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塔区第三小学是是大雁塔小学教育集团第四分校,学校荣获西安市第二期新优质学校、西安市课堂创新实验学校、雁塔区基础教育校本研修基地等。学校以“多元·发展创想未来”的文化理念为核心,建立了“多元·创想”课程体系,以及校园文化—课程—评价一体化构建模式,为学校优质发展打好底色,实现高起点办学。
一、“多元˙创想”课程建设溯源
建校伊始,我们就提出了“在雁塔三小,与未来同行”的愿景:让每个孩子在三小都能遇到更好的自己,让每个孩子都有更加美好的未来,让教师为未来而教,让学生为未来而学,使学生具备面向未来社会所需的关键能力与核心素养。
二、“多元˙创想”课程体系构建
(一)“善行”课程——善行未来,向善扎根
1.构建“大阅读”课程 ,读书不觉春已深我们在充分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从顶层设计入手,以小学六年时间为经度,以学生阅读量为纬度,科学、宏观地设计小学六年阅读内容体系和评价体系。
从270平米、图书总量达37127册的阅读中心,到随处可见的“快乐读书吧”,再到班级图书漂流,随处让学生尽享阅读之乐;每天晨诵午写、阅读30分、班级打卡、家长反馈,随时让学生尽享阅读之趣;每周阅读课堂、三小最美声音——师生共读和亲子共读,每学期15首古诗通关,“书香少年、书香班级”评比让学生尽享阅读之获;西安市首届小学教师专业阅读活动、师生读书沙龙、“悦读·追光·拔节”读书节等活动以及“诗香润童心 古韵溢校园”语文学科诗词大会,让师生尽享阅读之慧。举办“悦读慧写”校园诗歌大赛、作家进校园等活动,启迪润心,让孩子们尽享阅读之悟。从阅读到悦读,点燃学生智慧,点亮孩子未来,阅读成为三小师生一生的好习惯。
2.开发校本课程,映日荷花别样红学校分别为一至三年级学生量身定制研发了三套校本读物,通过课后服务“悦读悦美”30分特色拓展课程进行学习和实践。“悦读悦美”如三道茶:润心、润德、润言。
第一道茶,嫩芽清茶,我们为一年级孩子编写了《梦想从这里起飞》,围绕“习惯养成”主题读儿歌、唱童谣、背古诗、诵《三字经》等;
第二道茶,传统绿茶,我们为二年级孩子编写了《文化从这里传承》,围绕“我们的节日”知习俗、晓传统、讲故事;
第三道茶,中国红茶,我们为三年级孩子编写了《历史从这里延伸》,围绕“走进陕西”颂祖国、话家乡、赞古迹。
“三道茶”助力了品德与人文课程领域向纵深发展,为学生素养赋能。同时,依托综合性课程,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大课堂,打通学科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的“最后一公里”。
通过“寻迹西安”“小导游大脚丫”栏目,利用校园微视频,参观大雁塔、讲述书院门、深入回民街、讲典故话传说,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围绕“小雏鹰大讲堂”“红色故事我来讲”活动,寻找身边熟悉的抗疫英雄,讲述英雄故事。
“悦读悦美”综合课程打开了课内与课外的“围墙”,实现校内和校外的有机链接,让我们的课堂行走起来,让孩子们去实践、去感知、去成长、去受益,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闭环。
3.假期成长课程,七彩课堂语缤纷
我校通过假期成长课程和项目式作业来落实“双减”政策。其中,假期成长课程《缤纷暑期 诗意成长》《缤纷冬日 逐梦未来》让孩子的寒暑假变成了有意义的第三学期,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精心设计了各年级不同的项目式作业《假期成长手册》,内容涵盖习惯养成、阅读、劳动、体育锻炼、社会实践等诸多方面,形成学生可操作、可评价的假期成长课程。学生每一阶段的作业成果借助学校公众号、视频号进行分享,每学期开学初进行优秀作业的评选。这样的项目式作业让孩子的假期过得有趣、有意义、有收获、有成长,多家媒体对我校项目式作业进行报道。
(二)“慧行”课程——慧行未来,向慧生长
1.落实劳动教育课程,绝知此事要躬行
以劳动教育作为落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载体,让孩子焕发生命的光彩,是我校办学方向之一。我校初步形成了丰富而系统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将“劳动”分解成食育、农业、民俗、探究、家务等各方面相关课程,是劳动教育课程的一条主线;围绕“二十四节气”开展实践活动构成劳动教育课程的另一条主线。落实的路径有两条:第一条是通过校内劳动教育课程以及学校的劳动基地来落实;另一条是通过校外实践作业和各年级《寒暑假成长手册》“学会感恩 尝试劳动”板块进行落实。学校每学期在“淬炼养成 行为有规”“习惯养成月”活动中开展叠衣服、叠雨衣、整理书包“劳动小能手”比赛。
首先,我校学生按照年龄段设置分类劳动课程,制定了各年级劳动教育任务清单,如一年级学会整理书包,叠雨衣、系鞋带、理床铺、洗碗筷;二年级学会值日、清理厨房、做绘本;三年级学会梳头发、剪窗花、做灯笼;四年级制作分类垃圾桶、做水果拼盘、管理智慧农场等。我校的“智趣农场”种植园有各种蔬菜、向日葵、玉米、石榴等作物,学生栽种、除草、浇水、采摘,并进行观测、记录,把种植园劳动实践课程和科学课“植物观察日记”项目式课程进行整合,让学生在劳动基地感受学科的魅力。
其次,我校将“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融入课程,让劳动课程更加扎实也更加具有“中国韵味”。在“立夏”节气,开发了民俗、家务两类课程,一方面让学生体验“立蛋”民间活动之趣,另一方面学会摘菜、整理厨房等家务劳动之乐。“我们的节日”课程如:端午包粽子、中秋做月饼、冬至包饺子、做腊八粥等,并让学生晓传统、讲故事、诵经典,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独特魅力。
2.探索科学创想课程,不拘一格降人才
我校以“培养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新时代人才”为育人目标,以“会思考,爱创造”为校训,奉行“创造即学习”的宗旨。依托两种特色课程对国家基础课程教学进行补充,共同打造核心素养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育人模式。
首先,依托科技创新项目式课程,让学习过程成为人人参与的创造性活动。我校连续四届开展了“放飞科学梦想 创新伴我成长”为主题的科技节系列活动,点燃孩子们的科学梦想。通过主题班会让孩子们“知”科学,“不追明星追科星”;“明”科学,通过动手明原理;“懂”科学,观看科学实验秀,争做科技小达人,打造科技创新校园。
其次,我校依托社团开设的少年科学院智能机器人、小爱迪生科学实验、自然探秘、航空航天、趣味编程、奇艺魔方、无人机等课程,能充分结合数学模型建构课程载体,有效地将数学编程、信息技术和机器人课程整合。每年举办数学学科节活动,学生们利用第二课堂积极参与“七巧板 华容道 24点速算 速叠杯 九连环”等数学活动,提高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美行”课程——美行未来,向美创造
1.“悦动赋能30分”课程,纷飞自如气不虚
我校积极打造体育课“4+1”模式,每周固定四节体育课讲授国家课程,再增加一节“足球课”作为特色课程予以补充,啦啦操和蹦床操也作为校本特色课程纳入第二课堂,学校也已逐渐形成了“一校一球一操”的校园体育文化。
每天的阳光体育“赋能30分”特色课程,根据“多元·创想”青少年成长路径,低年级构建“多元创意区、健康成长区、传统文化区、运动健康区、互动游戏区”等五大主题育人空间;中高年级构建“善行”红色主题、“美行”传统体育、“慧行”体能强化等项目,形成“文化传承—课程加持—特色发展”的三位一体健康成长生态。
2.多彩社团课程,于繁花处见硕果
在拓展课程中,以课后服务为依托,开展社团课程,发展学生特长,周三社团走班选课、二维码抢报、小班设置、混龄学习,分别开设人文、科创、艺体各领域近30个社团课程,如朗诵社、巧手丫面塑、科学实验、棒垒球、快乐蹦床、艺术体操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学校也荣获多项殊荣。
三、课程建设设想
“课程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引擎,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石。我校“多元·创想”课程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果,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跨学科能力和实践素养;教师团队在课程开发与教学模式上取得了突破,形成了一批优质校本资源;学校特色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框架已初具规模。
构建科学、系统、富有活力的课程体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课程建设永无止境,它需要持续的反思、创新与实践。未来,我们将继续秉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使我们的课程体系更加完善、更具活力、更富成效,将课程建设的宏伟蓝图转化为生动的教育实践,共同开创学校课程育人的新局面,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人生奠基!
作者简介:
朱张玲,中共党员,西安市雁塔区第三小学副校长,中小学高级教师,陕西省教育学会名师发展研究部学术委员、省市区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名师、西安市模范教师、西安市师德标兵、西安市教学能手、西安市骨干型教师、雁塔名师、雁塔区语言文字工作指导专家、雁塔区优秀教师、雁塔区大学区改革先进工作者,荣获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优课”及陕西省英语赛教一等奖,主持并参与多项国家、省、市级课题,多篇论文在《教育学》《陕西教育》上发表,多次被聘请为课堂指导专家,指导多名教师成长为三级三类骨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