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们的经济到底是好还是坏?从昨天某米一个小时订购差不多达到30万台的数据来看,似乎经济并不差。至少从这组数据看,许多人一下就能拿出二三十万买车,怎么看都不像“经济困难”的样子。相比之下,倒像是我自己混得差,才会有“经济很差”的错觉。
可问题是,这种错觉真的只是“错觉”吗?如果真有这么多人能轻轻松松下单几十万的汽车,那我们口口声声说的“消费疲软”“钱难赚”,又是从哪里来的?
我承认看到这个数据时确实心里五味杂陈。我不禁在想:是不是我太失败,身边人也都很失败,而整个社会其实过得不错?是不是所有人都过得很好,只有我们在原地挣扎?但转念一想,事情似乎没那么简单。
首先,我想起了之前某款车因为安全事故被曝光的事情——几个学生被活活锁在车里烧死的惨剧,如今已悄无声息地从网络上消失,几乎没人再提。当初那起事故震撼了无数人,而现在,热销的居然是那款车。难道消费者真的只要“外观炫酷”“科技感强”,就可以不在乎生命安全吗?在我的认知里,能轻松拿出几十万买车的人,至少应该是过了“温饱线”的人,而这种人,照理说应该更看重安全与责任。但现实却让我困惑不已:这些人到底是怎么想的?又或者,他们真的存在吗?
这便引出第二个我思考的问题:这些数据可信吗?一个出过重大安全事故却能全网洗白、全体噤声的企业,竟然还能迅速卖出几十万台车,这本身就值得深思。在这样一个连舆情都能被压制的环境里,你还能相信“销量数据”的真实性吗?如果真有这么多订单,那问题来了,这些订单是从谁那里来的?是谁在支撑着表面上的繁荣?
回头看看我们的生活就知道真相了。多少实体店在倒闭?多少中小企业老板在负债累累?甚至那些曾经风光无限的网红,现在也大批“塌房”、破产。就连以前高高在上的大酒楼、五星级酒店,如今也纷纷摆起了地摊,抢起了街头摊贩的生意。一个经济真的很好的社会,服务业会这样内卷吗?高端场所会为了维持生存,低头进入最底层市场吗?如果连大酒店都下场“蹲地摊”,那普通人还怎么活?
更讽刺的是,这样的景象还被媒体吹捧为“自救精神”“创业典范”,说什么“环境难改变,我们只能改变自己”,听起来像是鸡汤,但实质就是典型的社会版PUA。环境出了问题,却反过来让每一个人反思“是不是我还不够努力”。不让你质疑体制,只让你反思自己,这是多么高级的控制方式。
最令人心寒的是,哪怕你一边负债,一边摆摊,还要配合演出“时代变好了”的剧情。我越来越感觉到,数据,这个曾经被认为最能反映真实的东西,在今天的社会里却变得越来越虚假。官方天天在播报GDP增速、人均收入增长、就业率提高,可我们身边的人有几个人真正感受到这些“增长”?谁的口袋真的鼓起来了?我们说“就业率提高”,可现在多少人干着所谓“铁人三项”——外卖、快递、网约车,女性则是“吉祥三宝”——保姆、保洁、护工。这叫就业率高?这叫生活改善?
说句实话,如今社会上那些真正“过得好”的人,大多背后有我们“高攀不起的关系”和“躲不开的好爹”。普通人如果没有背景,想靠自己翻身,几乎比登天还难。
所以,我想说的是:不要被那些数据繁荣、订单奇迹欺骗了自己的判断,也不要为此而对自己过度焦虑。现在这个时代,能够“看清现实、降低欲望、理性苟活”已经是一种智慧了。不是你不努力,不是你混得差,而是游戏规则早已被少数人定好了,我们只是被不断围猎的底层劳力。
我们曾以为数据是中立、真实、最具公信力的存在,然而在一个真假难辨的时代,数据也成了利益操控的工具,被用来制造幻象、掩盖真相。一个真正健康的社会,不是靠数字堆砌出的幻梦,而是靠千千万万普通人真实的幸福感来支撑。生活的本质,不在于“增长率”多高,而在于人是否能安心活着、体面生活、被公平对待。愿我们不再盲目相信被包装的数据与舆论,而是练就一双识别现实的眼睛,一颗不被恐慌裹挟、不被繁荣迷惑的心。在这个遍地虚假的年代,活得清醒,本身就是一种勇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