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弓杂文——
“有色眼镜”几多害(杂文)
作者:木弓
观人之际,倘若预先戴了颜色眼镜,则见青者皆青,见赤者皆赤,纵然人间万种风物,亦被框定在狭小镜片之中,难逃扭曲。此等镜片,不只障目,更蔽心蔽智,其害之深,何止于“偏颇”二字可尽?
历史洪流中,多少人曾被这“有色”之镜所涂染?屈原行吟泽畔,抱石沉江,其志何其忠贞!然而后世一些评家却偏执于其“狷介”、“不合时宜”,竟将其孤高情怀当作不通世故的迂阔。这岂非是戴着“成败功名”之镜去窥探纯粹的灵魂?殊不知其忧思与勇气,早已在历史长夜中点亮了千古不灭的星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左传》士季劝谏晋灵公之言:“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然可悲者,世人对他人之过常怀深究猛打之戾气,却于己过百般文饰。秦穆公迎战败之师,缟素相迎:“不怪尔等,过在寡人。”此等胸襟终换得三年后雪耻沙场。延安窑洞灯火下,毛泽东力排众议:“对待犯思想错误的人,跟对待反革命分子有区别。”此非纵容,实乃以灼灼真理为药石,疗救迷途之魂。
这有色眼镜在社会肌理上,更刻下过多少痛楚的沟壑。白居易《卖炭翁》中那位“满面尘灰烟火色”的老人,在官差眼里不过是一块可供压榨的贱骨罢了。彼时商贾之流,纵使凭双手诚心经营,也常被“重农抑商”的成见钉在道德低处。此种眼光,何尝不是一种嵌入时代骨缝的毒刺?今日职场学界,一事之失便被钉上耻辱柱,学术争论稍见歧见即斥为异端。揪辫子、扣帽子之风盛行,使“人非圣贤”的古训沦为虚饰。陈云曾痛陈:“如果不从认识自己错误上求进步,装洋蒜,一定要跌筋斗。”当认错变成风险,文过饰非便成生存之道。真正的勇者,从不在史册间隐匿伤痕。战国廉颇负荆请罪,肉袒叩首于蔺相如门庭。当市井讥其“老将骄狂”,彼昂然应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此等剖肝沥胆的悔过,终使将相裂痕化为国邦磐石。
时至今日,旧刺未拔,又添新伤。地域偏见犹如幽灵在街头巷尾悄然游荡:一句“天上九头鸟”的俗语,竟能轻易将整个地域人群烙上“精明狡猾”的标签;而“某地人皆吝啬”的流言,亦使多少质朴身影无辜蒙尘。这些标签如无形之枷,生生隔断心与心之间本应自然流淌的温情。更令人扼腕者,是揪住他人过往小辫不放的苛责。延安整风定下“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八字真言,毛泽东以医理喻之:“既不含糊敷衍,又不损害同志。”可惜常见两种极端:或轻飘飘一句“已知错矣”便算交代;或死揪辫子无限上纲。真正的救赎之道,在“第一条,保护他。第二条,批评他。”这保护是给予容身之所,使过者不必为保颜面而负隅顽抗;这批评是刮骨疗毒,直指病灶却不伤生机。
这偏见之毒,尤在家庭檐下啮噬亲情。寻常人家过日子,言语失当、行事欠妥在所难免。若因一句气话便冷战经月,为琐碎过失便日日翻旧账,温馨港湾即成硝烟战场。揪错不放如刀剜旧痂,耿耿于怀似檐下积冰,终使骨肉离心、门庭失序。须知家庭乃社会之细胞,家家灶冷,则举国寒凉;户户檐冰,则江山萧瑟。
至于文化思想领域,“有色眼镜”更使不同观点水火难容。韩愈当年力排佛老、倡导古文,柳宗元则兼容百家,两人学术路径虽有分殊,却各自为儒学注入新活力。可叹后世某些学派却各执一端,互视为异端,攻讦不止。这种非此即彼的狭隘,恰如《礼记》所言:“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心中一旦先有了色彩,便只见异不见同,只见争不见和了。真正的“改”字,需经三重淬炼:交换,倾听逆耳忠言;比较,权衡利害得失;反复,实践中检验校正。此过程不存于闪光灯下,而在深夜独对良知时的汗颜。
最令人痛心者,这镜片常横亘于人与人最初相逢之时。《论语》有言:“不逆诈,不亿不信。” 然世人习性,常因一人之籍贯、所操之业乃至衣着谈吐,便悄然为其定下品格基调。此种“预判”,无异于在初识之际已自筑高墙,将本该发生的相知与善意,扼杀在萌芽的朦胧里。《人民日报》曾刊醒世之言:“对于犯错误的同志,第一要严肃批评,分清是非;第二还要从团结愿望出发,帮助改正,欢迎进步。”这“欢迎”二字最见温度——它消融罪咎坚冰,让跌倒者望见归途灯火。
当眼镜戴得久了,竟忘了世界原在镜框之外,浑然一体。
摘掉那镜片罢!让眼睛还复清白,使良知如明镜高悬。人心如镜,若蒙尘翳,则照物皆晦;若勤加拂拭,自能映现万象真容。
唯有以素面相见,我们才可真正看清那卖炭翁额上的汗珠,理解屈原江畔的叹息,读懂不同乡音里的热忱,在家人失手打碎瓷碗时递上扫帚而非冷眼,于邻人无心失言后报以宽和微笑而非记恨,并最终在纷繁世事中,触到人类命运深处相通的温度与光亮。
镜片虽薄,其害重逾千钧;偏见无形,其毒深入骨髓。何时天下尽除“有色”之镜,复见万物本真——那才是人间朗朗乾坤,人心澄澈清明之日。文过饰非者如履薄冰,坦荡改过者步履坚实。从庙堂到闾巷,自邦国至家门,唯摘除罪咎枷锁,护持人性向善星火,方能在不完美世间,走出光明的路。
——2025.6.25 古都西安
【作者简介】
木弓,另有笔名斯谦、鲁燕、汉竹。字翼良。世隶耕。笔墨修为,放牧为生,曾在汇河岸边牧羊,现在秦岭脚下放牛。捧一盏心灯照夜路,送一缕微光慰牛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