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星辉映河洛间
作者:乔仁卯
那还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在一位朋友的书架上看到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很大气:《河洛史话》,作者:徐金星。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先生的大名和著作。朋友见我爱不释手,就将这本书送给了我。于是,这本书打开了我通向河洛历史文化的大门,我成就不大的文学创作也开始努力介入本土波澜起伏的历史文化遗产。开始组织大量的河洛文化论坛、讲座、采风和文化旅游,并在许多大型朗诵音乐会中,大量使用河洛文化元素与作品,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鼓励和赞扬,并被评为“全国社科先进个人”。所以,当我在这以后不久,见到徐金星老师后,就把他当做了我的“河洛文化”启蒙老师。多少年之后,读了先生更多的有关著作,并经常耳提面命,深受其濡染,便将先生当做此生的历史文化恩师,追随先生,传承民族精神、弘扬河洛文化。
几十年来,先生青灯黄卷、穷经皓首、笔耕不辍。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挖掘、整理、研究河洛文化之中,创作、编写了大量文章、著作、丛书和刊物,和洛阳有关专家、学者最早提出了“河洛文化”的概念,极大地带动和推动了河洛文化的传播,让世界重新认识洛阳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翻阅大量的历史文化典籍,搜寻和研究其中有关的河洛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文学、艺术、科学、建筑、民俗、姓氏等等,需要花费多少心血何精力啊。可以说,引经据典,研究是非、编创经得起检验的科学的历史文化著述,远比文艺作家可以行云流水般地自由落笔,要艰难得多。
当我们读到《关于洛阳历史与文化的十大要点》《河洛文化与世界文明浅议》《河洛地区与中华民族》《河洛文化——中华民族之跟文化》《关于儒家学说起源于河洛的几个问题》《道教与洛阳》《河洛地区和中国佛教》《洛阳,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洛阳雨隋唐大运河的几个问题》《河洛地区、河洛文化与客家文化》等文章,以及《河洛通览》《河洛文化论衡》《洛阳五千年》《煌煌京洛十三朝》《隋唐大运河》等著作。琳琅满目,十分厚重,可以说,先生的著述,相当于河洛文化教科书。而这些文字精华的形成,花费了先生大半生的精力和心血。
在夜以继日的著述过程中,先生总是抽出宝贵的时间,参加省、市以及国内有关媒体的专访、应邀出席各类文化研讨活动,举办文化讲座等。特别让我感动的是,先生不辞劳苦,多年坚持参加我们组织的“河洛文化游”。从龙马负图寺到炎黄母族故里平逢山,从二里头夏都到商城博物馆,从伊洛河入黄河处到程门立雪的二程故里,从永宁寺塔遗址到丝绸之路出发点的汉魏故城,丛仓颉造字台到洛水出书处,从汉光武庙到范仲淹墓园,丛皇帝密都青要山到客家人衣冠南渡的大谷关,从大唐诗人王之涣墓园到千年词帝李煜墓园……先生和我们一路走来,高擎着文化圣火,引导我们打开一扇扇历史的大门,让我们与博大精深的河洛历史对话;和我们一起,用炎黄子孙炽热的情怀,温暖一个个河洛历史进程。在每一次如数家珍的解说中,我们总是能看到先生眼中的智慧和深情,能看出:先生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2012年年初,农历腊月22日。200多人分乘4辆大巴车和七八辆小车,参加了我们组织的河洛文化东线游,徐老师和叶鹏教授一起随车出行。我们一路走过会圣宫、颜真卿墓、常香玉故居、刘振华故居、偃师商城博物馆、商都遗址、二里头遗址,到了汉魏故城时,天已经渐渐暗了下来。在众人的邀请下,叶鹏教授和金星老师先后登上阊阖门遗址的保护性基座上,当叶教授讲了“汉魏文章半洛阳”的典故以后,天地间已经是伸手不见五指,人们伫立在天寒地冻的黑暗中,开始聆听先生对汉魏故城里曾经的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六个朝代在这里的兴亡。200多个听众,没有任何声响,随着先生娓娓道来,静静地、静静地感受着前后600年的风雨沧桑,更深地了解着河洛大地曾经的辉煌和沉沦,一次次毁灭与崛起!这时,从汉魏故城对面的陇海铁路上传来经过的一辆客车发出的“卡塔卡塔”的慢节奏声响。我们扭头向南面洛水边东进的列车看去。只见茫茫夜色中,一个个闪亮的窗口,整齐地前行。瞬间,站在先生背后挡风的我就像穿越历史的天空一样,有一种奇妙的与先人们血脉贯通的感觉涌动起来。我相信,那一个寒冷的夜晚,在汉魏故城阊阖门遗址上听讲的人们,一定把徐金星先生穿裂时空的声音,铭刻在自己一生的记忆中,成为祖国的一种概念。
很多人认为,徐金星先生就是一个历史学者,其实不然。先生的文学造诣,也十分了得。我在无意中,看到先生编剧的电视连续剧《玄奘》,剧情生动感人;同时,他给别人写的许多篇专著序言和评论以及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描述,足见先生文笔功夫深厚。先生的为人,可谓谦谦君子。几十年来,我一直尊称先生为老师,而先生却一直把我当做友人和同道。每有新书出板,签名时总是谦恭有礼,每次聚会,大家议论历史零碎,先生总是认真聆听,然后表达自己的态度。治学严谨的先生,有时候是十分幽默可爱的。先生虽然已经仙逝,但他的音容笑貌犹在。
他就像河洛大地上空一颗耀眼的金星,辉映着他深深热爱着的河洛大地。他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我们要继承先生的遗志,继续弘扬民族精神与河洛文化,为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贡献力量!
2024年6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