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音与禅意的交融
图文/许碧 编辑/谦坤
晨光微熹时,延庆寺便被清脆鸟鸣唤醒。推开窗棂,山间清冽的空气裹挟着草木的芬芳扑面而来,湿润的晨雾缭绕在黛色山峦间,仿佛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画卷。每日清晨五点,在这样的自然乐章中,我与同行者一同开启古琴禅修之旅。
寺中的晨钟悠悠响起,5点半至6点半的打坐时光,是一天中最静谧的开端。在这方小小的空间里,远离外界的纷扰,我与自己的内心对话。高强度的打坐,在前三天让我的双脚备受煎熬,那种疼痛如潮水般不断袭来,几乎让人难以忍受。师傅耐心地教导我们,要专心关注呼吸,排除杂念。在一次次尝试中,我努力将注意力集中在一呼一吸之间,试图让自己的思绪不再四处飘散。渐渐地,三天过去,脚不再那般疼痛,取而代之的是麻木之感。师傅又引导我们将注意力转移到身体,从头顶开始,缓缓向下,关注每一个器官,循环往复。就这样,四天之后,双脚仿佛失去了知觉,整个人变得轻飘飘的,仿佛与周围的空气融为一体,这种奇妙的感觉,让我真切体会到了禅修的神奇力量。
全程吃斋和过午不食的饮食方式,为这场修行增添了别样的感悟。每日清晨6点半的早斋与11点的午斋,餐桌上皆是寺院自种的时蔬烹成的素斋,清淡的滋味却蕴含着自然本真的香气。最初,过午不食让我在傍晚时分常感饥饿,腹中的空落感不断提醒着身体对食物的渴望。但随着修行的深入,这种饥饿感渐渐转化为一种轻盈通透,仿佛身体的杂质也在被逐渐排空。肠胃得以休息,思维反而愈发清明,让我深刻理解到古人“少食以养神”的智慧。山间纯净的空气与素食滋养,更让身心沉浸在一种清简安宁之中。
白天的活动紧凑而有序,从早斋到自由活动,从早操到古琴学习,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在古琴学习的时光里,我看到那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们,他们放下家庭的牵挂,放下工作的压力,只为追寻内心对古琴的热爱。他们大多是古琴小白,却在这短短一周内,从对古琴一无所知,到能够流畅地弹奏三首古琴曲。看着他们专注的神情,从最初的生疏到逐渐熟练,我心中满是敬佩。那指尖在琴弦上的每一次拨动,都凝聚着他们的努力与坚持,也让我看到了热爱的力量是如此强大。
第三天,煮饭阿姨因事请假,这一意外反而成为了我们增进情谊的契机。同学们一同走进菜园,菜园里生机勃勃,豆角挂满藤蔓,茄瓜圆润饱满,番薯叶翠绿欲滴,生菜鲜嫩水灵。大家分工协作,有人负责采摘,有人负责搬运,欢声笑语回荡在菜园间。回到厨房后,更是各司其职,洗的洗,切的切,煮的煮。在这忙碌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集体生活的温暖与和谐,每个人都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努力,这种团结协作的氛围,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亲手采摘、烹饪的素斋,吃起来更添了一份劳动后的满足与喜悦。
全程上交手机的规定,起初让我有些不适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发现这是一种难得的解脱。没有了手机的干扰,我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禅修和古琴学习中,用心去感受每一个当下。而我作为古琴助教,本可以不用遵循打坐、吃斋等规定,但为了能有更完整的体验,我选择和同学们一起,去经历这一切。事实证明,这个决定无比正确。在与大家共同修行的日子里,我不仅收获了深厚的情谊,更在精神层面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长。
晚上22点,当夜幕深沉,万籁俱寂,躺在床上回顾一天的经历,内心满是充实与满足。这一周的古琴禅修,不仅让我在古琴技艺上有所提升,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在快节奏的生活中静下心来,聆听内心的声音,感受生命的美好。饮食的节制、身心的修炼与艺术的浸润交织,在山林间的鸟鸣与清风中,这段经历成为我人生中一段珍贵而难忘的回忆,时刻提醒我保持内心的平静与从容,在人生的道路上,继续追寻心灵的栖息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