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句惬意诗词,自我治愈
文/荔枝姑娘
梁实秋说:"人类最高理想应该是人人能有闲暇。于必须的工作之余还能有闲暇去做人,有闲暇去做人的工作,去享受人的生活。
宋代寇准说:“务简身暂闲,景幽心自适。”意思是说忙完一阵子,终于可以歇口气,找了个安静又漂亮的地方呆会儿,心里面那叫一个美滋滋的,舒服极了。
生活,一半烟火,一半清欢,一边疲惫,一边憧憬;
人啊,忙,要有价值,闲,要有滋味。
让自己闲下来,小酒一杯,笑逐颜开,多美啊!
01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南北朝·吴均《与朱元思书》
风停雾散,天地一片澄澈,远方的天幕与山峦融为一色。乘着小船,顺着江流自在飘荡,任凭它向东向西。于这空明洁净的天地间,心随流水,身无挂碍,是挣脱尘网后融入自然的极致自由与畅快。
02
闲心幸自清如水,万感还从不睡生。
——宋·杨万里《不睡四首其一》
今天,幸有此刻闲适的心境清澄如水。那万千纷繁的感触,往往还是因彻夜难眠才滋生出来。内心清净是抵御尘世烦忧的根本,失眠正是思绪纷扰的温床,细细品来,还真是这么回事。
03
晓来急雨春风颠,睡美不闻钟鼓传。
——唐·杜甫《偪仄行赠毕曜》
清晨急雨伴着狂放的春风呼啸而至,我正睡得香甜深沉,浑然不觉那报晓的钟鼓声已经传来。风雨喧嚣与酣眠清寂形成了强烈对比,人可以在困顿生活中难得安睡的满足,也算是超脱。
04
无利无名,无荣无辱,无烦无恼。
夜灯前、独歌独酌,独吟独笑。
——宋·张昪《满江红·无利无名》
摆脱了利禄功名的牵绊,远离了荣耀屈辱的困扰,也没有了烦恼忧愁的纠缠。在夜晚的孤灯前,独自歌唱,独自饮酒,独自吟咏,独自欢笑。四个“无”与四个“独”,将摒弃世俗、自得其乐的孤高心境与洒脱意趣推向极致。
05
醉月悠悠,漱石休休,水可陶情,花可融愁。
——元·吴西逸《蟾宫曲·山间书事》
醉卧于悠悠月光之下,枕石漱流休休,心境悠然自得。清澈的流水可以陶冶性情,芬芳的鲜花可以消融忧愁。山居之乐,尽在自然的怀抱与心灵的契合之中。
06
人生适意在杯酒,万事浮云亦何有。
——明·张羽《沈氏宜春堂屏徐给事贲所画春云叠嶂》
人生真正的快意适志,就在这杯中美酒。世间万事不过如浮云般虚幻,转瞬即逝,又有什么值得长久挂怀呢。你看画中春云叠嶂,更觉得尘世纷扰如云烟,不如杯中真趣实在呢。
07
醉里秋波,梦中朝雨,都是醒时烦恼。
——宋·时彦《青门饮·寄宠人》
醉眼朦胧中她的盈盈眼波秋波,梦境里与她共度的缠绵时刻朝雨,这些醉梦中的温存,恰恰都成了清醒时无尽烦恼的根源。情到深处,醉梦难解相思,反添新愁。
08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唐·李白《山中与幽人对酌》
山花烂漫间,两位知己相对畅饮,一杯接一杯,酣畅淋漓。待我醉意朦胧欲眠时,你且自离去。若明日还有兴致,记得抱着琴来寻我!率真坦荡,毫无客套,尽显了至交之间的默契与山居生活的真趣。
09
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
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元·张可久《人月圆·山中书事》
几间茅屋,藏着万卷诗书,这便是归老乡村的家园。在山中能做些什么呢?用松花酿制美酒,取春天的活水烹煮香茗。简朴的物质中蕴含着精神富足,酿酒煎茶的闲适便是山居生活的至味。
10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宋·苏轼《行香子·述怀》
何时才能归隐田园,做个真正的闲散之人?那时,只需面对一张古琴,一壶美酒,还有溪水上飘浮的片片白云。琴、酒、云,勾勒出理想中清雅、自在、与自然交融的闲逸生活图景,谁不向往呢。
11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唐·于良史《春山夜月》
春山之中蕴藏着太多美好的景致,令人流连忘返,直至夜色深沉也忘了归去。双手捧起一掬清泉,月亮便盈盈落在掌心;抚弄盛开的花朵,芬芳便沾染了满衣。细微的动作中见出与自然的亲密互动,空灵而充满禅趣。
12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唐·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春天的江水澄澈碧绿,胜过晴朗的天空。躺在精美的画船之中,听着淅淅沥沥的雨声悠然入眠。江南水乡的温润、闲适与诗意,尽在这碧水、画船、雨声构成的静谧画面里。
13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
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南唐·李煜《渔父·一棹春风一叶舟》
一支桨划动春风,一叶扁舟荡漾水上。一根丝线,一个轻轻的鱼钩。小洲上开满鲜花,酒杯中斟满美酒。在万顷碧波之中,终于寻得了无拘无束的自由。几个“一”字,写出渔父生活的简淡;花酒相伴,道出精神的自在逍遥。
14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唐·白居易《问刘十九》
家酿的新酒泛着绿色浮沫,红泥砌的小火炉烧得正旺。傍晚时分天色阴沉,眼看就要下雪了。老朋友,能否过来共饮一杯暖酒呢?朴素的场景,温暖的邀约,充满了真挚的友情和冬日围炉的温馨期盼。
15
万籁不在耳,寂寥心境清。
无妨数茎竹,时有萧萧声。
——唐·施肩吾《幽居乐》
世间的一切声响都仿佛消失了,只有寂寥中更显心境的清明澄澈。庭院里不妨种上几竿修竹,让它不时发出萧萧的声响。以极致的静衬托竹声的清响,反而更添幽居的静谧与雅趣,所谓此声无损于静,反增其清。
16
三杯嵬峨忘机客,百衲头陀任运僧。
又有放慵巴郡守,不营一事共腾腾。
——唐·白居易《戏赠萧处士、清禅师》
(看那)三杯酒下肚便巍然如山、忘却机心的萧处士,和那穿着百衲衣、随缘任运的清禅师。还有我这懒散无为的巴郡太守,我们都不经营俗务,一同悠闲自在地度日。戏谑中自得,描绘三种身份不同却同样超脱世俗、安享闲适的人物形象。
17
或棹孤舟或杖藜,寻常适意钓长溪。
草堂竹径在何处,落日孤烟寒渚西。
——唐·陈羽《赠人》
有时划着一叶孤舟,有时拄着藜杖步行,在平常的日子里,只求适意地垂钓于长长的溪流。问他那草堂和竹林小径在何处?遥指那落日余晖下、孤烟袅袅升起、寒水环绕的沙洲之西。以问答形式,勾勒出隐者行踪无定、心向自然的闲逸生活和其居所的清幽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