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梅街道办事处的西边,是个有点苍茫的村落。方言叫“背洋江”(山背面是大洋江),或“背时光”(史上无人在朝为官)。但其中有两个至今保存较好的古建筑,一个是“杨氏贞节牌坊”,一处叫“翕园”,均有200多岁的“古老”了。它们如明珠般标记在乡绅与节孝之间,一条正被无数普通人的善为、感念与标杆所照亮的人文之路。这个以氏族为路基、以忠贞为纽带的地标古建,正向着广阔的未来延伸,且以不同的姿态诉说着古往今来。
一坊一园,一路守望。前者是贞节的图腾,镌刻着族人的集体记忆;后者是生命的毡房,诠释着个人的造化功成。它们用年轮记载光阴的故事,以石质的坚强馈赠岁月,让每一个观瞻者,都能触摸到过往时光的脉动。
贞节牌坊,斑驳而挺拔,它浸染着人间的苦涩与坚忍;沧桑翕园,坐拥虎形山,足踏下堂铺,或巍峨、或眺望、或垂泪。用对门黄鳝垴告诉人们,命运不是简单的风雨坎坷,其人与物也许早已被改写、早已被诠释、早已苍穹星斗了。对其仰视也只能是静静的围坐,尽量与世事的悲欢达成和解。
每次回家,我总喜欢静静地站立在排坳山的红岩石上东张西望,感受耳际偶然回响的开掘岩土的锤钻声,那股耐火软石的土香味道仿佛就在鼻翼飘过,脚下小煤窑巷道的微微震颤,不时将我带回那挣扎的童年。
而今,这山峦已成杨梅、脆李、山茶、柑橘的基地了。特别这里的杨梅很是高档出名,为新时代的“贡品”。当你摘下杨梅的那瞬间,其紫红的“肤色”,其甜香的洋溢,其蕊露的微凝。 于唇齿间悠然流转,作为杨氏族人“本家”之果,其基因里流淌的是宗族文化。千多年来在此神奇绵延,以它独一无二的韵味,俘获着人们的舌尖,成就一段段特殊的文化果品。从杨万里“一树灯笼皇子贵”,到杨慎的“日啖乌梅几百粒”。由此可见,杨梅在我杨氏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同时也让其他水果望尘莫及。
尤其盛夏时节,层层叠叠的绿云在乌岩岭涌动。杨梅树,脆李树、山茶树,它们撑开着绿荫,犹如一树树翡翠,为土地遮阳挡雨。那新发的嫩枝,在湛蓝天幕上勾勒出细腻的纹理。阳光洒进枝叶,将叶片淬炼成深绿透亮的“珠宝”。远远望去,整座山峦仿佛披着缀满绿的轻纱,光晕流淌,叶汁律动。那些细密叶脉贪婪地吮吸着云影天光,把村落日月精华化作汩汩生机,滋养起古村北渡这个历经沧桑却依然蓬勃的生命。残缺的翕园与清瘦的牌坊,演绎着时代最动人的诗行。
永恒的星空变幻的云,此乃历史之规律,发展之必然。站在排坳山之巅的村支两委一班人,他们目视这个从洪武(1368)年始置至今已近700年的古老村落,用一代代、一茬茬的奋斗,把控往来、兴衰、演绎的方法论。生生不息,承前启后,传承历史与文化,让北渡越来越独具魅力了,引领北渡从偏居一隅的贫困村而逐步走向产业欣欣向荣。
乌岩岭、石槽门,双井边、樟树下。只要你们身在北渡,便拥有这充满时间质感的乡愁记忆。(杨建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