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虚构.接地气.抒真情——《扬子江文萃》的大众文学实践启示
文/王博(西安)
在当代文学日益专业化的背景下,《扬子江文萃》以其"非虚构、接地气、抒真情"的鲜明特色,为大众文学的发展提供了生动范例。这个看似普通的公众号,实则搭建了一座连接普通人与文学表达的桥梁,其意义不仅在于发表作品的数量,更在于重新定义了文学与大众的关系。
"接地气"是《扬子江文萃》最鲜明的标签。当许多文学刊物追求高深莫测时,它却坚持从普通人的生活中汲取养分。王尊让和张淑霞等作者的创作经历证明,当文学卸下晦涩难懂的外衣,回归生活的本真,反而能引发更广泛的共鸣。这不是对文学性的降低,而是对文学本质的回归——文学本就源于生活,理应反映生活。
但"接地气"并非简单地记录生活。《扬子江文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要求作者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进行艺术提炼。王尊让在创作中"领悟散文自由真谛"的过程,正是这种提升的生动体现。这种创作理念既避免了文学沦为生活琐事的流水账,又防止了过度艺术化导致的曲高和寡。
随着大众文学平台的兴起,同质化问题日益凸显。《扬子江文萃》通过鼓励个性化表达,为这个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张淑霞"自嘲水平有限却依然笔耕不辍"的创作态度,正是平台包容性的最好证明。在这里,不同的声音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创作生态。
《扬子江文萃》的实践告诉我们,优秀的大众文学需要在生活与艺术、大众与个性之间找到平衡。这个平衡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需要创作者、平台和读者共同探索的动态过程。当越来越多普通人能够通过文学表达自我、理解他人时,我们的文化生态才能真正焕发活力。
这一案例启示我们:文学的生命力不在于高不可攀,而在于能否让每个普通人都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找到表达的勇气。这或许正是《扬子江文萃》给当代文学发展带来的最宝贵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