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平英烈传:渭河岸边血色黎明
康宇涛
一、马嵬坡下的枪声
1937年深秋,兴平县城隍庙的飞檐在暮色中显得格外狰狞。县中教师李默涵将油印的《告同胞书》藏进棉袄夹层,匆匆穿过西街。青石板上的霜迹映出他苍白的脸,三天前他刚接到西安地下党的密信:日军前锋已抵潼关,兴平将成为关中抗日的前沿阵地。
"站住!"街角突然跳出几个伪军。李默涵机警地闪进小巷,在翻墙的瞬间,怀中的传单散落一地。追捕声渐近时,一只枯瘦的手突然将他拽进柴房。"嘘——"卖油茶的王老汉按住他的肩膀,浑浊的眼睛里闪烁着异样的光芒。
黎明时分,李默涵在药王洞见到了八路军联络官。"我们需要在马嵬坡建立交通站。"联络官展开地图,指尖划过渭河弯道,"这里是通往陕北的咽喉要道。"当月十五,李默涵带着二十名学生组成的"兴平抗日救亡团",在杨贵妃墓后的土窑里升起了第一盏信号灯。
二、桑镇街头的血色
1941年腊月廿三,桑镇十字街的糖瓜摊子格外热闹。地下党员周志远挑着货郎担,扁担里藏着边区急需的磺胺粉。他刚要和接头人会合,突然听见枪声大作。伪警察署长刘疤痢带着伪军冲进巷子,"共产党的电台藏在东街豆腐坊!"
周志远机警地拐进胡同,却看见豆腐坊掌柜老杨被押到街心。"说!电台在哪?"刘疤痢的枪管抵在老杨胸口。围观人群中突然窜出个黑影,正是老杨的女儿小莲。她猛地扑向刘疤痢,却被一枪打倒在地。
周志远握紧了袖中的匕首,却听见身后传来沉稳的声音:"同志,任务要紧。"转身看见卖炭翁老陈递来一个布包,里面是染血的电台零件。当伪军追来时,他们早已消失在通往终南山的密道里。后来人们在桑镇桥头发现老杨的尸体,他的手指深深抠进桥面石缝,掌心攥着半块染血的糖瓜。
三、渭水寒波祭忠魂
1949年5月17日,兴平解放的前夜。国民党守军在渭河渡口构筑工事,妄图负隅顽抗。解放军侦察排长赵铁柱带着三名战士化装成渔民,准备摸清水雷部署。船至河心时,探照灯突然扫来,暴露了他们的行踪。
"快跳水!"赵铁柱将战友推进冰冷的河水,自己却被流弹击中腿部。他咬着牙游向岸边,身后是伪军密集的扫射。当黎明的曙光染红河面时,人们在芦苇荡里发现了赵铁柱的遗体。他的右手仍保持着握枪的姿势,左手紧攥着浸透鲜血的侦察图。
同一天,兴平中学的地下党员们正在准备起义。教导主任张炳坤将《兴平解放宣言》藏在风琴夹层,带着学生们唱起《黄河大合唱》。当解放军入城时,学校操场上早已升起了自制的五星红旗,旗角还留着连夜赶制时的针脚。
四、血色黎明的守望
解放后,兴平烈士陵园的守墓人老陈每天都会擦拭墓碑。他总是对着李默涵的墓碑说:"老李啊,你当年藏在我家的电台,现在在博物馆里呢。"每当有学生来扫墓,他就会讲述那个血火交织的年代:马嵬坡的信号灯如何指引着抗日前线,桑镇街头的糖瓜怎样粘住了敌人的脚步,渭水寒波里的忠魂如何化作黎明的曙光。
2023年清明,兴平市举行烈士纪念日活动。当少先队员将花篮献在纪念碑前时,天空忽然飘起细雨。老陈望着雨幕中的陵园,仿佛又看见当年的战友们在硝烟中冲锋。他轻轻抚摸着墓碑上的弹痕,喃喃自语:"你们看,这盛世如你们所愿。"
渭河依旧奔流不息,带走了血与火的记忆,却将英雄们的故事永远镌刻在兴平大地。每当暮色降临,马嵬坡的晚风仿佛还在诉说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桑镇街头的糖瓜香气里依然飘荡着先烈们的忠魂,而渭水寒波中的血色黎明,终将化作照亮后人前行的永恒星光。
作者简介
康宇涛,兴平红枫叶志愿者协会会长、香鸿燎辣椒食品有限公司老板。热心公益,投身慈善,着重致力于慈善公益事业,他带领的团队爱心活动不间断,志愿服务常态化,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他和他的团队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多次表彰奖励,荣誉加身、光环满身,却为人谦逊,从不骄傲自满,现为咸阳市最美志愿者。
编辑制作:侯五爱
文字审核:惠玲玲
美编:惜缘
总编:瀛洲居士
图标题字:胡胜利 胡兴民 倪进祥
图标制作:侯五爱
图片音频源自网络
投稿请加总编微信
作品转发:惠玲玲 张培良 李红彦 朱红兵各部长 分社长及编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