售公粮任务。那时提出的口号是: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任务自己扛,办法自己想,公粮必须完,不完不回乡。后来为了方便距离粮站较远的村民交售公粮,乡镇领导与粮站联系,驻扎到村里设点收交,经常从早忙到晚上十时多才收摊。下乡收公粮时,我们是喜忧参半。喜的是方便了群众,忧的是矛盾重重,乡镇干部就好像老鼠钻到风箱里——两头受气,但还得硬着头皮去完成。
2005年,韩城市开天辟地头一回,全面取消农业税,交售公粮也成为了历史。如今农民种地不但不纳税、不交粮,而且国家还实行了粮食直补政策,享受种粮的各项优惠政策,老百姓真正尝到了改革开放的甜头。
转自韩城作家2025年6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