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今天的中国,要从了解中国的历史开始。”了解荔湾,也是如此。
荔湾是广州历史最悠久的中心城区之一,在广州的发展史中地位十分重要,是岭南文化中心核心地、千年商都发祥地、对外交流改革开放先行地、中国民主革命策源地的重要阵地之一、广州近现代工业创始地、千年花乡繁盛地。
荔湾历史悠久。荔湾迄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秦汉时期先民已在此生息繁衍。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刘邦派遣大夫陆贾来广州与南越王赵佗议和。陆贾在广州城西增埗河边(今西场)登陆,并在此地建造“泥城”、种植荔枝,此乃“荔枝湾”的由来。随着历史的发展,荔湾地区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中外交流频繁,经济、文化也得到快速发展。明代,广州构筑城墙抵御外敌,因荔湾地处广州府城西门外,故被称为“西关”。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实行对外“一口通商”,在此后长达85年里,位于荔湾的十三行成为当时中国唯一面向西洋通商的口岸核心地,荔湾也逐渐成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商贸中心。发展至今,历经千年而繁盛不衰。
荔湾最早作为行政区名出现,是1950年6月逢源区和黄沙区合并,因所在地古时叫荔枝湾而取名为荔湾区。1952年长寿区、荔湾区与西村区部分合并,成立西区人民政府。1960年8月改名荔湾区至今。2002年广州市政府实施行政区划调整,将大坦沙岛划入荔湾区。2005年经国务院批准,将原芳村区的行政区域划归荔湾区管辖,荔湾区辖地面积达到59.1平方公里。目前荔湾区下辖22条行政街,设194个社区居委会、21个经济联社,常住人口113.5万。
荔湾文化底蕴深厚。2200多年的沧桑历史,造就了荔湾岭南特色鲜明、中西文化交融的独特气质。荔湾拥有14片省级历史文化街区、415处传统风貌建筑,以及86项非遗代表性项目,是粤剧粤曲的发祥地和“三雕一彩一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聚生态区,是老广州城市形态的“活化石”。
荔湾区位优势优越。荔湾位于广州市区西部,东北部与越秀区相连,东南部与海珠区和番禺区隔江相望,北部、西北部与白云区相邻,西部、南部与佛山市南海区接壤,是粤港澳大湾区广佛极点核心区,是珠江西岸城市群进入广州的桥头堡。荔湾位于“三江汇聚”之地,拥有沿珠江岸线28公里,沿江空间18.6平方公里,滨江资源得天独厚。荔湾区内交通发达,10分钟直达广州南站,30分钟到达白云机场,规划地铁12条、已开通6条。
荔湾生态环境优美。荔湾因水而生、因水而兴,自古水系发达、河网密布,“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的美誉流传至今,“荔湾渔唱”被列入明代“羊城八景”。如今,珠江水系将荔湾划分为南、北两片,使荔湾成为广州市唯一拥有“一江三岸、百里河涌”的中心城区,昔日“双桥烟雨”美景再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美画卷正徐徐展开。
荔湾公共服务优质。作为广州市老牌教育强区和医疗强区,荔湾拥有百年老校13所,名校林立,办学质量广受认可。全区有各类卫生机构293个,医院28间,医疗健康服务优质便捷。此外,荔湾营商环境优越,商业氛围浓厚,是投资兴业的沃土和安居乐业的理想之所。荔湾先后被评为中国高质量发展百强区、中国幸福百强区、全国公平教育百佳县市、中国夜经济繁荣百佳县市。
荔湾自古风物荟萃、名胜云集、商贸繁盛,历代以来各方各色人物纷至沓来、生根发展,2200多年的历史积淀,逐渐孕育形成了融会中西古今、精彩纷呈、独具韵味的西关文化,成为岭南文化的核心代表。
今天的荔湾仍是广州传统风貌保存最集中最完整的城区,可以说荔湾处处是文化,满眼皆历史。区内建筑、商贸、曲艺、工艺、民俗、宗教、中医药、花卉园艺、茶、诗书画、古玩收藏等地方传统特色文化丰富深厚,地域风情浓郁;西关小姐、西关美食、西关大屋、十三行、粤剧粤曲、陈家祠、荔枝湾、上下九、沙面、永庆坊等众多岭南文化符号与名片更是闻名海内外;菩提达摩、孙中山、康有为、李文田、梁佩兰、詹天佑、陈少白、何香凝、陈铁军、周文雍、马万祺、梁毅文、李小龙、黄飞鸿等历史名人如繁星闪烁,还有众多粤剧泰斗等,也在荔湾留下了他们的足迹。荔湾就如岭南文化的大观园,汇集了各类岭南文化的记忆。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广州起点、岭南文化中心核心地、中国民主革命策源地和中国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缩影,以及广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荔湾一直以历史担当努力守护、传承和弘扬宝贵丰厚的历史文化,不断开拓前行,近年先后荣获“中国曲艺之乡”“全国文化先进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广东十大传统美食之乡”“广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称号,还成为粤剧粤曲文化(荔湾)生态保护实验区,历史底蕴深厚,人文精神丰富。
秦汉至明清,广州位于中国南部珠江口,是面向南海、连通五洲的知名古港。广州开展对外贸易的集中区域,逐渐从位于光塔寺一带发展到南濠、西濠一带。明代、清代,荔湾西关,因其是古城西部外河涌交错的小平原,位于广州城旁三河段汇合处的白鹅潭畔,拥有商贸口岸的地理优势,一直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这条世界海洋贸易中心轴线的核心区域。随着明代怀远通驿、粤海开关,尤其是十三行对欧美“一口通商”,荔湾在清代成为全球最大的商贸中心和金融中心,成就了一段辉煌历史。荔湾商贸发展空前繁荣,并一直延续至今。
可以说,荔湾千年兴旺、景象繁盛,以独特的外贸优势和不凡的商业历程,为广州发展成为千年商都提供了延绵不绝的历史脉络、辐射世界的贸易口岸、沟通中外的外贸团体、悠久灿烂的商业文化和极为丰富的历史见证,造就了千年商都的辉煌。
历史上,荔湾在广州乃至全球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长时间的对外商贸活动与沉淀积累,使荔湾成为东西经济交往、文化交融的先行地和前沿地,形成了“东学西传”“西学东渐”的输出辐射源地和输入聚焦地。
南朝时古印度高僧菩提达摩登岸西来初地,唐宋时西村古窑陶瓷远销海外,明代设怀远驿以招待海外贡使,特别是清代十三行享对外“一口通商”特权85年,荔湾成为清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商贸中心和唯一中西文化交流中心,被誉为珠江边上的“金山珠海,天子南库”,向清政府提供了当时全国40%的关税收入。这里不但汇集了海内外精良的工农业产品,而且成为海内外精英人才会聚之处。中西方商贸、文化在这里深入多维交流,中西方思想不断碰撞,促使荔湾的血液中流淌着包容开放的基因,更孕育了“敢为人先、勇于创新改革”的精神。
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致使十三行一带商业被迫转移转型。1861年,十三行附近的沙面岛被迫签约租给英法。各国洋行利用沙面租界和香港的便利条件,走私进口物资,大量五洋纺织品(洋布、洋纱、洋袜、洋花边、洋巾)等进口商品冲击本土行业,造成“女红失业”;大量五洋杂货(洋针、洋钉、洋油、洋烛、洋火)输入,使原有土铁业、土针业、蜡烛业、榨油业、打火石业无事投闲。
有志之士奋发图强,对外寻求兴国之路。张之洞创建广雅书院以新学兴国,詹天佑以铁路兴国,孙中山在冼基路开设东西药局。1907年,广州第一家以公司形式组建、首创分柜售货的百货商店——光商公司在十八甫开业,开始探索近代企业经营。五四运动爆发后,广雅学子杨匏安陆续撰写发表《唯物论》《马克思主义》等文章,宣传新文化,传播马克思主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荔湾在如今的广州文化公园举办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这是广交会的前身。改革开放头10年,荔湾改革开放事业领先各区,对外交流的焦点再一次回到荔湾。
广州是一座英雄城市,是中国民主革命策源地,因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熠熠生辉。翻开广州风云激荡的历史篇章,名为“荔湾”的光芒在字里行间闪耀。在荔湾这片土地上,涌现出无产阶级革命家阮啸仙和广州起义领导人周文雍等革命先烈;拥有广州最早的区级农会谢家祠等革命活动遗址;发生过震动整个华南地区,促进了全国各地工人运动发展的沙面大罢工;也经历过震惊中外,以鲜血警醒国人“毋忘此日”的沙基惨案。革命星火起,燎原红四方。荔湾以其卓越的贡献和毋庸置疑的地位,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策源地的重要阵地之一。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杨匏安、陈独秀在荔湾宣传马克思主义,大批爱国青年从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以下简称“甲工”)走出,成为最早的一批共产主义战士,《广东群报》的创立为如火如荼的爱国运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理论武器。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广州工人总数从1894年的1.03万人增至约25万人,其中很大一部分在荔湾。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广州各行业工人纷纷成立工会,掀起了工人运动的第一个高潮。这一时期,荔湾地区先后掀起协同和机器厂工人运动和沙面工人大罢工,震惊中外的沙基惨案也发生在省港大罢工期间。
广州市郊第一区农民协会的会址在芳村谢家祠,靠南一座称“南便祠”,北面一座叫“北便祠”,它们分别作为农会会址和农民自卫军训练场,以及省港大罢工工人纠察队的队部。
在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空前高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荔湾人民奋起救国,无论壮年、老人还是儿童,都用自己或苍老或稚嫩的肩膀扛起了救亡的重担。《救亡日报》在荔湾复刊,使党在广州有了自己的舆论宣传工具,成为抗战初期党在广州抗日救亡最重要的舆论阵地,极大地增强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力。全面抗战开始后,在具有反帝光荣传统的荔湾,抗日民众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兴起。
“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回望过往历程,眺望前方征途,我们必须始终赓续红色血脉。”荔湾不断涌现出救火英雄向秀丽、公安英烈陈达州、道德模范郑益龙等新英雄,他们初心不改,坚定信念,为荔湾的红色添上一抹时代的光辉。
凭借“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和“工业报国”的爱国热忱,荔湾近现代工业逐步兴起并发展壮大,开创了广州乃至中国工业史上的众多“第一”,有力地推进了广州工业文明的进程,荔湾也因此成为广州近现代工业的创始和兴盛之地,见证了广州近现代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程。
在中国近代工业兴起和发展阶段,荔湾诞生了中国第一家柴油机厂——协同和机器厂,留下了荔湾民族工业的响亮名号;西村曾是“广东省营第一工业区”,诞生了一批百年老牌企业,荔湾凭此成为广州乃至华南地区近代民族工业的先驱。新中国成立以来,造船、钢铁和机械制造等一批现代工业落户荔湾、发展壮大,开创了更多的“华南第一”乃至“全国第一”,荔湾也因此成为广州重要的工业基地,享有广州“现代工业摇篮”的美誉。党的十八大以来,荔湾工业经济规模实力不断壮大,今天的荔湾仍是广州重要的工业基地,在广州“中心五区”中,荔湾制造业对本区经济的贡献尤为突出。
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荔湾工业故事,激励着荔湾人民向着建现代都市工业强区的目标矢志奋斗、高歌前行。
广州被誉为“花城”,建城2200多年来,荔湾从一片江海连天、余花满船的都会郊野逐渐发展成离宫苑囿、渔耕田园的乡村社会,花在荔湾农耕社会又是绝对的主角。即便是明清时期,荔湾成为金山银海的全球商都,花仍然是大家的宠儿,并成为这个南国商都最浪漫的记忆。
从南汉开始,位于今清平路一带的“素馨斜”成为全国著名的主题花卉景区并延续千年;随着广州城的扩展、江岸线的南拓,荔湾在明清两代成为全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延续了千年的花乡——花埭,发展成为清代中国最早的国际化园林主题景区、岭南盆景艺术发祥地;新中国成立后,荔湾快速发展成为岭南香花的集中产区,诞生了中国第一家国营天然香料厂;依托“最广州”的西关风情,荔湾的花市也成为广州春天最浪漫的节日。可以说,荔湾是实至名归的“岭南第一花乡”。
迈入新时代,荔湾更是时时处处以“绣花”功夫打造千年花乡历史文化品牌,建设水秀花香新荔湾。
千古文化留遗韵,一代文明展新风。这些珍贵的文化瑰宝,传承了岭南文化的根脉,留住了广州人的记忆乡愁,经过一代代人的发展,散发出越来越璀璨的光芒。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接下来,荔湾将自觉肩负起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崇高历史责任,激发“二次创业”再出发的澎湃激情,跑好我们这一代人的接力赛,在新时代展现新活力,在新征程奏响中国式现代化的新乐章。
未来,荔湾将在历史文化街区最多、历史建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集中的珠江北岸区域,通过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做好历史文化的传承发展,保护、活化、利用历史文化街区,推动传统商圈转型升级,持续改善人居环境,擦亮文化品牌,深化文旅融合,发展文化创意、特色餐饮等新业态,以科技推动商贸、文化和城区建设发展,吸引年轻人回流,重现千年商都发祥地的繁荣繁华。
未来,荔湾将在地理区位、发展空间最优越的珠江前航道、后航道、西航道交汇处,通过土地整备、招商引资、旧村旧厂改造等途径,加快建设白鹅潭核心区、聚龙湾、大坦沙、广船、石围塘、花地湾等重点区域,引入一批重量级项目,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工业、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商贸业,加快打造白鹅潭世界级地标商圈。
未来,荔湾将在南片的西南部腹地,基于广佛极点科技创新中心功能定位,着力培育壮大科技创新型企业,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特色制造等产业,为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未来,荔湾将继续深入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加快构建通畅便捷的交通路网,全覆盖实施老旧小区微改造,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持续提升医疗卫生水平,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多管齐下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坚定不移打造幸福荔湾、宜居荔湾,让人民群众获得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摘自《荔湾记忆》,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