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从云贵一路南奔,在广州西面三江汇聚。启广州西河道,经荔湾的白鹅潭,归流向东,走向海洋。作为羊城的西门户,荔湾,既是中原南下士官商民和外国人进入广州的首站,也是本土民众漂洋过海移民外国的出发地。换言之,这里是内陆与沿海对接处,中西方文化交汇成为异于四乡的都市侨乡。
如果说广州城的西关城门是陆路门户的话,那么,亲水的荔湾区沿江一带的码头便是广州“水上的西关”。历史上有两个人物便是分别从中原和海外,通过水上的西关进入广州,成就了两件影响中国发展进程和文化构成的大事的。
秦末大乱,公元前203年,赵佗起兵番禺,兼并桂林郡和象郡,在当地汉越两族士民的拥戴下,建立了以番禺为王都,占地千里的南越国,在城头竖起“南越武王”的大旗。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刘邦派遣善于言辞的陆贾由北方南下出使南越,从西江顺流而下,进入增埗河,在增埗河泥城码头(今广州西村发电厂处)上岸,希望兵不血刃,收复南越。陆贾晓以大义,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赵佗归顺汉朝,岭南从此纳入中原的版图。
公元524年,在今荔湾区下九路北侧,当时的珠江西堤码头,一个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的和尚由此登岸。他是南天竺国香至王第三子菩提达摩,此番到东土传播佛教。经过漫漫三年艰辛的海上航行,他在广州登岸进入中国,开启了影响中国的汉传佛教宗派“禅宗”。禅宗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慧能。禅宗在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后人崇敬菩提达摩,把他登陆中国的地点叫作“西来初地”。西来初地不仅是中国禅宗文化的源头,也是广州历史上中西文化交流的地标。
公元671年,也是一位和尚——义净从西关乘坐波斯商船,与玄奘南北呼应,水陆并进走上取经之路,先到室利佛逝(今印度尼西亚),后赴天竺(今印度次大陆)取经并居住在当地,成为史载最早从广州西关出洋之人。
荔湾区地处珠江白鹅潭畔,北江、西江和流溪河三江在这里汇集,穿广州城,流向大海。历史上,广州海运要道的码头渡口多在荔湾。当年,作为通达三江四海的广州内港枢纽,繁华的西关见证着历史,它的每个码头都承载着一段故事。西来初地是清代洋人在广州城的主要活动区域,十三行时期更是外贸繁荣。商脉延续,这里现在仍是广州最为活跃的商贸区域。
白鹅潭码头传说常因有大白鹅出现而得名。这段江面是广州河段江面最宽阔处,上承西北两江之水,下起奔流之海。白鹅潭临近西关繁华地。优越的水文地理环境,使位于荔湾区水道出口的沙面岛之畔的白鹅潭码头成为供小艇、货船上落的珠江运输中枢。
有赖于荔湾沿江繁华的水上交通,出洋者在西关码头登船远赴重洋谋生创业,而许多从海外归来的华侨也是在西关的堤岸踏出走上故土的第一步。于是乎,对于远行的游子,西关令人魂牵梦绕;对于归来的华侨,西关令人欢喜若狂。而西关的外贸和商业繁荣,以及开放的人文文化,更是让许多海外归国发展的华侨将其视为落叶归根和实现梦想之地。因此,荔湾成为华侨的聚居地也就不足为奇了。
近代以来,华侨在荔湾创造了许多个广州乃至全国之最——
芳村的大王滘、黄巢墩印证广州最早出洋史。
荔湾沿江码头是华侨最早出洋和归国的码头。
荔湾人詹天佑是第一批公派留美幼童,学成回国后成为近代中国的科技先驱,中国民族铁路事业的开拓者。
荔湾是民族工业发源地之一。近代民族工业始祖、华侨陈启沅开办的昌栈丝庄设在荔湾,将第一家民族企业的产品销往全国和海外。
荔湾也是中国南方近代报业的发祥地之一、最早开展现代教育的区域、民主革命思想最早传播地和现代商业的源头。
荔湾还是中国现代城市管理的发端地之一。华侨主持的中国现代意义的第一个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制度、城市建设从荔湾开始。华侨市政管理专家开辟的沙基路、太平路是中国现代意义上最早的马路。
荔湾更是海外华侨的精神家园,由荔湾为中心形成的粤菜、粤语、粤剧成为海外华侨心系桑梓的精神纽带。又因为华侨的参与,以西关为大本营的粤剧百花齐放,名扬海外,成为华侨与祖国的精神纽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海外侨胞延续了爱国爱乡的热情和善举,在文教、体育、卫生等领域无偿捐助,并积极支援祖国和家乡的经济建设。
荔湾区是华侨和归侨侨眷定居广州的主要区域。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华侨回国投资掀起一股热潮,许多华侨在广州置业、创业,促进了广州的城市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20世纪50年代的回国热潮中,大批华侨港澳同胞回到荔湾区定居,当中不少人投资经商、参政议政、捐资办学,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居住荔湾的侨眷投身到热火朝天的建设当中,成为荔湾发展的重要力量。由此,侨务工作成为荔湾日常工作重要的一环。
荔湾区归国华侨联合会(以下简称“荔湾区侨联”)于1963年成立。1963年2月,荔湾区召开第一次归侨侨眷代表大会,出席大会代表150人。
1986年1月,芳村区召开了第一次归侨侨眷代表大会,出席大会代表91人,选举产生了芳村区第一届归国华侨联合会委员31人、常委13人。
2005年,芳村区正式并入荔湾区,荔湾区开启了新的发展。
为了更好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做好区内广大归侨侨眷的服务工作,以维系海外侨胞爱国爱乡的情怀,荔湾区侨联努力探索做好新时代侨务工作的新思路和新举措,涌现了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品牌效应的侨务工作先进代表,在全国舞台上绽放光彩。施能响、谭培均、卜智群、厉海兵等凭借深耕侨务工作的突出表现,先后荣膺“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称号,其中,卜智群还荣获中国侨联颁发“侨联工作20年荣誉证书”;肖明以社区服务与志愿精神双优的成绩,一举摘得“全国社区侨务工作先进个人”与“中国社区志愿者之星”两项国家级荣誉;冯昭扬、黄亚欣投身科技惠民实践,分获第六届、第八届中国侨界贡献奖;容一思携其家族故事《百年侨路 五代“侨”家族》,荣获中国侨联“华侨文物百佳讲述人”称号;王雪受邀接受《人民日报》的《侨瞧新时代》栏目专访,就香云纱的传承创新发展及推动中国优秀非遗走向世界等议题进行深入交流。2012年逢源街耀华社区被国务院侨办评为首批全国社区侨务工作明星社区,逢源街耀华社区在2014年、站前街侨苑社区在2015年分别被国务院侨办确定为暖侨敬老行动工作联系点,荔湾区侨联获评2009年“全国侨联系统先进基层组织”及“2023—2024年度全国侨联系统基层组织典型选树单位”。

新时代,荔湾区侨联积极创新、大胆探索,侨务工作不断推陈出新。2002年,在全国率先创新实施“大侨联工程”,成立了由街道辖内企事业单位、归侨侨眷共同参与的新型组织模式——街道地区侨联,并在各居委会成立侨联小组,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区+地区+社区”三级侨联网络。2006年,中国侨联“能力建设年”经验交流会在荔湾召开,向全国推广“荔湾模式”。2019年,立足“都市侨乡”区域特点,构建全国首个“法院+司法+侨联”涉侨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荔湾模式”,在全省首个试点率先挂牌“涉侨纠纷调解室”,成为新时期社区侨务工作与城市基层治理结合的新典型,得到社会的充分肯定,由荔湾区法院在全国涉侨纠纷多元化解试点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交流。2021年,成功申报“西关永庆坊”为荔湾区首个、全国首个以片区为范围申报成功的“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制作的《百年侨乡之老城市新活力》宣传片在中国侨联网站、公众号和“亲情中华”云上基地推广宣传,弘扬西关文化,讲好中国故事。2021年,以“互联网+服务”的思维,在全国率先创新启动“为侨服务·一呼必应”综合服务系统,实现数据科学化搜集、保存、利用,让侨务工作心中有“数”,解决荔湾籍海外乡亲、归国留学人员“归家难”“找不到组织”难题,让侨胞真切享受到智慧化、科技化、便民化的“一站式”为侨服务。荔湾区侨联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深入挖掘开发利用荔湾华侨文化资源服务区内文旅产业的发展,区内的詹天佑故居、李小龙祖居、八和会馆、塔影楼、小画舫斋、锦纶会馆、文化公园等华侨文化景点都修葺一新,成为网红打卡点。糅合中西文化的华侨房屋街区永庆坊更是游人如鲫。
荔湾以其厚重的华侨历史和创新的侨务工作,展示了都市侨乡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