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历史~①刘邦称帝
刘邦是沛县丰邑(今江苏省沛县东)人。据说,刘邦年轻时,游手好闲,不爱劳动,只喜好饮酒交友吃白食,其父骂他是“无赖”。但他人长得漂亮,就因为这个原因,丰邑首富吕公才把自己的女儿吕雉嫁给他,后来吕雉被封为皇后。刘邦死后,她成了专权乱政的罪魁祸首。
刘邦三十多岁才当了个小官,陈胜吴广起义后,他在萧何、樊哙等人帮助下,攻下沛县,自称沛公。不久,他带人投奔项梁。项梁视他为难得的人才,专门拨出一支队伍交给刘邦,让他和项羽等大将并肩作战。项羽成为各路起义军霸主后,封刘邦为汉王,管辖汉中一带。刘邦在汉中听从韩信计策“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出川占据秦都咸阳,与项羽争天下。最后在垓下打败项羽,都统天下,成为名副其实的汉王。汉王五年正月,韩信、彭越诸王上疏尊刘邦为皇帝,二月初三,刘邦正式称帝,国号为汉,定都洛阳。刘邦封吕后为正宫皇后,封刘盈为皇太子。
刘邦当了皇帝后,听从大臣萧何、张良、陈平等人意见,采用“无为而治”和“与民休生”的政策,实行减免农民税收,裁减军队,安抚边疆匈奴等措施,使遭受多年战乱的国家经济得到较快的恢复和发展。群臣总结楚汉相争经验时,指出汉胜是刘邦能“于天下共利”;楚亡是项羽“不予人利”。刘邦还采纳了娄敬和张良的主张,迁都长安,开始了西汉王朝四百余年统治。刘邦死后,他的儿子汉文帝,追封刘邦为高祖皇帝。
西汉历史~②白登之围
公元前200年的冬天,匈奴冒顿单于领兵占领了汉地马邑,继而又向南进攻,围住晋阳。刘邦亲自赶到晋阳,和匈奴对敌。刘邦进了晋阳,派去侦查消息的士兵回来说,冒顿的部下兵都是些老弱残兵,连他们的马都是瘦的,如果乘势打过去,肯定会获胜。刘邦信以为真,率领一队人马刚到平城,突然四下里涌出无数匈奴兵来,个个人强马壮,原来说的老弱残兵全不见了。高祖这才知道中了敌人的埋伏,拼命杀出一条血路,退守到平城东面的白登(山西大同东面)。冒顿单于派出四十万大兵,将高祖围困在白登山七天都无法脱身。他身边的谋士陈平去游说冒顿的正妻阏氏,并行贿送去一张白狐皮和一些形似美女的木偶 。对她说,如果单于不放高祖回来,很可能高祖要给单于送和木偶一样的美女去。阏氏有些担心,说服单于,权衡利弊,网开一面。刘邦乘着大雾冲出包围,逃了出去。这就是历史上的“白登之围”。刘邦逃出后,觉得匈奴强大,一时战胜不了,就用和亲的办法,两家达成和平协议,相互通亲。后来,在汉文帝、汉景帝时代,一直维持着这种关系,边境虽有小的冲突,但总体还是安定的。
西汉历史~③汉初三杰
汉高祖刘邦成就大业,与张良、韩信、萧何这三个人的关系极为密切。之所以刘邦能击败强大的楚霸王项羽,建立汉室,都是他能虚心接受大臣建言,用运他们的智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结果。刘邦称帝后对人说“坐在大帐里出谋划策,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率领千军万马驰骋战场,攻必克,战必胜,我不及韩信;治国安邦,筹集粮饷,安抚百姓,我比不上萧何。”可最后的结局是:韩信谋反被杀;萧何选择明哲保身,退出功利争夺;张良告老还乡,只保留了一个留候头衔。
萧何(前252年—前193年),汉族,西汉初期政治家,汉初三杰之一。 早年任大秦沛县狱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攻克咸阳后,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萧何采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为《九章律》在法律思想上,主张"无为",喜好"黄老之术"。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又协助汉高祖刘邦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高祖死后,他辅佐惠帝。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卒殁。
韩信(约前231-前196),汉族,古淮阴(今江苏省淮安市)人。军事家,是西汉开国名将,汉初三杰之一,留下许多著名战例和策略。韩信为汉朝立下汗马功劳,历任大将军、左丞相、相国,封齐王、楚王、淮阴侯等,却也因其军事才能引起猜忌。汉高祖刘邦战胜主要对手项羽后,韩信的势力被一再削弱;最后,韩信由于被控谋反,被吕雉(即吕后)及萧何骗入宫内,处死于长乐宫钟室。
张良(约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汉族,为汉初城父(今安徽亳州)人。汉高祖刘邦的谋臣,秦末汉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汉王朝的开国元勋之一,汉朝建立时封留侯,后功成身退,千古流芳。
西汉历史~④吕后篡权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病重。他最担心的一件事,就是怕他死后,国家不能由他的子孙延续掌管下去。所以他把刘氏宗亲和朝中大臣招来,杀白马歃血盟誓:“今后非刘姓不得封王”。吕后假惺惺地问:“萧丞相百年之后谁来接替?”高祖答曰,曹参。吕后又问:“曹参以后呢?”高祖又答曰,王陵可替。吕后再问,高祖摇头说“以后的事就不是我能知道的了”。
刘邦死后,太子刘盈即位,是为汉惠帝,年仅17岁,身体又不好,国家大事都由他的母亲太后吕雉裁决。惠帝死后,吕后正式临朝称制。她不尊刘邦遗嘱,乘机把她的几个弟弟拉进宫封了官。右丞相王陵反对,被吕后免除丞相职位。左丞相陈平和太尉周勃眼见吕后势力强大,为了保全实力,随即变通说:“高祖平定天下,封自己的子弟为王;现在太后临朝,分封自己的子弟为王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吕后听了很高兴,陆续加封自己的族人。像吕产、吕禄、吕嘉、吕通等诸吕,一个个都被封了王,掌了军权。整个朝廷大权几乎全落在吕氏一门手中。此后,吕后便开始对后宫进行大“清洗”,害死了赵王如意和他的母亲戚夫人,为所欲为。
西汉历史~⑤文景之治
汉朝刚建立的时候。国家非常贫穷。汉朝于公元前202年统一全国,分封异姓功臣为王者七国,同姓子弟为王者九国。又有侯国一百余个。封侯只食邑,不理民政。王国则俨然独立,“宫室百官同制京师”。所以帝业一确定,刘邦和吕后,就用种种方法,去消灭异姓功臣。内中只有长沙王吴芮被封,四月之后病故,可算善终,又四传之后无嗣才除国。其他或遭擒杀,或被逼而亡命于匈奴,统统没有好结果。刘邦死后,吕后以女主专政,以吕产为相国,吕禄为上将军。吕氏封有三王,引起朝内大臣和朝外诸王嫉妒,酿成“诸吕之乱”。直到吕家势力被扑灭,文帝刘恆被拥戴登极,汉朝帝业,才算稳定。文帝在位23年,传位于儿子刘启,是为景帝,在位16年。这39年,从公元前179年到141年,汉朝的政局开始正规化。根据传统谥法,“道德博闻曰文”,“由义而济曰景”。文与景都是上好称呼。而刘恆与刘启减轻刑法,减赋税,亲儒臣,求贤良,年岁收成不好就下诏责己,又不大更张,一意与民休息。其恭俭无为,在中国历史上造成“文景之治”,是中国统一以来第一次经历史家称羡的时期。
西汉历史~⑥七国之乱
在文景之治的阶段里,最重要的一个变动,乃是公元前154年“七国之乱”,吴王刘鼻是汉高祖的侄子。他的长子刘贤在文帝时侍从皇太子即是后来的景帝饮酒博弈,两人发生争执,刘贤被景帝打死,皇室将他的尸体送还吴国归葬,而吴王坚持送他回长安埋葬,有让文帝景帝受道德责谴的样子,并且兹后即称病不朝。因此这起纠葛及人命可以视作以后吴楚叛变私下里的一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则是吴国处于长江下游,煎矿得铜,煮水为盐,吴王即利用这商业的财富,减轻并替代人民的赋税,因之得民心。他又收容人才,接纳各地“豪杰”。根据当日的观念,造反不一定要有存心叛变的証据,只要有叛变的能力也可以算数。所以御史大夫(皇帝的机要秘书长)晁错就说:“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已指出一个地方政治经济和法制因素不能任之自由发展的道理。
果然因削藩一事,吴王刘鼻以诛晁错为名反叛,要求“清君侧”,其他楚,赵,济南,留川,胶东,胶西也反叛。景帝起先倚晁错为先朝重臣图谋吴王,这时又受袁盎之计错杀晁错,这样七王就失去了称兵所凭藉的理由。七国的叛变,也因先朝宿将周亚夫的指挥得当,不出三月而事平,七王皆死,首事者妻子入宫为奴。景帝11年,景帝又以太尉周亚夫经常带有不高兴和不服气的态度,很难驾驭,找个缘由将他下狱处死,使汉朝白白损失了一员能征善战的大将军。(连载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