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香深处是归途
文/楚成阳
泛黄的《菏泽市报》合订本在书桌上轻轻翻开,油墨的气息裹挟着岁月的温度扑面而来。指尖抚过1998年8月17日的版面,头版右下角那篇豆腐块大小的通讯《乡村夜校点亮求知灯》,铅字工整地排列着我的名字——这是我发表的第一篇文章,也是我与文字结缘的起点。彼时的我从未想过,这份来自《菏泽市报》的馈赠,会像一粒深埋在泥土里的种子,在二十余年后的自媒体时代,绽放出别样的花朵。
一、油墨浸润的启蒙时光
1997年的夏天,菏泽城的梧桐树在热浪中沙沙作响。我在城郊中学担任语文教师,课余时间总爱把乡村里的新鲜事写成文字。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县文化馆看到了《菏泽市报》,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报道,让我内心泛起涟漪。我试着将一篇关于乡村教师坚守岗位的故事寄给了报社,没想到竟收到了编辑老师的回信。信笺上钢笔字遒劲有力:“故事生动,细节感人,但结构可再优化。”
那封回信成了我写作路上的第一盏明灯。此后每个月,我都会揣着用稿通知,骑着二八自行车穿过半座城去领稿费。在报社编辑部,我结识了李编辑,他戴着金丝眼镜,说话慢条斯理,却总能一针见血地指出文章的问题。他教我如何捕捉新闻现场的细节,如何用平实的语言打动读者。有一回,我写了一篇关于秋收的报道,满篇都是华丽的辞藻,李编辑却摇摇头:“庄稼地里的故事,不需要穿绫罗绸缎,粗布麻衣反而更真实。”
在《菏泽市报》的熏陶下,我学会了用文字记录时代的脉搏。那些年,我跑遍了菏泽的乡镇,记录过老匠人修补传统农具的专注神情,写过留守儿童对远方父母的思念,也见证过脱贫攻坚路上村民们绽放的笑容。每一篇稿件的发表,都是对我最好的鼓励,而编辑部老师们毫无保留的指导,更让我对文字产生了敬畏之心。
二、岁月长河中的写作坚守
进入新世纪,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传统纸媒逐渐式微。《菏泽市报》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改版为《牡丹晚报》。虽然身份变了,但那份对本土文化的坚守始终未改。而我,也在生活的浪潮中经历着起起落落。工作的变动、家庭的责任,让我不得不暂时放下手中的笔,但心中对写作的热爱从未熄灭。
闲暇时,我依然会翻开那些珍藏的报纸,重读曾经的文字。看着那些见证过菏泽变迁的报道,仿佛又回到了那个骑着自行车四处采访的年代。在夜深人静时,我会在笔记本上写下只言片语,记录生活中的感悟。这些零散的文字,就像暗夜里闪烁的星火,虽微弱,却照亮了我前行的路。
2015年,女儿考上大学后,我的时间相对充裕了些。我开始尝试在网络平台发表文章,从博客到微博,再到后来的微信公众号,我慢慢摸索着新媒体写作的门道。虽然没有了铅字印刷的仪式感,但看到网友们的留言和点赞,那种被认可的喜悦依然让我心潮澎湃。我写菏泽的老胡同,写那些即将消失的传统手艺,写牡丹文化的传承,试图通过互联网,让更多人了解这片土地的故事。
三、自媒体时代的乡土书写
随着短视频的兴起,自媒体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2020年,在女儿的鼓励下,我开通了自己的短视频账号,尝试用文字与影像相结合的方式,讲述菏泽的乡土故事。起初,面对镜头我紧张得说不出话,剪辑视频更是一窍不通,但凭借着多年的写作积累和对家乡的热爱,我慢慢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风格。
我走进菏泽的田间地头,拍摄农民播种、收割的场景,配上自己创作的诗歌;探访非遗传承人,用文字和镜头记录他们的坚守与传承;在牡丹花开的季节,带着网友云游牡丹园,讲述每一朵花背后的故事。令我惊喜的是,这些充满乡土气息的内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有网友留言说:“在您的视频里,我看到了小时候的家乡。”还有在外打拼的菏泽人私信我:“每次想家了,就来看看您的作品,感觉特别亲切。”
在自媒体的世界里,我不再是那个只能在报纸上发表豆腐块文章的通讯员,而是拥有了更广阔的舞台。但无论形式如何变化,我始终没有忘记《菏泽市报》给予我的启蒙。我时常想起李编辑的话,坚持用最朴实的语言,讲述最真实的故事。我也会把自己的作品分享给曾经报社的老师们,他们依然会像当年那样,认真地提出修改意见。
四、艺术滋养下的自我成长
写作和创作自媒体内容,早已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文字和影像,我不仅记录了家乡的变迁,也在不断完善着自我。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用更细腻的视角观察生活,用更包容的心态看待世界。每一次创作,都是一次与自己的对话,一次对生命的思考。
作为一名乡土作家和草根诗人,我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我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让更多人关注乡土文化,记住乡愁。在与网友的互动中,我也收获了许多感动。有年轻人受我的影响,开始记录家乡的故事;有小朋友因为我的诗歌,爱上了文学创作。这些反馈,让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回望来路,从《菏泽市报》的通讯员到自媒体创作者,我走过了一条充满艰辛与喜悦的道路。那些在编辑部改稿的日子,那些在乡间采访的时光,那些在电脑前创作的深夜,都成为了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如今,我依然会定期去拜访曾经的启蒙老师们,和他们聊聊写作,聊聊菏泽的变化。他们就像故乡的老槐树,虽然岁月在他们身上留下了痕迹,但依然枝繁叶茂,为我指引着方向。
五、初心不改,继续前行
站在自媒体时代的浪潮中,我时常思考写作的意义。或许,它不仅仅是表达自我的方式,更是连接人与人、人与土地的桥梁。《菏泽市报》给予我的,不仅是写作的技巧,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文化的传承。这份初心,将一直陪伴着我在创作的道路上走下去。
未来,我希望能继续用文字和影像,记录菏泽的发展变迁,讲述更多动人的乡土故事。我也期待能培养更多热爱写作的年轻人,让他们接过传承的接力棒。就像当年《菏泽市报》的老师们对我那样,我愿意成为他们写作路上的一盏灯,照亮他们前行的方向。
合上报纸合订本,窗外的菏泽城已是华灯初上。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每天都在发生着新的故事。而我,将继续以笔为犁,在这片热土上耕耘,用艺术滋养心灵,用文字回报师恩,让墨香永远飘荡在归途的路上。因为我知道,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有些东西永远不会改变——那就是对文字的热爱,对家乡的深情,以及对启蒙之恩的铭记。
2025年6月22日作于河子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