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行隧道
谢岳雄 /文
每日穿行地下人行隧道,钢铁拱顶的幽光总让我想起城市腹腔里跳动的血管。这条通道连接着CBD写字楼与城中村,承载着无数都市夜归人的足音。晨曦初露时,通道两端总会准时浮现四个吆喝声,像是城市苏醒前特有的呼吸——“代开发票!正规发票!”……
四个操着乡音的中年人分守通道南北出入口,褪色的蓝布衫洗得发白,衣角沾着星点油渍。他们用扩音器将“发票”二字碾成尖锐的碎片,撞在潮湿的墙壁上反弹回来。眼神游离在匆匆过客的裤脚之间,当有人驻足,便立刻围拢过来,粗糙的手掌摊开印着手机号的广告纸,指尖微微发抖。我见过他们用沾满油污的保温杯喝水,见过他们在阴雨天蜷缩在消防栓旁打盹,却始终没看清过他们布满老茧的手掌纹路。
人行隧道中段的三角区总堆积着某种静默的重量。轮椅上的男人将萎缩的双腿裹在褪色军大衣里,轮子碾过地面时会发出吱呀轻响。他面前的搪瓷碗永远盛着零钱,佛歌从破旧的蓝牙音箱流淌而出,与电子屏上滚动的普法标语形成诡异的复调。有次见他突然用力转动轮椅冲向台阶,又在距地面十公分处堪堪刹住,生锈的刹车片发出刺耳尖叫。

地道深处的长条凳上,常睡着位裹着军大衣的老妪。她的棉鞋前端磨出破洞,露出冻得发紫的脚趾,怀里却始终抱着个绣牡丹的丝绸枕头。有人投币时,浑浊的眼珠会突然聚焦,用方言反复念叨:“谢谢!好人有好报!”后来才知道她每天清晨六点准时来此,说要替瘫痪的家人积攒治疗费。
这些被折叠在混凝土管道里的生存图景,总让我想起医院走廊的自动扶梯——永不停歇的机械运动承载着各种病痛与企望。穿西装的白领低头刷着股票走势,送外卖的小哥边跑边接电话,孕妇扶着冰凉的瓷砖扶手,他们的影子在节能灯管下拉长又压缩,最终都化作通道尽头旋转门里的一缕轻烟。
深秋某个傍晚,我遇见改变这个空间的人。七个系着红领巾的初中生举着“关爱残障人士”的标语牌,用保温桶给流浪者分发姜茶。轮椅上的男人第一次露出笑容,用缺了门牙的嘴含糊说着“甜”,老妪把绣枕垫在志愿者膝头,絮絮说着子女小时候的糗事。有人举起手机直播,弹幕里飞过的“正能量”像一群闪光的蝴蝶。
次日清晨,代开发票的吆喝声准时穿透薄雾,轮椅上的男人依然按时转动刹车,老妪的丝绸枕头换成了新的碎花款。志愿者留下的保温桶被保洁阿姨收走,桶底残留的姜茶渍在瓷砖上晕染成淡粉色的云。这让我想起美术馆里那些行为艺术:当表演者褪去华服,观众席终会响起礼貌的掌声,却少有人追问画布背后的经纬。
不久前一个深夜,人行隧道里的应急灯突然熄灭。黑暗中突然亮起此起彼伏的手机灯光,代开发票者打开充电宝照明,残疾人们摸索着聚拢,外卖小哥用手机播放起《夜空中最亮的星》。我们像群被困在琥珀里的昆虫,在人造光源中短暂地交换着呼吸,直到维修工人重新接通电路。那一刻我忽然明白,黑暗本身或许才是照见人性的棱镜。

市政改造公告张贴的那天,人行隧道里多了块LED显示屏循环播放公益广告。代开发票者转移到地铁口,他们的吆喝声被电子音“请勿轻信非法票据”淹没。轮椅上的男人开始在短视频平台直播,镜头里的他依然裹着军大衣,却学会了熟练操作点赞按钮。老妪的丝绸枕头出现在某档民生类节目,主持人说这是“城市温度的见证”。
但总有些东西永远留在了混凝土管道里。某个深夜,我又听见熟悉的佛歌旋律,低头看见清洁工正擦拭那台老旧的蓝牙音箱。她的围裙口袋里露出半截红绸带,和老妪枕头上的刺绣纹样一模一样。通道尽头的旋转门依旧吞吐着城市的悲欢,而我们就像那些被反复擦拭的硬币,在时光的褶皱里渐渐失去重量。
人行隧道里的“风景”,就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了社会的杂色和人性的多面。它让我们看到了底层生活的苦难和无奈,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善良和温暖。当早高峰的人潮不再漠然穿行,当月光的清辉能照亮每道砖缝,当每个匆匆的身影都能在玻璃幕墙的倒影里,看见那些被折叠的生命轮廓——这座城市才能真正拥有穿透黑暗的体温。在这个快节奏的城市里,我们或许常常会忽略身边的一些人和事,但这些隧道里的“风景”却时刻提醒着我们,要关注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要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份温暖和感动。
衷心希望,未来某一天,当我再次经过这个隧道时,那四个吆喝“代开发票”的人能找到合适的生存途径,过上安稳的生活;那些残疾人能得到更好的救助和安置,重新找回生活的信心和勇气;隧道里不再有这样的“风景”,取而代之的,是人们的欢声笑语。
作者简介:
谢岳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二级作家、客座教授、广东潮博智库专家。作品散见于《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南方农村报》《战士报》《周末画报》《广州青年报》《汕头日报》《潮州日报》《杂文选刊》《作品》《同舟共进》《华夏》《侨声》《千岛日报》《纽约中文周刊〈综合新闻〉》等国内外报刊和人民网、凤凰网、今日头条、都市头条、南方网、金羊网、大洋网等新媒体。曾连续两次作为作家代表出席广东省第二次青年作家代表大会和广东省第八次作家代表大会。著作有:诗集《爱的呢喃》《丹青情缘》,散文集《文化不是装饰品》,长篇纪实文学《南粤之剑》(合作),报告文学集《商海涛声》,纪实文学《南粤利剑》(合著)、《第一次握手:中共三大与国共合作的形成始末》(合著)等。长篇纪实文学《南粤之剑》荣获第十届中国图书奖和首届解放军文艺图书奖。影视文学剧本有《瓮城风云》《六祖传奇》(合作)等。主编文学作品集《母校忆事》及总主编《岭南乡村记忆丛书》《五分钟法律通丛书》等。有多篇论文获国家级奖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