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祖父:岁月长歌中的不朽丰碑
作者:刘连成
在时光的浩渺长河里,总有一些身影,犹如熠熠生辉的星辰,穿透岁月的迷雾,照亮我们人生的漫漫征途。我的祖父刘德福,便是这样一位于历史的脉络里镌刻下深刻印记的人。他的一生,恰似一首悠扬的长歌,在平凡中演绎着伟大,虽已渐行渐远,却在记忆的深处愈发清晰。
1894 年,祖父在吉林省双辽县哈拉巴山下那宁静的衙门屯出生。作为家中的长子,他仿佛生来便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早早地扛起了生活的千斤重担。十七岁,那是青春洋溢的年纪,命运的齿轮却悄然开始了转动。他加入了郑家屯他远房姨夫张作霖的奉军,成为了张作霖身边的一名马夫。那时的祖父,一米七五的个头,四方脸庞,浓眉大眼,身姿挺拔。他穿上张作霖那身军装,身挎大刀,英俊威武的照片,恰似一幅生动的画卷,穿越岁月的重重尘埃,至今仍让人不禁心生敬仰之情。
在奉军的岁月里,祖父以他的勤恳踏实、忠厚可靠,很快便吸引了张作霖的目光,深受其赏识。年仅二十出头,祖父便凭借自身的能力与品行,被委以重任,调往郑家屯奉军军人看守所任职。生活似乎正沿着一条安稳的轨迹稳步前行,然而,命运却总是充满了无常。在他二十五岁(虚岁)那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如同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了祖父的生活里——奶奶因病溘然长逝。看着年仅八岁的姑姑、五岁的父亲(都是虚岁)和刚满周岁的二叔,祖父的心仿佛被无数钢针深深刺痛。他不忍心孩子们遭受后母的苛待,毅然决然地拒绝了亲友们的好心撮合,独自挑起了整个家庭的千斤重担。在姑奶奶的热心协助下,祖父白日里在田间辛勤耕田劳作,如同一位不知疲倦的老黄牛;夜晚,他又在昏黄的灯下,一针一线地缝补衣物,那专注的神情,仿佛缝补的不仅是衣物,更是一家人的未来。就这样,祖父含辛茹苦地将三个孩子抚养成人,直至他们各自成家立业。这份坚韧不拔的毅力与勇于担当的精神,赢得了乡邻们发自内心的敬重,成为了十里八乡传颂的佳话。
1948 年,双辽迎来了解放的曙光。祖父凭借着德高望重的威望,被乡亲们众望所归地推举为衙门屯村长。他怀着满腔的热忱,如同一团燃烧的火焰,任劳任怨地为村民们奔走服务。他积极落实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成为了连接群众与组织之间坚固的桥梁。1950 年,祖父还光荣地参加了双辽县的贫下中农代表大会,那是他为乡村发展四处奔走呼号的有力见证,更是他一生心系百姓、为民奉献的生动缩影。
然而,命运似乎总爱捉弄人。1950 年的那个寒冬,凛冽的寒风仿佛预示着不幸的降临。祖父正在组织村委会会议时,突然毫无征兆地发起了高烧,紧接着便晕厥过去。乡亲们心急如焚,赶忙请来荣军农场的曹医生为祖父救治。谁能想到,一针青霉素竟引发了严重的过敏反应,祖父就这样溘然辞世。消息传来,整个村子瞬间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人们为失去这样一位一心为民的好村长、和蔼可亲的好长辈而悲痛欲绝。
祖父的一生,犹如一艘在风雨中砥砺前行的航船,历经无数的狂风骤雨,却始终坚守着心中的信念。他对家,有着深沉而无私的爱,为了子女,奶奶去世后他终身未娶,25岁的年纪独自撑起了一个温暖的家;他对国,怀着赤诚的忠心,积极投身于乡村建设,为新中国的基层治理奉献出了自己的全部力量;他对乡亲,充满了真挚的关怀,尽心尽力地服务百姓,赢得了众人的敬仰与爱戴。虽然祖父已然离去,但他的精神,却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巍峨地矗立在我们的心中。我们这些孙辈,也都将祖父视为人生的榜样,在各自的岗位上如勤劳的蜜蜂般勤奋耕耘,努力传承他的优良品质,不负他的谆谆教诲与殷切期望,事业有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