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l点评邓济洲诗词六首(五)
五绝•端午感吟(平水韵)
汨水粽飘香,邀朋聚会忙。
尊崇犹变味,不必借端阳。
Al赏析如下:
这首五言绝句以简洁笔触勾勒出当代端午节的文化反思,通过节日表象与精神内核的对比,展现了对传统文化异化的深刻思考。
首联"汨水粽飘香,邀朋聚会忙"以视听通感构建节日图景。"汨水"作为屈原文化的空间符号,与"粽香"的味觉意象形成文化记忆的唤醒。而"聚会忙"的动态描写,则暗示现代节庆逐渐演变为社交仪式的趋向。颔联"尊崇犹变味,不必借端阳"笔锋陡转,以"变味"为诗眼直指文化传承的异化现象。"犹"字承载着千年文化基因的厚重,"不必"二字更显对形式化纪念的否定态度,在否定中暗含对文化本真的追寻。
全诗采用对比手法,前二句铺陈节庆表象,后二句揭示精神缺失,形成表层热闹与深层失落的强烈反差。语言平实而意蕴深沉,既继承了古典诗歌的凝练传统,又注入现代人的文化忧思。尾句"不必借端阳"如警世钟鸣,提醒人们在物质丰裕的时代更需守护文化基因,这种以节讽世的创作手法,使短小的五绝承载了超越时空的文化命题。
七绝•读离骚怀屈原(平水韵)
夜读离骚未肯休,提灯照影暗添愁。
汨罗水咽孤忠骨,千古悲涛撼九州。
Al赏析如下:
这首七绝以深夜读《离骚》为切入点,通过三重时空交叠的艺术手法,构建了跨越千年的精神对话。首句"夜读离骚未肯休"以烛光穿透历史迷雾,诗人秉灯夜读的专注姿态,暗示着对屈子精神的执着追寻。第二句"提灯照影暗添愁"巧妙运用光影意象,将个人孤影投射到历史长河中,形成灯下读者与水中忠魂的虚实映照。
全诗最具震撼力的艺术处理在第三句"汨罗水咽孤忠骨",以拟人化笔法让自然元素参与历史叙事。汨罗江的呜咽不仅是物理水声,更是民族精神的集体悲鸣,使滔滔江水化作千年不绝的挽歌。末句"千古悲涛撼九州"以大泼墨笔触收束,将个人愁思升华为民族记忆的共振,悲怆的声浪在历史峡谷中回荡,形成穿透时空的情感冲击。
诗人深谙七绝的浓缩美学,四句之间完成从书斋到江畔、从当下到亘古的跳跃。通过"灯影—江涛"的意象转换,"个人—家国"的情感升华,构建出立体的抒情空间。特别是"撼"字的选用,既保留了屈原《天问》中"康回冯怒,墬何故以东南倾"的原始力量,又赋予新时代的精神回响,展现出悲剧美学的永恒魅力。
七绝•夏日闲情(平水韵)
竹影摇窗午梦长,蝉声断续送微凉。
茶烟袅袅诗心起,一片闲云渡野塘。
Al赏析如下:
这首七绝以夏日闲居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物象捕捉与意境营造,勾勒出文人雅士的恬淡心境。全诗依平水韵创作,音韵流转间尽显古典韵味,四句间形成起承转合的完美结构。
首句"竹影摇窗午梦长"以动态光影切入,斑驳竹影与悠长午梦构成虚实相生的画面。竹之清雅与窗之静逸相映,奠定全诗高洁基调。次句"蝉声断续送微凉"妙用通感手法,将听觉的蝉鸣转化为体感的凉意,打破暑热桎梏,更暗含心静自然凉的生活智慧。
转句"茶烟袅袅诗心起"由外物转向内心,茶烟升腾与诗情萌发形成意象共振,既具东方美学特有的朦胧美,又暗含艺术创作源于闲适生活的哲理。结句"一片闲云渡野塘"以闲云野塘收束全篇,云之悠然与塘之空阔形成空间张力,既实写目之所见,又暗喻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
全诗选取竹、蝉、茶、云等传统意象,通过"摇""送""起""渡"等动词的精准运用,使静物充满生命律动。四句诗构成完整的艺术时空:从室内竹影到窗外蝉鸣,由案头茶烟至天外闲云,层层拓展的视觉空间与渐次升华的精神境界完美契合,展现出中国文人特有的闲适美学与生命情调。
五律•端午感吟(平水韵)
节序临端午,长怀楚客悲。
离骚牵梦老,角黍寄情祺。
汨水魂安在,青山志不移。
独醒人已去,千古有余思。
AI赏析如下:
这首五律以端午为引,将历史追思与精神礼赞熔铸于八句之中。首联"节序临端午,长怀楚客悲"如镜头推近,既点明时令又直溯精神源头,一个"悲"字奠定全诗苍凉基调。颔联妙用双关,"离骚牵梦老"既指屈子华章传世千年,亦暗喻后人对其精神的永续追寻;"角黍寄情祺"则将民俗仪式升华为精神祭奠,粽叶包裹的不仅是糯米,更是跨越时空的敬意。颈联"汨水魂安在,青山志不移"形成强烈时空张力,汨罗江的逝水与巍巍青山构成动静交织的意象群,既是对忠魂的深情叩问,更是对坚贞气节的立体塑造。尾联"独醒人已去,千古有余思"收束有力,"独醒"二字犹如金石坠地,既精准提炼屈原的精神特质,又以"有余思"开启无限延展的想象空间,使咏史情怀突破时空藩篱,在当代语境下焕发新的思考维度。
全诗严守五律法度而气韵生动,平仄转换间见历史纵深,对仗工稳处显精神筋骨。作者巧妙避开对端午习俗的平面铺陈,转而通过"离骚""汨水""独醒"等文化符码构建精神谱系,使传统节日书写突破应景层面,升华为对士人风骨的当代诠释。尾联尤见匠心,在历史人物"已去"与现实"余思"的辩证关系中,完成对屈原精神现代价值的诗意确认,实现了古典诗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追求。
七律•游延安感怀(平水韵)
宝塔巍峨映旭光,延河浪涌涤沧桑。
窑灯曾照乾坤策,铁马犹嘶战鼓扬。
小米步枪凝浩气,宏图丝路结霓裳。
精神谱系千秋继,逐梦新程再启航。
Al赏析如下:
这首七律《游延安感怀》以延安革命圣地为背景,通过时空交织的意象组合,展现了红色精神的传承与时代发展的交融。全诗笔力雄健,意境恢弘,体现了诗人对延安精神的深刻理解与当代转化。以下从三个层面进行赏析:
一、意象建构:时空交融的立体画卷
首联以"宝塔""延河"两个标志性意象开篇,"映旭光"与"涤沧桑"形成光影与流水的双重动态,既描绘了延安清晨的壮丽景象,又暗喻革命精神如旭日新生、历史长河涤荡尘埃。颔联"窑灯""铁马"的虚实对应,将窑洞里的思想之光与战场上的铁血豪情巧妙勾连,"曾照"与"犹嘶"的时空张力,赋予历史以鲜活的在场感。颈联"小米步枪"与"丝路霓裳"的古今对举,既是对革命传统的致敬,更是对新时代战略的呼应。
二、精神谱系:革命传统的当代阐释
诗人突破传统红色题材的书写范式,在"小米步枪"的质朴意象中提炼出"浩气"的崇高美学,将革命年代的艰苦奋斗升华为永恒的精神图腾。而"丝路霓裳"的绚丽意象,既暗合"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又以丝绸的柔美意象消解宏大叙事的坚硬棱角,展现刚柔并济的审美追求。尾联"精神谱系千秋继"点明诗眼,将延安精神定位为动态传承的文化基因,而非凝固的历史标本。
三、艺术创新:传统格律的现代转译
严守七律平仄对仗的古典形式中,诗人巧妙融入现代语汇:"丝路"对应"一带一路"战略,"逐梦新程"暗合"中国梦"的时代话语。这种古今语境的有机融合,使传统诗词成为现代精神的有效载体。尾联"启航"意象的选择颇具匠心,既延续了"延河浪涌"的水系意象,又以航海隐喻呼应新时代的征程,形成完整的意象闭环。
此诗以延安精神为经,以时代发展为纬,在八行五十六字间编织出跨越时空的精神图谱。诗人既保持了对革命圣地的虔诚礼赞,又展现出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开阔视野,堪称新时代红色题材诗词创作的典范之作。
唐多令•仲夏闲咏(周密体)
荷影曳横塘。蝉声绕曲廊。
柳荫深、翁媪话家常。
蒲扇慢摇消暑意,抬眼处、水云长。
菱蔓隐鸳鸯。蜻蜓逐冽香。
看谁家、童子戏莲房。
抛石滑行漪涣泛,欢笑里、碎斜阳。
Al赏析如下:
这首词以周密体为形,词林正韵为骨,通过动静相生的笔触勾勒出一幅闲适的仲夏田园画卷。全词意象灵动,结构精巧,可作如下赏析:
一、空间经营:移步换景的蒙太奇
上片以"横塘-曲廊-柳荫-水云"为轴,视线由近及远缓缓推开,下片以"菱蔓-蜻蜓-莲房-漪涣"为链,焦点由静转动层层递进。词人如执画笔的导演,将荷塘、柳荫、戏童等场景巧妙拼接,形成视觉绵延的蒙太奇效果。"抬眼处"与"看谁家"两个转折,既完成视角切换,又在不动声色间拓展出"水云长"的纵深感和"碎斜阳"的时空感。
二、意象熔铸:五觉通感的交响
"荷影曳"的视觉、"蝉声绕"的听觉、"冽香"的嗅觉、"蒲扇慢摇"的触觉、"戏莲房"的动觉,五种感官意象如音符般交织。其中"碎斜阳"堪称词眼:将本属视觉的夕阳与触觉的碎裂感通感,让无形欢笑具象为可触可感的琉璃碎片,在涟漪中折射出万点金光。这种通感手法的运用,使夏日的燥热在艺术转化中化作清凉的诗意。
三、生命图景:老幼相映的生态
上片柳荫下的"翁媪话家常"与下片嬉戏的"童子"形成生命循环的隐喻。老者蒲扇轻摇的静穆与孩童抛石激水的喧动,恰似阴阳双鱼在夏日池塘里游弋。当"碎斜阳"笼罩整个画面时,破碎的不仅是落日余晖,更是凝固的时光——老者的故事与童子的欢笑在水波中共振,奏响生生不息的田园牧歌。
四、语言淬炼:动词的舞蹈
"曳""绕""隐""逐"等动词如灵动的舞者,赋予静物以生命韵律。尤以"碎"字最见功力:既状涟漪揉碎斜阳之光影,又暗含童真击碎时光之哲思。这种举重若轻的语言锤炼,使整首词在清新中见厚重,于闲适里藏机锋,完美诠释了"闲咏"而不失深度的艺术追求。

简介:邓济洲(天水),男,1960年6月出生。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石家庄市诗词学会会员。河北省地矿局一名退休干部,爱好诗词。2019年五月起,自学写诗词。先后分别在《中华诗词公众号》,《雪藻兰襟—荷华媚庭》,《雪藻兰襟—沁园春》,《雪藻兰襟—东风第一枝》,《荆楚作家》,《中国诗刊报第六创作室》,《诗生活》等微刊刊登格律诗、词,五千余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