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庆祝中国共产党诞生104周年
孙建华
2025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迎来104周年华诞。一个多世纪的光阴流转,从嘉兴南湖的一叶红船到引领十四亿人民的巍巍巨轮,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如同不熄的火炬,代代相传,照亮民族复兴的征程。在这个特殊的历史节点,我们不仅需要回顾党的光辉历程,更需要解码这份独特精神基因的传承密码,思考其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既是历史的沉淀,也是未来的路标,党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政党何以历经百年风雨而愈加充满活力、深受人民爱戴,一种信仰如何在时代变迁中保持其永恒价值。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一部浓缩的奋斗史诗。回望历史,井冈山精神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坚定信念,长征精神中"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顽强意志,延安精神中"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抗美援朝精神中"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战略胆识,改革开放精神中"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智慧,抗疫精神中"生命至上"的价值选择……这些精神坐标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DNA。在贵州遵义会议旧址的墙壁上,依然能感受到当年生死攸关时刻的紧张气息;在深圳莲花山顶小平同志铜像的注视下,仍可触摸改革开放的磅礴脉动。这些精神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流动在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血脉中的活性因子,它们在不同历史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形态,却始终保持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世界人民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要义。
解码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传承密码,我们发现有三个关键机制在持续发挥作用。首先是理论武装与理论创新的辩证统一。从毛泽东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理论、辩证应运,又以创新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这种知行合一的传统,使党的思想武器永不钝化、永葆青春活力,其次是组织体系的强大生命力。从"支部建在连队上"到新时代的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严密的组织网络和高效的动员机制,确保精神传承有坚实的制度载体。在脱贫攻坚战中,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正是凭借这套组织体系,将党的意志转化为改变山村面貌、使边区人民全部脱贫致富的实际行动,让十四亿人民过上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再者是自我革命的勇气与智慧。从延安整风到全面从严治党,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着"刀刃向内"的政治勇气,这种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的能力,使党能够及时清除精神传承中的"杂质"和"病毒"、严惩贪官污吏。
站在104周年的历史坐标上,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面临着如何在新时代创造性转化的重大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