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船厂话昔
文/张绍钟
我与朋友们来到临江门大桥下,我们看到壁画,我情不自禁的指着壁画讲了起来,吸人围观听我讲的有上百人。
现我把讲的内容今天写写,吉林市从历史渊源来看:在明朝永乐至宣德年间(1420-1432年),辽东都指挥使刘清三次奉命在松花江畔造船,为远征做准备,因此得名“船厂。有阿什哈达摩崖石刻(现存于吉林市)上的明代题刻“造船总兵官”也佐证了这一历史。
但吉林市名称演变很多我也说说:吉林市最早的名称“吉林乌拉”,满语中“吉林”意为“沿”,“乌拉”意为“大河”,因此“吉林乌拉”意为“沿江的城池”,但为与乌拉街有区别市城更早的叫”小乌拉”。在康熙年间,吉林乌拉简称为吉林,并一直沿用至今。可船厂地名是在顺治十五年(1658年),因防俄罗斯造战船于此,吉林乌拉改名为船厂。后为吉林厅,乾隆十二年(1747年),置吉林厅。在1936年,吉林厅改为吉林市。
在清代初期仍沿用“船厂”之称,后因康熙年间在此建城驻军,作为明清东北水陆交通枢纽,船厂对边疆经济文化交流和军事防御(如抗击沙俄)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吉林市的其他别称还包括康熙来吉写的放船歌有江城二字,为此产生“江城”“北国江城”,日本侵略吉林修丰满大坝又称为“水都”,江泽民主席来吉林赞雾凇又得名“凇城”等。
在吉林市的一方壁前,那幅绘着古船的画,似打开时光闸的钥匙。我立于旁,要讲讲咱吉林市过去为啥叫“船厂” 。
数百年前,这里江水汤汤,山林郁郁。清朝为巩固龙兴之地、筹备水师,选中吉林乌拉这片水土。因造船需求,大批工匠汇聚,江岸边,斧凿叮当,木料堆叠如山,一艘艘战船、漕船在工匠们的汗水中渐成规模。吉林市的前身 “船厂” 之名,便因这兴盛的造船业而来。
那时的船厂,是喧嚣的匠作场,也是东北水上防务与运输的关键节点。木材顺江而下,技艺随匠人传承,造船的号子融进江风,久久不散。
岁月流转,曾经的造船喧嚣渐成过往,但 “船厂” 之名,像一枚印,烙在城市脉络里。如今看这壁上古船画,那些造船的往昔,仍在江波中闪烁。吉林市因造船而起的 “船厂” 过往,是城市根脉里的一段硬骨,撑着这座城从历史走到当下,也将继续陪着它,在岁月里讲更多的故事 。

一
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