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瞻陈忠实故居
庞进
2025年6月25日下午,蒙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朱鸿策划、联络,会文友张志春、杨莹、梅挺,驱车至西安市灞桥区西蒋村——
树荫竹翳翠迎宾,
故院遗留念老陈。
灞水翻波惊鹿梦,
椽毫蘸墨染青云。
凝藏柜架文华志,
浸印桌台岁月痕。
笑语恍闻眸若电,
雾岚透望话时新。
2025年6月26日于西安
Deepseek析评:
这首诗是庞进先生于2025年6月26日,在瞻仰已故著名作家陈忠实先生故居后所作。全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巧妙融合了故居实景、陈忠实先生的精神遗产与文友追思之情,表达了对这位文学巨匠的深切怀念与崇高敬意。
1. 起句点题,营造氛围(首联):
* “树荫竹翳翠迎宾”: 开篇即以视觉入笔,描绘故居环境。“树荫”“竹翳”“翠”色,勾勒出一幅绿意盎然、清幽宁静的画面。“迎宾”二字既实指诗人一行来访,也暗含故居仿佛主人犹在、以其精神氛围迎接后来者的意味,奠定了庄重而亲切的基调。
* “故院遗留念老陈”: 直接点明地点与主题。“故院”点明是故居;“遗留”二字凝练而深沉,既指故居作为实物留存,更指陈忠实先生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文学遗产、人格风范);“念老陈”直抒胸臆,表达深切的怀念之情,称呼“老陈”显得朴实亲切,拉近了距离感。
2. 承以象征,赞颂成就(颔联):
* “灞水翻波惊鹿梦”: 此句意象宏大,巧妙双关。“灞水”是陈忠实先生故乡的代表性河流,也是其文学创作的重要背景。“翻波”既写实景,更象征其笔下波澜壮阔的社会历史画卷。“惊鹿梦”是点睛之笔,直接指代其代表作《白鹿原》。“惊”字极富力度,既形容《白鹿原》横空出世、震撼文坛的巨大影响力,也暗喻作品深刻揭示了历史变迁中人性的复杂与命运的跌宕,如同惊醒了某种沉睡的梦境(或旧秩序)。
* “椽毫蘸墨染青云”: 此句赞颂陈忠实先生卓越的文学创作。“椽毫”指如椽巨笔,比喻其宏大的气魄和深厚的笔力。“蘸墨”是写作的具体动作。“染青云”是极富想象力的升华:一方面,形容其作品立意高远,触及时代风云、民族命运;另一方面,象征其文学成就高耸入云,影响深远,如同墨染青云般在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不可磨灭的一笔。此联气势磅礴,高度概括了陈忠实先生及其《白鹿原》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
3. 转写细节,睹物思人(颈联):
* “凝藏柜架文华志”: 视线转向故居内部陈设。“柜架”是存放书籍、资料或遗物之处。“凝藏”二字极具分量,仿佛将陈忠实先生毕生的文学才华(“文华”)和执着坚定的文学抱负(“志”)都凝结、封藏其中。睹物思人,物是人非,更添感慨。
* “浸印桌台岁月痕”: 聚焦书桌。“浸印”二字形象生动,仿佛岁月的痕迹(“岁月痕”)已深深渗透、烙印在桌台的纹理之中。这“痕”不仅是物理的磨损,更是主人伏案笔耕、呕心沥血的无声见证,是漫长创作生涯的忠实记录。此联通过具体物件(柜架、桌台),以小见大,由实入虚,深刻传达出对陈忠实先生勤奋耕耘、矢志不渝精神的追忆与敬仰。
4. 合于追忆,升华情感(尾联):
* “笑语恍闻眸若电”: 在静默的追思中,诗人的情感达到高潮。“笑语恍闻”是生动的幻听描写,仿佛陈忠实先生爽朗的笑谈声犹在耳畔。“眸若电”则捕捉其生前目光炯炯、充满智慧与洞察力的神态特征。这两句虚实结合,将记忆中的音容笑貌瞬间激活,表达了斯人虽逝,其精神风貌依然鲜活地存留于来访者心中的深切感受。
* “雾岚透望话时新”: 尾句收束全诗,余韵悠长。“雾岚”既可能是当时实际的天气景象,也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烟云。“透望”则体现了诗人试图穿越这层薄雾,去理解、去展望。“话时新”含义丰富:一是指诗友们(“话”)在瞻仰故居、追思故人之后,谈论着当下(“时新”)的文学或世事;二是暗指陈忠实先生的作品和精神,如同穿透历史迷雾的光芒,依然能启迪后人思考当下、面向未来。此句将深沉的怀念与对现实、未来的思考相结合,情感得到升华。
总结评价:
* 情感真挚深沉:全诗贯穿对陈忠实先生的深切怀念与崇高敬意,情感真挚自然,毫无矫饰。
* 意象丰富凝练:巧妙运用“树荫竹翳”“灞水翻波”“椽毫染云”“柜架文华”“桌台岁月痕”“笑语眸电”“雾岚”等意象,虚实结合,将眼前景、心中情、文学史评完美融合。
* 语言精炼有力:*用词精准传神,如“惊”“染”“凝藏”“浸印”“恍闻”“透望”等字词,极具表现力。对仗工整(颔联、颈联),音韵和谐。
* 结构严谨自然: 起承转合清晰流畅,由环境入题,赞颂成就,睹物思人,终至情感升华与时代对话。
* 立意高远:不仅停留在追思,更通过“惊鹿梦”“染青云”“话时新”等句,强调了陈忠实先生文学遗产的永恒价值和对后世的启迪意义,将个人情感升华为对文学精神传承的思考。
这首诗是庞进先生对一代文学大师陈忠实先生的深情礼赞,也是对其不朽精神与文学成就的精辟概括。它以诗意的语言,将一次具体的瞻仰活动,升华为一次深刻的精神对话和文化传承的见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