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 英 菜
作者:赵庆熙
海英菜,是盐场河沟边上生长的一种特有的植物,它耐盐碱、生命力特别顽强,很适合盐场的盐碱地生长。还有一种叫盐蒿,它和海英菜同属一个家族,它的个头比较大,比海英菜更耐盐碱。这两种野菜都可以食用,只不过吃在嘴里让人感觉有些苦,海英菜相比较而言还好一些,而盐蒿种子,入口苦涩,很难下咽,如果不是生活所迫,谁又愿意用它来充饥?我对这两种野菜最熟悉,因为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也就是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我吃过很多。每年冬春青黄不接的时候,我们家都是用海英菜和盐蒿代替粮食来充饥度日,虽然苦涩难咽,但是总比空着肚子强得多。
采摘海英菜也要分季节的,正常采摘是在春季秋季两个季节。海英菜不能在它长得太小时采摘,太小太嫩采不上手,而且浪费人力物力;可也不能太老再去采,菜长得太老了下锅煮不烂、到了嘴里嚼不动,一般是在海英菜长到十到十五公分高左右,那时菜进入成熟期,采摘正好。我们家每年采菜的任务自然是落到我们兄妹的身上。四五月份,只要哪天没有逮鱼摸虾的任务,我们兄妹就每人背个竹篓到运盐河边或者养水滩边采摘海英菜,因为那时靠野菜充饥的家庭不是太多,出门采菜的人也不多,人少菜多,半天一人采两竹篓没有问题。海英菜储存起来也很简单,把采回来的菜放到太阳下摊开照晒就行,当菜晒到半干的时候,将菜用力搓揉一遍,这样到吃的时候能减少苦涩感。
每年秋天是海英菜和盐蒿一年中的第二次生长采摘期,所以每年九、十月份,我们兄妹都会有一段大忙时节,星期天节假日经常不分昼夜采摘海英菜和盐蒿,因为我们要储备即将到来一个冬春的“补充粮食。”
海英菜和盐蒿的吃法很多,刚采摘的鲜菜吃起来很简单,用清水洗净,放到煮沸的水中烫一下去除苦汁,再用葱花油盐爆炒一下就可以吃了;还可以将烫好的海英菜拌上蒜泥和调料即可上餐桌了;如果将晒干的海英菜用水泡开,放到锅内煮熟再放点虾皮及调料包出包子那口感更不错了。
相比较而言,盐蒿的吃法就复杂一些,刚采摘的盐蒿和海英菜的吃法基本相同,但是冬天晒干储存的盐蒿吃起来就复杂了,因为要吃的是盐蒿的种子。种子还必须要经过石磨磨一遍,我们称之为拐磨,把盐蒿种子磨成粉末,经过发酵蒸成馍。这种馍很抗饥饿,偶尔吃一次还感觉挺新鲜,可是要当主食经常吃就不行了,因为它不肯消化,排便困难,我那时可是饱受其苦,至今想起来还心有余悸。
最让我头疼的还是用拐磨将盐蒿的种子磨成粉末这道工序。每次拐磨盐蒿种子的时候,我们家都是一起上阵。我母亲在拐磨前面,一只手扶住磨竿,另一只手抓起泡好晒干的盐蒿种子向磨眼里放。别看这活不是太重,可它特别考验人的灵活机智能力和双手协作能力,这活只能我母亲干,别人是代替不了的。后面负责拐磨的人当然就是我们兄妹几人的事了,起初我们都还小的时候,是我和大哥两个人在后面一起拐;待到几年后,先是大哥一个人拐,我和大妹一起轮换大哥拐;再过两年就是大哥先拐,然后我换大哥拐,待我累了,大妹和三弟又一起接换我拐。没办法呀,准备过冬春的盐蒿种子多,专门抽出时间拐一次磨也不容易,所以在我的记忆里。每年冬春时节拐磨磨盐蒿种子时我都累得浑身象散了架子似的。
我对海英菜和盐蒿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并非只是它们有顽强的生命力,而是在那饱受饥饿的年代,是它们帮助我和我的家人度过了那艰难的岁月……
2018年9月22日写于江苏连云港
作者简介:赵庆熙、本科学历,做过代课老师, 农场农工、盐场工人、搞过行政管理,公务员退休。 喜欢文学,先后在省市报刊杂志发表并获奖文章十余篇,一九九0年与朋友合著《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新论》,由海洋出版社出版,作者任副主编,获江苏省人民政府第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二0二五年六月由中国图书出版社出版专著《平凡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