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致敬深圳经济特区建设先锋,传承“拓荒牛”精神,6月25日上午,“军魂筑城·戎耀同行——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基建工程兵献礼图片回顾展”,在深圳市党群服务中心百姓书房开幕。
本次展览由深圳市委组织部、深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主办,深圳市拓荒史研究会承办,通过珍贵影像与实物资料,系统呈现两万基建工程兵从特区“拓荒者”到城市发展“生力军”的壮阔历程。市相关部门领导,市关爱办、关爱基金会代表以及爱心企业代表、基建工程兵老兵、红星志愿服务队代表等30余人共同见证展览启幕。
十位老兵颁获“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当天上午9时,简单庄重的开幕仪式在市党群服务中心举行。
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商澎涛在致辞中深情回顾了基建工程兵群体“于无路处掘出大道,于泥泞中开辟新境”的峥嵘岁月,强调他们为特区崛起奠定的基石意义,以及“退役不褪色”精神在当代的延续。活动现场还举行了充满温情的捐赠仪式,彰显社会各界对退役军人群体的深切关爱。对他们的公益善举,主办方回赠以“关爱之星”牌匾和荣誉证书。 随后,活动现场迎来最为动容的环节——“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仪式。李平均、张德生、王新国、乔金乐、王国友、张合录、魏金山、白防修、邓国民、张福安等10位基建工程兵老党员,当他们从市委组织部、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领导手中接过纪念章时,台下全体人员报以热烈的掌声,向他们表示祝贺。
当天,“军魂筑城·戎耀同行”基建工程兵献礼图片回顾展正式与市民见面。
步入展厅,“拓荒印记”篇章瞬间将观众拉回上世纪80年代初的激情岁月。一幅幅由基建工程兵随军摄影师周顺斌拍摄的珍贵黑白照片,再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拓荒史。
“我们当时住的是简易工棚,喝的是自己挑来的水,大家都用手推肩扛的原始方式来劳动。”周顺斌现场向大家讲解这些照片背后的故事。正是这些头戴柳条帽、肩扛简易工具的战士们,在荒滩野岭中挥汗如雨,为这座新城夯下第一块基石。 这些珍贵的照片还清晰地记录下深圳最早的地标是如何在他们手中诞生的——电子大厦拔地而起,为日后深圳电子产业的兴起和华强北商业区的繁荣提供了优质空间;深南大道在推土机的轰鸣中初现轮廓,奠定了城市发展的主轴线。“这些影像,不仅是一部城市建设的‘拓荒史诗’,更是‘拓荒牛精神’最原始、最生动的历史底片。”现场观众感慨道。
时光轮转,变的是时间,不变的是军人的本色。1983年深圳基建工程兵集体转业。他们脱下军装后,继续奋战在特区建设的各条战线。他们有人成为城市建设的生力军,将部队的严谨作风融入现代基建工程;有人勇立改革潮头,在商海开拓进取;有人甘做“螺丝钉”,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不凡担当。 “先锋力量”篇章展现了这支“铁军”队伍中的优秀榜样故事。马成礼、刘坤德、张宝等20个典型人物和30个人物群像故事,宛如闪耀的星光,指引观众越过时间长河,感受他们当年在特区发展中持续发光发热的奋斗经历。 同心共“圳”,赓续拓荒牛精神
“时代风采”与“同心共‘圳’”板块,浓墨重彩地呈现了深圳市退役军人红星志愿服务队的蓬勃力量和对社会的深情反哺。
红星志愿服务队由退役军人群体组成,已成为鹏城最亮眼的志愿服务名片之一。现场展板上的“服务队大数据”令人震撼:队伍已建立完善“1+13+N”组织架构,拥有各级各类服务队434支,孵化了包括应急救援、医疗救护、法律援助等在内的32支专业队伍,累计参与服务人次超80万,服务时长突破200万小时。
展览中有不少社会关爱暖流涌向退役军人群体的温馨画面。在“幸福家改造计划”的对比照片前,观众看着老兵麻留成改造前后焕然一新的家,频频竖起大拇指。爱耳护眼行动中,老兵们一起接受义诊的场景,让不少观众赞叹“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尊崇和关爱!” 展览中还介绍了“关爱基金会·退役军人关爱基金”等关爱力量和系列精神传承行动。以2021年3月设立的“退役军人关爱基金”为依托,“致敬退役军人关爱行动”持续开展:“爱心年夜饭”每年温暖逾百个退役军人家庭;“幸福家改造计划”已为200余户困难老兵家庭改善居住环境;“一对一帮扶计划”探索“党建+公益”新模式...... 此次展览是一座精神的丰碑,更是一次深情的城市礼赞。在深圳这片热土上,深圳基建工程兵及其精神传人,将继续以行动作答,永续拓荒者的热血基因,永葆奉献者的赤子初心,与鹏城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携手同行。据悉,展览将持续向公众开放,邀请市民共同感受这份融入城市血脉的荣光与力量。特别鸣谢以下单位和爱心企业:
深圳市东誉保安服务有限公司捐赠2万元、深圳市兵创汇科技有限公司捐赠陈醋饮料1000箱,定向用于“致敬退役军人关爱行动”
深圳市莫川建筑空间设计有限公司捐赠6.4万元支持“幸福家改造计划”,为困难老兵改善居住环境。
编辑:刘爱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