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郑建军,河北雄安新区人(河北容城人),大专文化,中共党员,1981年服役于铁道兵二师,供职于中铁十二局集团下属工程项目部先后任职办公室主任、党工委副书记(专职)和纪工委书记等,直至退休。曾先后在中央、省、地级报刊上发表文学和新闻作品,出版有诗集《生命的乐章》《生存的代价》和《生活的节奏》;与人合作,主编有《襄渝记忆》《铁道部第十二工程局第一工程处简史》《管理心理学笔谈》《美苑撷英》等,有多件作品入书入集,并获奖。现参与《英雄铁道兵丛书》的编辑。
天路长歌——钢轨上的高原史诗
郑建军(西安)
题 记
当昆仑的雪线还在丈量雄鹰的翅膀时
唐古拉的风已把筑路者的誓言刻进冻土层——
这是海拔五千零七十二米的作业本
每道裂纹都在验算钢铁的熔点与生命
热棒在永冻层写下降温的密码
片石通风路基破译季节的悖论
以桥代路的弧线划过藏羚羊迁徙的轨迹
三十三道生命走廊让野性与文明并行
而建设者的高原反应是倒置的海平线
血氧仪上跳动的数字比钢轨还坚韧
他们把氧气瓶当作随身的必备
在风火山隧道凿开黎明前的黑暗和阴沉
那些被逐段移植的草皮记得
二零零六年七月的第一缕笛鸣
在关角隧道的不朽记忆里
五十五座墓碑生长成高原的杉树树种
他们用二十三岁的体温焐热钢轨
让一千九百五十六公里的钢铁脐带
把拉萨的酥油茶煮得沸腾
片石通风路基是倒置的蜂巢
四十厘米厚的玄武岩夹层
在昼夜温差30℃的高原
白天锁住冷空气抵御热胀
夜晚释放热辐射对抗冻缩
工程师用岩石的孔隙
编织出拒绝沉降的量子网格程控
而关角隧道的记忆带着血色——
一九七五年塌方的烟尘
一百二十七名战士用风枪在岩壁上刻下生存方程
当钢管终于穿透五十米塌方带时
洞内外的敲击声组成摩尔斯电码的声音
五十四座墓碑后来生长成高原的杉树
每圈年轮都在复述:在海拔3600米处
青春的沸点比钢轨更坚挺
正是以桥代路的弧线
划过可可西里的晨昏
一千三百八十八米的拉萨河特大桥
把藏式青稞酒杯的弧线锻造成钢管拱
柔性氟碳漆给钢骨穿上防紫外线的藏袍
三十三个野生动物通道里
藏羚羊的蹄印正在翻译
人类用四点五万吨钢材写下的道歉信
美国专家曾断言“这里不可能铺轨”时
中国工程师用热棒和片石
在冻土上算出了π的新数值
竟然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如今复兴号的车灯掠过无人区
钢轨在冻土上续写新的方程
当货运量从几十万吨长成上百万吨的森林
每节车厢都载着雪山融化的声音
如今旅游专列的车窗是移动的经筒
藏式纹样在有氧车厢里生存
新加坡游客的手机镜头里
雪山正在翻译卓乃湖的藏羚羊密码
而5G基站在无人区竖起耳朵
监听冻土深处钢轨生长的声音
那些巡护员的笔记本里哟
藏着比经文更古老的迁徙图腾
当他们用奶瓶喂养走失的小藏羚羊时
铁路两侧的草皮正在复述着
三代人接力浇筑的筑路人的梦
二零二五年的春运数据在屏幕上跳动
二百万次心跳叩击着昆仑的山门
应急通道里备用的钢轨闪着寒光
像极了当年铁道兵藏在工具箱的人生
——在缺氧的黎明凿开冻土时
每道裂纹都在验算钢铁的熔点与生命
看啊,电气化改造的电弧正在焊接新经度
中尼铁路的勘探锤叩问着佩枯措的湖底神经
这是用高压氧舱和热棒写成的史诗啊
是三代人接力浇筑的海拔高度和年轮
当夕阳为无缝钢轨镀上金边时
所有冻胀的岁月都已硬结为
——永不沉降的中国梦
2025年6月24日作于西安·万科城市之光蜜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