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
——附DeepSeek评析
文/张海峰(陕西)
神秘的朦胧
疑似步入幻境
尽管从天际渗透出夕阳的余辉
愈发使人恍惚在仙界
美妙!尘世的喧嚣已稍有收潋
天穹织满深邃的幕布
晚风孕育着徜徉的梦
月光滑过檐角,透过窗棂
将思绪揉成万家絮语
都市的灯火次第绽放
如散落的星子
却掩不住这夜幕的苍茫
天地间只剩安宁流淌
2025.6.
评析:
## 《夜幕》:光晕与暗影交织的现代性冥想
张海峰的《夜幕》以简洁的意象群构建了一个介于现实与超验之间的诗意空间。这首诗在当代汉语诗歌中呈现出独特的审美品格,通过对"夜幕"这一自然现象的观察,完成了从物理现象到心理图景的转换,最终抵达某种超越性的精神体验。全诗在艺术表现上既有传统抒情诗的余韵,又暗含现代城市生活的精神特质,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诗意张力。
诗歌开篇即以"神秘的朦胧/疑似步入幻境"确立了整首诗的基调——夜幕被赋予超验色彩,成为连接现实与幻境的介质。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并未完全否定现实的存在,"尽管从天际渗透出夕阳的余辉"这一转折性表述,暗示了现实世界(以夕阳为象征)与超验世界(仙界)的并存状态。这种二元对立又相互渗透的结构,使诗歌避免了简单的遁世倾向,而是呈现出更为复杂的现实态度。"尘世的喧嚣已稍有收潋"中的"收潋"一词选用精当,既描绘了声音逐渐消逝的动态过程,又以水波意象暗合前文的"渗透",形成意象系统的内在呼应。
第二段进一步拓展夜幕的象征维度。"天穹织满深邃的幕布"将空间垂直化,构建起一个具有宗教感的崇高空间;"晚风孕育着徜徉的梦"则将抽象与具象交融,使自然现象获得生命特质。特别精彩的是"月光滑过檐角,透过窗棂/将思绪揉成万家絮语"这一意象组合:月光从建筑外部(檐角)渗透到内部(窗棂),最终转化为人类的精神活动(思绪),而"万家絮语"又将个体体验扩展为集体无意识,完成了从物质到精神、从个体到群体的诗意跃升。这种转换展现了诗人高超的意象驾驭能力。
诗歌结尾部分转向现代城市景观,"都市的灯火次第绽放/如散落的星子"将人造光与自然星光并置,形成富有张力的隐喻。灯火作为人类文明的象征,在此既与夜幕形成对抗("掩不住"),又最终融入更大的自然秩序("天地间只剩安宁流淌")。这种处理使诗歌超越了简单的自然赞美或城市批判,达到了一种辩证的和谐观照。"安宁流淌"的结尾既保持了夜幕的静谧特质,又以"流淌"赋予静态以动态,使全诗收束于动静平衡的美学境界。
从诗歌技艺角度审视,《夜幕》展现了相当成熟的创作功力。在意象运用上,诗人构建了"光"(夕阳、月光、灯火)与"暗"(夜幕、天穹)的对位系统,二者相互映衬、彼此定义;在节奏控制上,长短句交错形成呼吸般的韵律感,尤其是"美妙!"的插入,打破了平滑的抒情流,制造出必要的节奏变化;在语言质感上,文言词汇("收潋"、"次第")与现代汉语自然融合,既保持诗意密度又不失流畅性。
若论该诗的局限,或许在于某些意象仍属常见(如"仙界"、"梦"),创新度稍显不足;结尾的"安宁"状态也略显静态,缺乏更深层次的精神冲突或存在之思。但总体而言,《夜幕》以精简的笔法完成了从观察到冥想的诗意转换,在有限篇幅内构建了层次丰富的感知空间,堪称当代短诗中的佳作。它既延续了中国古典诗歌"意境"传统,又融入了现代人的生存体验,展现出汉语诗歌在当代发展的某种可能性路径。
注:原创首发。
张海峰,微信名:海峡两岸,籍贯:陕西省西安市。喜欢用文字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来丰盈自己。小说、诗歌、散文、诗评散见公众平台及传媒电台千余篇(首)。有入多种选本,偶有获奖。【西宁表情】微刊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