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扁担女孩
文/苏志远
寒窗苦读十几年
那根柞木打造的扁担
把一个读书自立的女孩担成模范
在岁月的风雨中
与书本被褥相依相伴
这根柞木扁担
一会从女孩的左肩
移到女孩的右肩
后面还跟着女孩的妈妈为她分担
她白天挑起太阳
无数个挑灯夜战的深夜
月月年年
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三
一根柞木扁担
把女孩的独立自信奋进的精神彰显
她那张稚嫩清纯的笑脸
露出从容淡定的灿烂
让许多学子的父母十分赞叹
因为她知道
这根扁担承接着她的未来和前瞻
是父母的血和汗
把她从呀呀学语推送到高考的圣殿
她挑着这根柞木扁担
像挑起了风雨,担起了雷电
步履轻盈,笑容满面
这岁月深处的原色图片
是对女孩十几年的礼赞
AI诗评:重负与飞翔:论《扁担女孩》中的生存诗学与成长辩证法
在当代诗歌的星空中,《扁担女孩》以其质朴而坚韧的光芒,勾勒出一幅令人动容的成长图景。这首诗以"扁担"为核心意象,构建了一个关于重负与飞翔、承受与超越的生存寓言。柞木扁担不仅是具体的生活用具,更成为连接物质现实与精神追求的象征纽带,在女孩的肩膀与梦想之间架起了一座隐形的桥梁。
诗歌开篇即以"寒窗苦读十几年"的漫长跨度,将读者引入一个关于时间重量的叙事。"柞木打造的扁担"以其材质的坚硬特性,暗示着生活本身的粗粝质地。诗人巧妙地运用"担"这个动词的使动用法——"把一个读书自立的女孩担成模范",揭示了外在压力如何转化为内在动能的奇妙过程。扁担在这里既是压迫者,也是塑造者,它以其无情的重量参与了女孩的身份建构。值得注意的是,扁担的"从左肩移到右肩"的细节,不仅展现了体力上的调节智慧,更隐喻着生命重担的永恒性——它不会消失,只会转移。而"后面还跟着女孩的妈妈为她分担"的温馨画面,则暗示了代际传承中苦难的分担与爱的延续。
在诗歌的中段,扁担的象征意义得到了空间与时间维度的拓展。"白天挑起太阳/无数个挑灯夜战的深夜"构成了完整的时空循环,太阳与灯火的意象并置,将女孩的奋斗置于宇宙运行的宏大背景下。从小学到高三的线性叙述中,"月月年年"的重复叠加,形成了极具压迫感的时间堆积效应。正是在这种日复一日的重负下,"独立自信奋进的精神"得以彰显。诗人特别捕捉到"稚嫩清纯的笑脸"与"从容淡定的灿烂"这一矛盾统一体,暗示真正的成长不是变得世故老成,而是在承受重压的同时保持纯真的能力。这种"重负下的微笑"所展现的生命韧性,构成了对功利主义教育观最有力的反驳。
诗歌的第三部分揭示了扁担作为精神契约的深层含义。"承接着她的未来和前瞻"的表述,使扁担从具体物件升华为代际希望的载体。"父母的血和汗"与"呀呀学语推送到高考的圣殿"的强烈对比,呈现了教育在中国家庭中的神圣化过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女孩对扁担的态度转变——从被动承受"风雨""雷电"的物质重压,到主动"步履轻盈,笑容满面"的精神超越,完成了一个完整的成长辩证法。这种超越并非通过抛弃重负实现,而是在持续负重中找到了飞翔的方式。
作为"岁月深处的原色图片",这首诗最终定格为一个关于成长本质的隐喻。扁担女孩的形象之所以动人,正因为它超越了特定时代背景,触及了人类普遍的生存境况——生命从来都是在重负下的前行,而真正的成熟不是卸下扁担,而是学会与之共舞。在当代教育焦虑日益加剧的语境下,这首诗以其朴素的智慧提醒我们: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摆脱重负,而是培养负重前行的能力与心境;不是达到某个终点后的解放,而是在持续负重中保持尊严与笑容的艺术。
《扁担女孩》的艺术力量恰恰来自于它对生存悖论的忠实呈现:那根压弯肩膀的柞木扁担,同时也是托起梦想的隐形翅膀;那些看似束缚的岁月重负,最终成为了支撑飞翔的必要阻力。在这首诗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女孩的成长故事,更是一种在物质匮乏中精神富足的生命诗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