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邓荣
【一】《面案上的汉唐》
灶火舔着青砖檐,面团在秦俑臂弯里翻筋斗。娘揉面的架势像极了兵马俑复活:“碎娃,擀皮要比华清池的莲花薄!”擀杖滚过石板,竟碾出片“开元通宝”铜锈斑斑。油泼辣子呛得梁上燕子只扑棱,砧板“咔”地裂开缝,半块汉代陶釜探头喊:“额(我)是阿房宫冬至宴的头汤饺!”
酸汤在陶罐里唱起陕西华阴老腔,蒸汽里钻出穿麻布袄的关中老汉:“给贵妃包的翡翠饺少个褶……”话音未落,物流无人机撞开窗棂,保温箱上贴着“大唐西市非遗专供”的二维码。娘把新鲜的骊山野韭塞进胖大的饺子肚,案板却突然浮出篆书:“此面来自杨官寨遗址八千年前粮仓”。
【二】《会走路的元宝》
腊月祭灶夜,供桌上的虎头饺突然睁眼:“额(我)是秦皇陵陪葬坑逃出来的面将军!”四十三个褶子跳起《兰陵王入阵曲》,臊子汤咕嘟着《豳风·七月》的韵脚。我偷藏的金鱼饺在蒸笼嚷:“碎娃耍奸!”掀开笼屉,饺子竟摆成“丝绸之路”,面皮透出驼队剪影,茴香馅里裹着敦煌残卷。
冰箱突然吼起华阴老腔,穿斜襟袄的娘举着光绪年间的油纸包:“这是老佛爷西逃时要的临潼火晶柿子馅!”手机“叮咚”弹出推送:“您预约的汉阳陵出土小麦DNA复原面粉已由磁悬浮送达”。蒸汽升腾间,饺子化作北斗七星,汤锅里浮着银河般的点赞:“这是舌尖上的时空折叠!”
【三】《云端的饺子宴》
冬至夜娘开直播:“教网友包三原蓼花饺!”支架刚架上酸枝木案板,镜头闯进穿长衫的先生——他举着1948年《申报》喊:“找到咧!潼关战役时的拥军饺子模子!”弹幕炸开繁体字:“这是祖传的半月褶!”
快递送来战国青铜甔,里头七十二个冰晶饺裹着朱砂帛书:“恳请转交秦东陵博物馆”。娘却把饺子倒进沸水:“让始皇尝尝转基因麦香!”直播间突然雪花纷飞,饺子在云端排成“一带一路”沿线,弹幕化作数字敦煌飞天,捧着二维码供养菩萨。

作者简介:
邓荣,女,中学教师。番茄小说签约作家。中国散文网会员,特约编审,专栏作家。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写作感言:笔剑梦马是作家眼中的生活盛宴,是一场心灵的狂欢之旅。我是拿笔当剑,以梦为马的签约小说作家,以墨为舟,遨游文字海洋。诗词歌赋,皆是我的情感密码,解锁生活的万千色彩。那些稍纵即逝的激情火花,心灵的暖阳,感动的泪滴,亦或欢笑与愁绪的交织,都逃不过我的笔尖,每一个字符都跳跃着生动与幽默的生命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