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政治、经济、文化关系重大的铁路,始终处于社会变革的关键节点与发力点。历来成为中外共瞩的焦点。管中窥豹,仅粤汉铁路就历经了:借款筑路—借款赎路—商办筑路—再借款筑路—铁路通车的“艰难历程达40年,而后又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始终是烽火连天相伴、刀光剑影相随。围绕铁路的话题,纷争、抗衡相伴不断。
中国铁路建设对外争“国权”,对内争“国有。”呈现出:“官督商办”、“官督民办“、“督商办”、“商督民办”等多种筹资和多元化管理模式。沿着时间的纵轴回溯: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兴起,英国工程师斯蒂芬森造出了在铁轨上行走的机车,发明了火车。相较于其它的交通工具,火车的优越性举不胜举。1825年9月27日,世界上的第一条铁路在英国正式通车,开创了铁路运输的新纪元。闭关锁国的中华大地,仍以马、轿子、独轮车、黄包车为主要陆路交通工具。进入明清时期,粤商成为继徽商、晋商之后崛起的另股强大的商业力量。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远远超出了传统单纯逐利、鼠目寸光的原始边界,代表近代工业文明标识的火车发明,粤汉、广三、广九、新宁、潮汕铁路在南粤大地应运而生。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
先辈们的筚路蓝缕、艰苦创业,我们才能站在他们的肩膀上瞭望远方;而我们的砥砺前行、努力开拓,又将成为子孙后代前进的阶梯,让他们走得更远。在先辈中,尤以铁路之父:詹天佑,新宁铁路之父陈宜禧最为突出。成为“官办”与“民办”的杰出代表。清光绪14年、1888年,詹天佑开始从事铁路事业,在他30余年的铁路职业生涯中,谱写了一个又一个的传奇故事。他所代表爱国创新、奋斗自强的精神,成为中国铁路的脊梁与灵魂。堪称:国之楷模、国之栋梁。身处乱世、心系祖国,求学规矩勤勉、做事严谨认真、工作兢兢业业。他奋发图强、不怕困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财富和宝贵遗产,永远激励着在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新时期中国人民,为民族的复兴大业努力奋斗。
新宁铁路之父陈宜禧(1844 - 1929),台山籍华侨领袖。他深感修筑铁路对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且对台山、新会乃至开平一带区域的快速发展,都是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120年前,已届耳顺之年的老人,满怀雄心壮志,口出豪言壮语:“以中国的资本,修中国人的铁路!”彰显了海外华人爱国之心,家国情怀。勇敢坚毅的陈宜禧,以身作则,历经千辛万苦,冲破重重阻力,以极大的号召力,饱满的爱国热情,变卖了自己在美国西雅图的广德公司,在海外筹措资金,自己亲任总理兼总工程师,从1906年的获准修建到1920年的正式通车,历经14年的艰辛,终于完成中国首条民营铁路的修筑,开启了一段辉煌的历史;谱写了一曲“以陈宜禧为代表的爱国华侨心系祖国、不遗余力、筹资集股,克服重重困难,建造了中国第一条民营铁路,震惊海内外。这激越高吭、铿锵有力的赞歌,这高尚的精神境界;创新务实,脚踏实地、不畏艰险的作风,不正是中国铁路之魂、中华民族血脉相承的精神源泉!
泱泱中华,铁路战线上的国之重器,大国工匠比比皆是,赓续铁魂基因无所不在。孙罗南便是其中一个,她凭借其卓越的焊接技术与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精神,成为业界知名的优秀焊接工程师。闪耀着生命的熠熠光芒。她既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她既是真正的名副其实的铁路人才;更是铁路事业蓬勃发展的“见证人”。多少次圆满完成、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棘手”的焊接任务。每一道工序她都亲自把关,不放过任何一点瑕疵!“不行,重来!”一遍又一遍……焊花飞舞在天地间;尽显铁路人、劳动者心灵与劳动之美。更有那在铁路蓬勃发展中,涌现出千千万万个,岁月流转中,辛勤付出、无私奉献,助推铁路事业发展的名不见经传的铁路人,管控线路、道岔故障、线路病害,练就的“火眼金睛”都能迅速发现及时排除。确保全铁路行车安全。他们如同长长的电影放映后,不被署名的“群众演员”,不正是他、她们共同铸造、演绎铁路的精彩与辉煌!
从绿皮火车的悠悠慢行,到特快列车的风驰电掣;从和谐号的舒适便捷到复兴号的高速引领,岁月悠长,有了铁路的助力,国运昌盛、经济稳步快速发展。铁路的快速发展,日新月异。从无空调慢车到K开头的普通快车;再到T开头的特快;Z开头的直达;C开头的城际;D开头的动车;G开头的高铁,铁路正经历着跨越式的发展。在确保“安全第一”的前提下,不断提高运行速度,提升服务质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使广大乘客的出行更加安全、便捷、快速!承载着百年厚重历史的铁路,正感动着千百万乘客虔诚、喜悦的心灵!
中国高铁已然成为一张亮丽无比的国家名片;并继续构建着迈向国际的铁路网。2021年12月,中老铁路史无前例的开通运行。清晨在昆明吃早餐;晚上到万象享受宵夜已成为现实。坦赞铁路也见证着中非深厚友谊。为纪念援建铁路和其它中赞合作项目中牺牲的英雄烈士;铭记中非人民同甘苦、并肩奋斗的伟大历史;弘扬坦赞铁路精神,中赞两国政府决定共建坦赞铁路纪念园。
中国铁路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设备、设施不断更新;品质、服务能力也同步大幅提高。铁路助推,国运昌盛,在新征程中,14亿中国人民,凝心聚力齐铸铁魂,以民族自信加自主自强的精神;高举高质量发展大旗,跟着党走,朝向更远的前方,砥砺前行,再创辉煌!
度如真 2025.6.16.于羊城
作者简介:教授,主任记者、集团公司总经理(下辖18个子企业)。广东省侨作联作家,常务理事;世界华人华文研究会常务理事;专家顾问。已出版:散文集,“流动的情思!”;短篇小说集:“热土”;中长篇小说:“夕阳红处”;经济新闻仟余篇,散见于:“人民日报大地副刊文学园地;江苏常州九洲信息报;自锁针布经济新闻报道刊发香港、台湾的相关企业。随后又刊发广州都市头条、北京都市头条、侨星杂志、侨作联公众号平台约十余篇散文。
———————
广东省侨界作家联合会(原名广东省归国华侨作家联谊会)于1983年10月20日成立。杜埃、陈残云、秦牧、以及杨嘉、郑达、于逢、岑桑、吴紫风、林彬、林紫、程贤章、潘亚暾,这些著名的归侨作家,站在东西方文化高地上,放目世界,洞释人性。侨界作家领袖孙孺、杨樾、吴柳斯、陈秋舫、谢烽、郭光豹、韩松、黄今正、张文峰,高扬起文学精神的旗帜,团结和培养了一大批海内外华文作家。特别是在近年来,张九龄的后代张文峰会长带领大家“搞活动、抓创作、建队伍、办杂志”,“知侨、懂侨、爱侨、写侨”,组织华侨题材文学创作,书写广东侨界风流,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全球华文文学的交流。先后与泰囯、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及中国香港等华文作家进行互访交流,会员共出版著作1000多部(种),《侨星》杂志出版了130多期,每年开展多种形式的华侨文学活动,成绩斐然。 “华侨文化是广东最具代表性、最有影响力、最有特色、最为丰富的文化资源之一。”现任会长刘迪生表示,希望广东侨界的作家朋友们继续深挖侨乡历史、人文等领域资源和底蕴,在华侨题材文学创作方面用心用力,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华侨文学活动,在文学版图上绽放出独特的光芒。
———————
广东省侨界作家联合会
总第280期
主编:刘迪生 副主编:郭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