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笔下的莱茵河与孙家正笔下的大运河
王业松
在《雨果散文精选》中,收录了《莱茵河》一文。作者用了15页约1.2万字篇幅描写了莱茵河。作者用与朋友对话方式,诉说着莱茵河。有“是的,我的朋友”、“你知道,我曾经常对您说”、“我也曾经对您说过”等句型,让读者有面对面说话的亲切感。
作者写了莱茵河的形成。在今天莱茵河所处之地,曾有两条火山脉燃烧着,火山熄灭后,留下两堆熔岩和玄武岩,慢慢冷却的巨大熔岩堆,这就是今天的阿尔卑斯山,山顶的雪融化成水后便形成了两条大河,一条顺北坡而下,另一条沿西坡而下。前者就是莱茵河,后者则是罗纳河。
作者写了莱茵河的自然风光。写了河上的浮桥等。
作者用了大量文字写了莱茵河的沿革变迁,写了凯撒大帝和查理大帝等对莱茵河沿岸建设发展的功勋。它经历了封建制、共和制和帝国制。“这是一条既属于战争者又属于思想者的河流”。
作者用情用力写了对莱茵河的深厚情感。作者说:“我最喜欢莱茵河”,对这条河作者“怀有敬畏之情”,“甚至要说我与其融为一体”。作者把罗纳河比喻成一只猛虎,把莱茵河比喻成一头狮子。作者长时间注视着莱茵河,说此河是一条“骄傲、高贵的河流”,“凶猛却不疯狂,原始野性中透着庄严”,它用浪花拍打着桥身,“它的声音是一种有力而沉着的咆哮。在它身上,我感受到大海的力量”。“它既是法国也是德国的骄傲”,它碧绿清澈、历史悠久、高贵大气、金光闪烁,它也神秘莫测,像亚洲的河流一样充满寓言和幽灵。
作者在历数莱茵河各个历史阶段的变化后,在文章的最后作了总结,说莱茵河是一条神意之河,“也是一条具有象征意义的河流”,“它为文明做出了许多贡献,并将继续做出更大的贡献”。作者竭力倡导文明,在另一篇《莱茵河畔的法兰克福》中,说犹太人和基督徒之间的憎恨,他不可理解。“我们的文明讲究是各种思想的调和,并致力于消除所有愤怒”。
《莱茵河》是雨果1839年写的长篇散文,也可以说是一篇关于莱茵河变迁的学术论文。由此,我想到了全国政协前副主席、中国文联前主席、文化部前部长的孙家正今年5月20日在《人民政协报》发表的关于泗水和京杭大运河的散文。因论点明确,论据祥实,我把这篇散文《故水情缘》,也评为是一篇学术论文。《故水情缘》说:“中国大运河是地理的概念,也是历史的概念。……大运河记录了中华民族的苦难与奋斗、进步与崛起”,“大运河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稀世物证,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一往无前的精神象征。这就是中国大运河的历史,也是大运河文化给予中华儿女不竭的生命滋养和精神激励”。
法国作家雨果的《莱茵河》与中国孙家正的《故水情缘》相距190年,虽然有时代差和国别,但作者热爱家乡的大河大川,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大自然,讴歌大自然酝成的河流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是如此明显相同。而且写作手法都是夹叙夹议,叙中有议。叙是画龙,议是点睛。这正说明世界文化交融,民心相通的道理。
读了雨果的《莱茵河》,自然想到咱们的长江、黄河和大运河。莱茵河全长1320公里,是欧洲西部第一大河。长江全长6300公里,黄河全长5464公里,京杭大运河全程2700公里。
莱茵河流域最美的一段是德国境内中莱茵河谷(宾根至波恩段)。该河段于200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的长江流域也有11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文化遗产。黄河流域也有20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沿岸也有58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文化遗产。
这一比较,比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比出了中华儿女的自信和自豪,也比出了中外文化互通和互鉴。
我对维克多·雨果的敬仰,不但因为他是法国文学巨匠,而且他的正义言行。他在《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中,痛斥在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的罪行,雨果以强烈谴责的立场揭露侵略者的野蛮行径,并称英法为“两个强盗”。中国人民没有忘记挺身而出主持公道的他,在北京圆明园遗址公园内立了他的塑像。2019年上海为雨果办了展览,展出其故居博物馆藏的230余件艺术文献,涵盖油画、手稿等。
【作者简介】
王业松,男,1934年⽣,汉族,江苏省泗阳县⼈。南京⼤学中⽂系毕业。曾在国务院外事办公室任助理,在公安部外事局和教育局任处、局⻓,并兼任《公安教育》编委主任。现为中国散⽂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多次在《⼈⺠⽇报》《⼈⺠论坛》⽹、《中华英才》半⽉刋、《亚洲财富国际交流》⽉刊,以及南⾮出版发⾏的《⾮洲时报》等报刊发表⽂章。已经岀版《呼应》等九卷散⽂集,计300万字。其中《⾬中送魏巍》、《我送荣毅仁副主席回家》和《我在中南海⼯作期间花絮》等散⽂在社会上⼴为流传。作者年已九旬,但仍在为时代发声。读者可从中听到⼈⺠的呼声,看到国家发展的脚步,感受到时代的脉搏。2023年,荣获联合国文化荣誉最高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