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信仰的党旗永远飘扬(外一首)
——写在七一党的生日到来之际
王忠奇
当南湖的波澜推开第一缕曙光,
历史的画卷在此刻缓缓铺张。
铁锤与镰刀在烽火中锻造信仰,
铸成了中华民族最巍峨的精神脊梁。
一页红船载满星火把希望盛放,
穿越百年风雨,仍在时代浪潮里激荡。
我们曾以草根为笔、厚土为笺章,
在长夜尽头写下黎明的诗行。
井冈山的星火、延安窑洞的灯芒,
照亮革命征途上每寸足迹铿锵。
雪山颔首、草地退让,
红军战士用铁骨丈量信仰的深长。
每寸山河都烙着赤红色的印章,
见证共产党人以热血兑诺的衷肠。
有人将生命折作飞鸢翱翔,
在枪林弹雨中托举旗帜不落的飞扬。
董存瑞举炸药包的身影如碑壮,
黄继光扑枪眼的刹那化永恒之光——
他们的忠魂凝成丰碑立在史河长。
有人把誓言种进沃野苍茫,
焦裕禄治沙的足印、孔繁森援藏的征裳,
都长成金黄麦浪翻涌着希望,
滋养中华民族挺拔的脊梁。
此刻伫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影旁,
犹闻冲锋号角在青铜里震响。
那些沉睡的姓名忽然苏醒昂扬:
李大钊的呐喊、方志敏笔下《可爱的中国》篇章,
都化作星辰缀满东方的穹苍,
用生命淬炼的信仰之光,
仍照亮我们前行的方向。
看啊!这旗帜是火焰铸就的骨相,
点燃荒原便烧尽万载苍凉。
从改革春雷到脱贫攻坚的战场,
从揽月九天到捉鳖五洋,
党旗所指处便是前进的方向。
这旗帜是永不偏航的罗盘,
指向的地方总有春潮漫过山岗——
乡村振兴的画卷正铺展芬芳,
科技创新的巨浪在时代里奔狂。
让我们把信仰扎成根系深广,
深植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壤。
在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
每个党员都是一面鲜红的旗章。
当新生的朝晖攀上旗杆锋芒,
百年大党仍似少年意气飞扬,
正引领中国人民意气风发地,
向着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扬帆破浪!
共产党员应有的模样.
——写在七一党的生日到来之际
作者:王忠奇
七月的光切开阴霾
惊雷在1921年炸响
三十八粒火种聚成镰刀
收割着旧世界的荒凉
花岗岩的裂痕里长出信仰
麦穗与齿轮在锤头下碰撞
雪山草地的脚印裹满冰霜
有人在刑场上举办婚礼
用铁镣奏响黎明的乐章
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
把最后一粒米交给老乡
血写的申请书在硝烟里飞扬
指纹按进泥土长出
不灭的星火与滚烫的印章
我们习惯以脊梁作桥
用掌心托起坍塌的墙
松柏在悬崖上校准方向
星辰在暗夜里缝补破网
磁针永远指着北方
扎根时是沉默的铆钉
冲锋时是呼啸的波浪
扶贫册页写满山坳的皱纹
防护服背面画着太阳
裂土中捧出春天的重量
共产党员应是初心的永恒践行者
将"为人民服务"的誓言熔铸血脉
走泥泞小路叩开千家灯火
用沾满泥土的双手
编织百姓向往的美好生活图景
不做高谈阔论的口号喇叭
甘当俯身耕耘的老黄牛
把政策温度焐热每寸土地
让党的光辉穿透每个寒夜
用真诚实干的脚步把民情丈量
百年不过是序章
长城的骨骼仍在拔节生长
黄河的血脉注入新的支流
红船已化作不沉的巨艎
看,我们正以誓言浇铸成钢
让所有仰望都找到故乡的月亮
当钟声撞碎时间的壳
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震颤回响
每个脚印都押着忠诚的韵脚
每个身影都重叠成
民族脊梁里最光辉的模样!
个人简介:
王忠奇 高级记者职称(网名:笔势风涛)。曾任鞍山市记者协会副主席、新华社鞍山记者站副站长、鞍山广播电视学会会长、鞍山市铁东区政协常委、《鞍山广播电视学刊》主编。从事新闻工作30余年,先后获得各种奖励100余项,曾是全国百优全省十佳广播电视理论人才奖获得者。
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楹联协会常务理事、鞍山市楹联协会会长、鞍山市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鞍山诗词学会理事、鞍山市朗诵艺术协会理事。近三十年来,先后在期刊或网络上发表诗词、小说、报告文学作品2000多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