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则通

一
读过路遥,是你的幸运,读懂路遥,是你的骄傲。读没读过路遥,你的人生会染上不一样的色彩。你读过路遥吗?
我是在人生十分困顿的时候,读到了路遥的中篇小说《在困难的日子里》。泪珠纷纷爆炸,我读得惊心动魄。
那是1983年春末,我还在菏泽师专读书,家庭遭遇变故,我卷入一场纠缠不清的家族恩怨,内心受到毁灭性地打击。无处倾诉,我整天对着书本悲伤,一脸阴暗,二目无神,课堂上,沉重的头总也抬不起来,消沉得要命。但面临毕业,又不能荒废学业。我的邻桌好友看出我正处于困境不能自拔,他知道我爱看小说,就推荐我读路遥的《在困难的日子里》。我在阅览室找到这篇小说,一读就放不下了。小说中的“我”——马建强,考进县中,饿得肠胃颤抖,直咽口水。他遭受的是灾害年极度饥饿的围剿,是人格的屈辱。而我遭受的是恶势力的欺压,是无力反抗的愤懑。我和他都是弱者,我倾听着他的诉说,如见故友。小说写道:
晚上,我强迫自己从破羊毛毡上爬起来,赶到教室里去复习功课。只要不晕倒,就在课桌上趴着。为了再一次冲到前边,我准备付出任何代价。哪怕一下子就死在教室里呢!我对自己说:死就死吧!这么不争气,活着又干什么?生活的贫困我忍受着,但学习上的落伍是无法忍受的,这是真正的贫困。我必须在这个竞争中再一次名列前茅,我知道这样的“赛跑”对我来说是极其艰难的,因为我的腿上时刻绑着饥饿的“沙袋”;没有人为我鼓劲,我只能自己为自己喊“加油”。
读着,读着,我突然感到惭愧,向困难低头,我连马建强都不如!同学吴亚玲善意帮助他,却刺疼他的自尊心,他宁愿饿得晕倒,也不吃嗟来之食。自尊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它能战胜饥饿甚至死亡。拥有自尊,你就不会倒下。我和马建强一样有极强的自尊心。我仿佛看见马建强了,他就摇摇晃晃且堂堂正正站在我的面前,一身大丈夫气!人生谁能不遭遇困难呢?困难形形色色,各不相同,但大丈夫是一样的,贫贱不移,威武不屈。于是,第二天一早,我就到校园外晨跑,独自冲向一条泥泞的田间小路,冲向旷野。我在旷野里呼喊着,奔跑着……感到浑身轻松,浑身力量。我把拳头挥向“敌人”,发誓要战胜他!想不到,长跑竟成习惯,坚持至今,已有四十余年。
马建强,我反复品味这个名字,突然懂了路遥。很显然,建强,即坚强也,有路遥的影子。而这名字还有更深的含义,《周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马建强是自强不息的,浑身散发着龙马精神。
文学给我力量。参加工作后,《在困难的日子里》我又读过两遍。我并非要对号入座,是文学在召唤着我,感染着我,感动着我。“象喜亦喜,象忧亦忧”,每读一次,我都会流一把自豪的泪,为马建强,为路遥,也为自己!
二
路遥的《人生》声名鹊起的时候,我毕业做了中学教师,也开启了我的人生。初识《人生》,我是听来的。我有个袖珍收音机,随身携带,广播剧《人生》,我每集必听。也许与高加林同是从农村走出来的教师吧(所不同者,他是民办教师),总觉得在心灵深处与他有某种相通之处。因此,我格外关心他的人生。
我有个同事,也是个《人生》迷,广播剧一开始,他什么事也不做,就静静地痴坐在收音机旁,盯着收音机,眼睛都不眨,期待他最心爱的姑娘巧珍,希望她从收音机里飘出来。错过首播,必听重播。一次他如厕未毕,一看手表,《人生》广播剧的时间到了,便匆忙提裤而起,边系腰带边喊:“开始了,开始了!”惹得大家大笑。听到动情处,他还要评论。当他听到解说: “爱情啊,甜蜜的爱情!它像无声的春雨悄然地洒落在他焦躁的心田上。他以前只从小说里感到过它的魅力,现在这一切,他都全部真实地体验到了,而最宝贵的是,他的幸福正是在他不幸的时候到来的!”
他的脸上写满惬意,咀嚼着高加林的恋爱,他感叹说:“人生有时候会因祸得福哩!”
当听到:
巧珍一边给他剥鸡蛋皮,一边说:“我知道你晚上没吃饭。我们这些满年劳动的人,刚回家都累得不想吃饭,别说你了!”她把鸡蛋和一块蛋糕递给他。“蛋糕是我妈前几天害病时,我姐给拿来的,我妈没舍得吃。我今晚是从箱子里偷出来的!”巧珍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你要是不来找我,我今晚上非到你家给你送去不可!”
他的眼泪涌出来了,连声说:“好媳妇,多好的媳妇!”
当听到解说:高加林侧身抱住她的肩头,把脸紧贴在她头上,两大颗泪珠也忍不住从眼里涌出来,滴进了她黑漆一般的头发里。他现在才感到,这个亲他的人也是他最亲的人!
他迷起细长的眼睛笑了,点头说:“这就对了嘛!”
当听到高加林抛弃了巧珍,他拍着桌子大骂:“混蛋!混蛋!”别怪他,当善良被强奸,谁能遏制住正义的怒火?其实,在人生中,我们谁没有混蛋过?
生活是个方程式,人生永远是X。高加林走后门进了城,他在城里做着春花秋月的梦。可好景不长,他的春花秋月都打了水漂了,落花追击着流水,涟漪四散奔逃。被人告了,工作丢了,巧珍出嫁了。他狼狈不堪,他痛心疾首,他追悔莫及。其实,在人生中,我们谁没有狼狈不堪过?谁没有痛心疾首过?谁没有追悔莫及过?
细读《人生》,其中一个主题便是逃。高加林想逃出农村,挤进城市,成为一个公家人。然而,逃,是要付出代价的。谁能逃出生活的手掌?听着高加林那一声撕心裂肺地呼喊:“我的亲人哪……”我的内心五味杂陈。
为了逃,我们都抛弃过珍贵的,我们都是高加林。不亦悲乎!
三
《平凡的世界》这部煌煌巨著,最初我是用耳朵“看”完的。
当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有个长篇连播节目,颇受欢迎,爱好文学的我自然是忠实的听众。1988年3月27日中午12点半,我清楚地记得,就是从这一刻,我开始走进《平凡的世界》,感受那平凡中的不平凡:
1975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踪无影了。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第一部第一章)
播音艺术家李野墨那浑厚深沉、充满磁性的播音,回荡在我的心房,极具感染力。编辑叶咏梅的名字像花一样美丽,一次次在我的耳畔开放。四个多月,从未间断。
麦收时节,学校放假,我回家收麦子。只要长篇连播的时间一到,我就放下手里的活,躺在燥热的麦铺子上,仰面朝天,静静收听《平凡的世界》。骄阳似火,热汗横流,我享受着少平和晓霞恋爱的清凉。白云在天空悠悠地飘荡。
后来,我在学校图书馆把书借来,三大本,欢欢喜喜通读一遍。后来,网络兴起,我又在网上阅读数遍。2022年,我还用极笨拙的方法抄写了第一部的前三章。前前后后,读了多少遍?五遍,七遍,已经记不清了。
平凡的世界里有我的朋友!孙少平、孙少安、田晓霞、田润叶等,而孙少平是我的挚友。听书的日子,我与他形影不离。走路的时候,我跟随他;吃饭的时候,我招呼他;闲暇之时,我与他对坐,无声地交谈。我们都是卑微的追梦者。孙少平是农家子弟,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无权无势无门路,要改变命运,只有靠自己,靠知识,靠奋斗。他与高加林的人生似乎相同,但信念不同,道路不同,追求不同。高加林借叔叔的光进了城,最终没有成为城里人,最后,灰溜溜地回家。生活给他的人生上了生动的一课。但少平是不同的,他离开农村,是想去闯世界,去寻找自己的精神生活。看着大哥的人生,他心里一再追问:有饭吃,有衣穿,有钱花,身体安康,儿女双全,人活一世再没有别的要求了吗?“他一个人独处这天老地荒的山野,一种强烈的愿望就不断从内心升起:他不能甘心在双水村静悄悄地生活一辈子!他老感觉远方有一种东西在向他召唤,他在不间断地做着远行的梦。”(第二部第11章)他一开始就抱着出去闯一闯的想法,闯一闯,也许能闯出一条自己的路。高加林进城,纯粹是想成为公家人,他结交黄亚萍,抛弃刘巧珍,完全是利益的驱使。他是现实中人。而孙少平是理想中人,他与田晓霞恋爱,并无利益驱使,晓霞是他的知己。“在田晓霞的影响下,孙少平一直关心和注视着双水村以外广阔的大世界。”(第一部第52章)因此,他走出双水村,他要去闯世界!他始终有闯世界的高远追求。他知道这个世界对他来说是一片荒原,每走一步都无比艰难。他不顾父亲阻拦,大哥反对,背起破烂的行李卷儿,乱取乐,他读完了《马克思传》、《斯大林传》、《居里夫人传》和世界上一些作家的传记。读完了狄更斯的《艰难时世》、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阿·托尔斯泰的《苦难的历程》、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巴尔扎克的《欧也尼·葛朗台》,还有田晓霞从父亲的书架上“偷”出来的内部发行的艾特玛托夫的《白轮船》。他要用读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用读书洗刷自己的物质贫困,用读书获取思想的养料,用读书赢得人生的尊严。一心向美,特立独行,这是高加林达不到的人生高度,是孙少安无法理解的人生境界!
揽工汉的劳动异常艰苦,但少平咬牙坚持,拼命挣扎,绝不退缩。 “ 每当背着石块爬坡的时候,他的意识就处于半麻痹状态。沉重的石头几乎要把他挤压到土地里去。汗水象小溪一样在脸上纵横漫流,而他却腾不出手去揩一把;眼睛被汗水腌得火辣辣地疼,一路上只能半睁半闭。两条打颤的腿如同筛糠,随时都有倒下的危险。这时候,世界上什么东西都不存在了,思维只集中在一点上:向前走,把石头背到箍窑的地方——那里对他来说,每一次都几乎是一个不可企及的伟大目标!”(第二部第十四章)
每次读到这一段,我都泪流满面,对少平肃然起敬。我感觉少平就是一个英雄!
孙少平在生活的泥淖里摸爬滚打着,他的德行闪着光,照亮他昏暗的人生路。凭着真诚、善良、勤劳,他从一个揽工汉,时来运转,在大牙湾煤矿当了工人。这是他人生的转折点。田晓霞死后,他用下井疗伤,对生命更加悲悯。在井下,他直面死亡,脱去浮华,怀抱大爱,不惜献身。他的脸上留下一道永恒的疤痕。
“他睁开了眼睛。呀!他看见,那道可怕的伤疤从额头的发楞起斜劈过右眼角,一直拉过颧骨直至脸颊,活象调皮孩子在公厕墙上写了一句骂人话后所划下的惊叹号!”(第三部第54章)
他完全可以凭借关系留在省城,但他还是回到了大牙湾。他爱大牙湾的一草一木,爱井下的患难弟兄,爱矿上的孤儿寡母。他终于站到道德境界的山巅,成就了一个大写的人生!
在这部巨著的结尾,路遥写道:
他远远地看见,头上包着红纱巾的惠英,胸前飘着红领巾的明明,以及脖项里响着铜铃铛的小狗,正向他飞奔而来……”
一切都是那么平凡,那么美好,那么诱人。平凡的世界有风,有雨,有阳光,有绿草和白杨,长满希望,长满力量,长满爱!
读完《平凡的世界》,我写过一首小诗《到远方去》,依稀记得其中几句是:
你爱高山,我爱大海。
带上活泼的流水,
带上悠悠的白云,
带上坚贞的山影,
我们去远方——造一个完全的梦境。
我想把这首拙诗寄给孙少平。
四
无论如何,我要写下这章论赞,为路遥,为人生,为文学!
《人生》发表而获奖,路遥暴得大名。他完全可以凭借《人生》在文坛混得脸熟名热,混得坐主席台,左右逢源,一讲话,掌声连连。但他不屑于此。使命直逼心灵,他战胜了自己,他要逃!逃向那个平凡的世界。
他深知,“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会活得更为充实。”“作家的劳动绝不仅是为了取悦于当代,而更重要的是给历史一个深厚的交待。如果为微小的收获而沾沾自喜,本身就是一种无价值的表现。”(《早晨从中午开始》)他关闭荣誉的光环,去开垦茫茫的荒漠。
贾平凹先生说:“题材决定着作品的高低。”写什么与怎么写同等重要。路遥始终写时代,写生活,写小人物。他要为小人物唱赞歌。创作《平凡的世界》,是礼赞劳动,是汇聚大美,不是耍花拳绣腿。他从不玩什么魔幻的花活儿,从不故弄玄虚,而是老老实实耕耘生活,提炼艺术。他用作品印证美是生活,生活是艺术的源泉。
读路遥的小说,如读《清明上河图》,一展开,生活的气息扑面而来,生命的色彩缤纷耀眼。你看不到技巧,你感觉不到它是小说,你所见的人都朴实无华,仿佛是你的朋友,活生生的,其言真,其行善,其情美,令你惊喜不已。路遥,说到底,是一个书生,书生有意气,气盛则言宜,敢指点江山,敢激扬文字,文字里有恨,恨里是爱。他用生命写成一部爱恨交织的人生大书,敢放在天底下任何一个角落,供你翻阅,毫无愧色。
路遥是一团火。你一接近他,就感到温暖。读他的小说,质朴,平淡,却能让你激情澎湃,也化作一团火,燃烧起来。这就是文学的能量!
路遥是一座山。山,是不动的,坚守是他的品格。他从来也不随波逐流。山,是矗立的,高耸是他的性格。他从来没有卑躬屈膝。当先锋文学的狂飙席卷全国的时候,路遥依然坚守着伟大的现实主义,发掘现实,营养文学。
路遥是一首诗,诗里有李白的豪放,有杜甫的深厚,有屈原的忠贞。赤橙黄绿青蓝紫,他持彩练当空舞。倾注真情,凝结艺术。他把枯燥的生活舞成艺术的长卷,让石破,让天惊,让读者欢欣!
路遥是一个传奇。短暂的人生,辉煌的成就,竖起一座文学丰碑。讴歌生命,他塑造了许多小人物,他让小人物不朽。马建强、高加林、孙少平等,每一个读过的人都无法忘怀。
路遥凭马力,岁久辨人心。路遥去世已有三十余年了,而读者读路遥的热情依然不减,路遥热高温不退,且还将持续。这足以证明,路遥的心和读者的心是相通的。《人生》有酸甜苦辣,《平凡的世界》里有五彩的生命。这足以证明,路遥不朽!文学不朽!
写于2024年10月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