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为联赞香江
文/邓玉虎
香港回归纪念的欢歌再度奏响,古广祥先生精心创作的本草对联如约而至。两联文字,既是中药名巧妙编织的华章,更化作一幅幅映照香港回归后繁荣图景的象征画卷。字字珠玑里,深植着对这片热土深沉真挚的祝福。
(一)
朋/朋/熟地/开金锁;
组/组/重楼/打米花。
(二)
君迁/熟地/生甘遂;
土哺/前仁/拔萃团。
2025年6月,古广祥先生摄于古公馆
广祥先生对中药名称的撷取与熔铸,堪称匠心独运。第一联中“朋/朋/熟地/开金锁”一句,“熟地”一物双关,既指代中药熟地黄之名,又巧妙点出香港重归祖国怀抱这一熟悉而深情的归属感。后句“组/组/重楼/打米花”中,“重楼”本为清热解毒之良药,但词形更令人不禁遥望香江鳞次栉比的摩天楼群;“打米花”一词更是妙不可言——既呼应着中药鼠曲草之别名,其字面意象又唤起对谷物丰收、米花绽放的丰饶联想。广祥先生慧眼识珠,精挑细选那些本身便具备丰富意象的中药名称,通过巧妙的排列组合,令其超越本身药性,凝结为具有象征张力的文化符号,在药名与城市之间搭起诗意的桥梁。
袁术 书
广祥先生新联在炼意方面尤显精进。第二联中“君迁/熟地/生甘遂”一句,“君迁”借“君迁子”之名,其谐音“群迁”暗喻了港府“优才计划”所推动的海外人才回流潮。“熟地”的再次出现,则如记忆的锚点,昭示着香港始终是游子们魂牵梦萦的故土与港湾。后句“土哺/前仁/拔萃团”更是意蕴深厚:“土哺”谐音“土哺育”,深寓这片土地滋养万物、孕育希望的无言之功;“前仁”既谐音“前人”以示对开拓者之敬意,又暗含中药“车前仁”之名,喻示着香港发展道路上所需的前瞻视野与仁厚德行。全联以“生甘遂”与“拔萃团”作结——前者以中药“甘遂”之名,寄寓一切顺遂的美好祝愿;后者以“拔萃”二字直接点题,热烈颂扬回归后香港人才济济、群英荟萃的盛况。此联紧扣当下“人才回流”的时代脉搏,与港府广纳贤才的政策形成深沉共鸣,立意既新且深,如一枚投向时代湖心的石子,漾开层层思想涟漪。
袁术 书
广祥先生联作在炼句结构上同样别具匠心。两联均严守对仗工整的古老法度。第一联中“朋朋”与“组组”的叠词相对,不但音律铿锵,更营造出众人齐心、协作共进的蓬勃气象。第二联“君迁”对“土哺”、“熟地”对“前仁”、“生甘遂”对“拔萃团”,词性结构一一对应,工整严谨。更令人称道的是其中蕴含的动态流转:“君迁熟地”暗喻人才的流动与回归;“土哺前仁”则展现土地对人才的滋养与传承;最终在“生甘遂”与“拔萃团”中,个体之顺遂与群体之鼎盛和谐交融。这种动静结合、因果相生的句式结构,使整副对联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充满蓬勃不息的生命律动,将香港生生不息的发展之势巧妙具象于字句的流转之间。
广祥先生两副对联,以其精妙的文字艺术,已然成为香港回归庆典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从“开金锁”的回归喜悦,到“打米花”的繁荣图景,再到“拔萃团”的人才盛况,对联主题始终与香港发展轨迹紧密相连。其中蕴含的“熟地”深情、“土哺”厚德与“拔萃”之志,更是升华为一种深沉的文化认同与家国情怀。在“一国两制”的伟大航程中,这些凝聚于本草名中的智慧与祝福,早已超越单纯的艺术表达,成为联结历史、现在与未来的文化纽带。它们如静水深流,持续浸润并塑造着香港的精神风貌。
广祥先生以本草为墨,将对香港的深切祝福熔铸于精炼的字词之中。这些对联不仅闪耀着传统文学技法的光芒,更以其深邃的意象与昂扬的精神,成为献给香港回归庆典的一份厚礼。当本草的幽香在平仄间弥漫开来,我们仿佛看见一个人才汇聚、活力迸发的新香港,正在时代浪潮中破浪前行——带着“生甘遂”的顺遂祈愿,怀着“拔萃团”的凌云之志,向着更璀璨的明天扬帆远航。
邓玉虎,黄梅县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曾任黄梅县教委主任、湖北省楹联学会常务理事、黄梅县楹联学会会长兼《联苑》报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