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赤脚”情结
李召新
假如要问6月26日是个什么日子?恐怕大多数人不知道。可这个日子却镌刻在了我的心坎上。“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六十年前的这一天,一代伟人毛泽东向全国发出了号召。很快,以赤脚医生为代表的乡村医生在广大农村生根、开花、结果。半农半医、没有工资的赤脚医生成了改变农村缺医少药状态的主要力量。我家就先后有三人是“光脚丫”的。
五十七年前,我的大姐、一个斗大的字认不了一口袋的农家姑娘,带着乡亲们的希望,背起了红十字药箱,成了不脱产、挣工分的“赤脚医生”,为乡亲们送医送药、打针治病。从娘家到婆家,她一干就是四十年。

那时候,家家困难,没钱看病,村里又没有什么收入。村卫生室里,除了止痛片、退烧针和伤湿止痛膏外,其余就是自采的中药了。姐姐最拿手的当属针灸推拿了。一根银针治百病呀!可是为了找准穴位,找到感觉,姐姐不知在自己的身上试了多少次、扎了多少针。头疼的,腰疼的,胃疼的,孩子感冒发烧的,都找姐姐去针灸、拔罐、推拿。遇到急病、大病,姐姐也会陪同乡亲们到公社卫生院、县医院去看病。一来有她在,病人心里踏实,二来这也是她一个学习的机会呀。她跑前跑后、问这问那,公社卫生院的大夫都知道,她这是尽职尽责。县医院的大夫却常常把她当成了病人的家属。有一次,村里的四奶奶得了急性阑尾炎,急着做手术,需要家属签字。可四爷爷不在家。姐姐毫不犹豫就签了字。医生见她不是家属,瞪着眼说:“要是出了问题,你能担得起责任吗?”她毫不含糊:“能!你尽管做手术就是了。”可不,在乡亲们的心目中,她是最亲近、最可依靠的人!出嫁那年,她得到了一份别的姐妹们得不到的嫁妆——一个崭新的红十字药箱。她要把这份“赤脚医生”的责任带到婆家去。
姐姐出嫁三年了,可户口一直没有迁走。因为迁户口,必须得村里同意。老支书说,“再等等,等我找到能接你班的人再迁吧。”这年夏天,我高中毕业了。老支书找到我,要我接姐姐的班。说真的,这几些年,被姐姐为乡亲们跑前跑后的满腔热情感染着,我也爱上了“赤脚医生”这个岗位。秋收时节,我参加了县里的“赤脚医生”培训班,捧回了一本厚厚的全国统一的《“赤脚医生”手册》。我进入角色很快。一来是在姐姐那里我早已学到了一些东西,更重要的是在学校,生理卫生课聘请公社卫生院大学毕业的医生讲过课,我很感兴趣。再加上培训班上的学习,我很快得到了乡亲们的认可。

那是一个夏天,村东头的现才大叔的孩子拉肚子。他不知听谁说的,烧块热砖,让孩子坐在砖上煲一煲就会好。于是,他在自家做饭的灶膛里烧了一块砖。可能是烧得时间太久,等光着屁股的孩子往上一坐,“嗤啦——”一股烤焦的肉味,孩子哇哇大哭。二度烧伤呀!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我一天三次往他家里跑,给孩子洗创口,擦獾油,打消炎针。看着孩子痛苦的样子,我有时忍不住掉下眼泪来。农民不懂医学知识,又没钱看病。这些都需要我这个“赤脚医生”来努力呀!我下决心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象。我把卫生室搬到了村东头的学校里,并且住在了卫生室。这样能够及时处理急重病症,不耽误治疗时机。老支书也很支持我的工作,村集体出钱,为乡亲们加入了农村合作医疗。在村卫生室里,外科包扎、内科检查,常用西药、针灸拔罐,打针输液,这些都不要乡亲们一分钱。麦收、秋收大忙季节,我就背着药包下地劳动。就是在公社卫生院学习的那三个月里,我都是早去晚回两头忙,白天在医院里上班,下了班就骑着自行车往村里跑。走村串巷,为乡亲们打针送药,从没耽误。我的双脚踏遍了乡亲们的门槛,丈量着这个小村庄的南北短、东西长。
1978年,我考上了中专。原打算上卫校的我,因为成绩好,被师范学校优先录取。眼看着就要离开生我养我的家乡了。连续三天,我领着准备接我班的召同兄弟,走访有医疗需求的十几户人家,给最后一个病人打完针,我把我的草绿色药包交给他,把我珍爱的记载着我读书笔记的《“赤脚医生”手册》交到了他的手里。

参加工作的第一年,我结识了我的爱人、如今的老伴。第一次见面,谈起各自的经历,我们竟是同一期“赤脚医生”学习班上的同学。只是一个县的最东边,一个县的最西边,相隔六十多里。她除了为乡亲们打针送药外,每年的春冬两季,还要参加县里的医疗卫生宣传队。那几年,她骑着一辆破旧的二八大杠自行车,跑遍了全县的二十二个公社,宣传妇幼知识、生育政策,为妇女检查身体。吃千村饭,睡麦秸地铺,靠着一股为农村妇女服务的热情坚持了三年多。前几年,我跟她回老家。一位五十多岁的老人认出了远离家乡四十多年的她。她端详着这位比自己小不少的老乡的面目说:“你是谁?咋还认得我?”那人毫不含糊:“你忘了,你还给俺扎过针唻!那一年下着大雨,俺高烧40度。你顶着雨到俺家。要不是你连夜给俺打针退烧,俺的命就没了。”爱人只知道他是谁家的孩子,却忘记当年发生过什么事情了。四十多年前,给谁打过针、给谁治过病,在一个一千多口人的大村,太平常了。她记不清了,可乡亲们却把她的好记在了心里。
岁月匆匆几十年,我们早已不在“光脚丫”,且远离家乡。但是,这段经历却终生难忘!对农民的那份感情刻骨铭心。如今我们老了,不能为他们做点什么。只能从心里默默为他们祝福:愿我的父老乡亲越来越富裕;愿我的兄弟姐妹们越来越健康!





玫瑰手绘折扇、玫瑰国画
订购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
丛书号、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