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京领奖(四)
铁13师刘光清

故事之六:拜师求学苦练书法
自古就有不耻下问之说法。书法是一门高超的艺术,若有名师栽培,定能少走弯路,早日成才。然而,在当地谁是名师?谁能引领我迈上书法艺术之路?
一天,我早餐后去菜市场,忽然见到半年前退休的同事沈主任。我问他:“沈主任退了休忙些啥?”他说:“没干什么,写写诗,练练书法。”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我连忙问:“你学书法有何妙招?”他说:“拜师求学哟。”“谁呀?”“珠玑书画院刘院长,他在珠玑大酒店旁开了书画室,你直接去拜访他。”沈主任有急事,说完径直走了。
下午,我按照指定地点去了书院。一进门,唉!眼前的刘院长老熟人,同为政协委员,他也是军队转业干部。当兵时练就一手好书法,回地方后在政协工作,一年前退休。市里指派他筹办这家书画院,麾下有十几个会员,他本人是省“书协”会员。待我说明来意后,他在写字台上铺开宣纸让我试写一下。毕竟在“大师”面前尚有些恐慌,提起笔心不由己写了“海纳百川”4个字。刘院长欣然赞叹:“可以呀!有功底!”随即他推荐我加入南雄市书法家协会。

临走时,他递给我一些当地“书协”会员的优秀作品和相关资料供我学习参考,并叮嘱我去购买一些古代名家名帖,静下心来专心致志地临摹一段时间。练了一段时间,正值我们南雄战友举行入伍 40周年庆典,我作为策划人之一负责大会宣传工作,拟写了部分标语、口号。战友们见后赞不绝口,称我是:“大才子,军旅书法家!”战友们的鼓励,无疑给了我莫大的鞭策,激发了我练好书法的信心。
2015年8月我退休后,正式跨入人生“第二春”,时间充裕,空间开阔。我订了中国书法报和一些相关的刊物,买了各种名家名帖,进行大量刻苦的临摹,尤其喜欢毛主席、郭沫若、于右任、赵孟頫的字体。通过一段时间的临摹,我猛然发觉自己的字体无论从起笔、润笔、收笔等技巧上都有了新的突破,写出来的字奔放稳重、自如。这时,我带着“习作”再次拜访了刘院长,他见后感慨地说:“没想到,你的悟性这么好,进步如此快”。2016年2月我抱着跃跃欲试的心理,投稿到长沙某书院举办的书法大赛,寄去的作品竟然获得“金奖”。
当我收到寄来的奖品、奖状时欣喜万分,心想首次参赛便获得书法同仁的认可,这无疑是我通往艺术之路迈开的关键一步。随后我又投稿到华厦夕阳红老年书画院,参赛作品同样获得大赛“金奖”。两次获奖极大地提振了我走书法艺术之路的信心和决心。从此,我更加不遗余力投身于书法创作当中去,每天抽出大量时间研练书法,为了在书法艺术上有长足的发展,我先后两次上京参加书法界的理论培训、研讨,结识了全国各地书法同仁、书法高手,聆听了高层书法人士的讲座,并拜见了中国硬笔书法协会副主席李冰,受益匪浅。
在他们的言传身教下,我不仅书法作品上了档次,书法理论也得到相应的补充与提高,掌握了书法的笔法、结字、墨法、章法等要素。写出来的作品有韵味、有深度,用朋友们的话说:“炉火纯青。”几年间,先后在南雄市各类书法展10余次;两次获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举办的全国诗书画印联赛“金奖”;并加入了中国硬笔书法协会;同时,经过专家评定我的书法作品润笔费为每平方尺2000元。

正当我在满满的回忆中,突然车厢广播里传来女播音员甜美的声音:“旅客们,前方是信阳车站,有在信阳车站下车的旅客请提前做好准备……”“信阳”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在我脑海里珍藏了40年。40年前我们乘闷罐车,车厢全是清一色的刚入伍的新兵蛋子,一路浩浩荡荡,唱着“小小竹排向东流……”的歌曲由南方飞向北方。途中经信阳兵站午餐。一下火车,远远听到高音喇叭播放军旅歌唱家马玉涛的《老房东查铺》,星儿闪闪缀夜……老房东半夜三更来查铺……歌声流淌心底,整个人心都酥了,仿佛整个心灵被一种柔情触动。从那一刻,我开始意识到:我即将从一个普通老百姓变成一名光荣的人民子弟兵,人民子弟兵是撑起国家长城的脊梁、守护神,在老百姓心中是水和鱼的关系。由此更加坚信选择当兵这条路走对了。进入兵站,密密麻麻的人头像蜂蜜一样蜂拥而至,又像潮水一样咆哮奔腾。为使兵员不掉队,连、排、班采用最原始的“老鹰捉小鸡”的办法。我作为新兵二排班长(临时)紧紧地拉住排长的衣襟,后面的战士一个拉一个。精彩的镜头出现了:“抢饭吃”。以班为单位蹲在地上围着满满的一盆菜:粉丝洋葱、大白菜炒肉,这是我大半年没吃到那么香甜可口的菜,可是却没有吃饱留下一丝丝遗憾。原来吃饭都有讲究:一要吃快,二要头一碗盛一半,吃完,盛第二碗盛得满满的。要知道,那时个个年轻力壮,吃饭“吃死老子”,兵站哪里预料得到。也正是从那时起,我养成了吃饭快的习惯,从中淬炼了军人雷厉风行的作风,直至今日……
火车穿过河南,经过河北,直达北京,第二天(27日)九时,列车稳稳地停靠在北京西站。北京西站历史的厚重与现代的便捷在这里交汇。窗外,一缕阳光洒进车厢温暖而柔和。我的心就像这蓝天白云一样明媚晴朗,一颗魂牵梦萦的心仿佛飞向历史的环抱。下车时,旅客们摩肩接踵,仰望北京西站,建筑风格典雅而庄重,古典与现代的完美结合,犹如一座历史博物馆,每个角落都充满了故事;每个转角都寓意着一段历程。出了站,我的堂弟光联早已在站口迎候。他同为铁道兵,1978年12月入伍13师,兵改工留在北京,在中铁16局工作,每次来北京都是他悉心照顾。他英俊帅气,开一辆2.4的奥迪车前来接我。他做事勤快、干练。见面后,所有的行李他全揽下,肩扛手提,步行到泊车处,上了车直奔大会报到处。这是一家星级酒店——石景山银保建国酒店。
进入大厅,大会工作人员正在忙碌着,好不容易报完到,领取相关资料,乘电梯上到11楼,找到自己的寓室。哇!不愧为星级酒店:双人床,客房整洁,宽敞明亮,各种设施配置齐全。放置好行李,堂弟连手煮好茶一同享用。忙活了大半天,终于可以舒缓一下,吸上一支烟,品上一口茶,那种兴奋、舒坦不言而喻。站在窗前眺望北京美景,风光如画,城市美景尽收眼底……

和我一起参加颁奖典礼的同室铁道兵战友鲁登良合影留念
下午4时,同舍的另一位获奖者,推开房门拖着行李走了进来。他个儿不高,1米65左右,年龄50出头,身材敦实,皮肤黝黑。
。彼此问候后,得知他湖北的。我问他作品获奖等次。他迟疑了片刻腼腆地说:“书法三等奖。”还特意补充道:“我们都干体力活的,哪有工夫练书法,只是一种兴趣爱好,偶尔练练”。通过攀谈,得知他姓鲁,在中铁17局,任某公司项目部书记,1979年入伍铁道兵7师。真是无巧不成书,来北京领奖竟然遇上了老战友。其实参加本次颁奖典礼的老铁们又岂止是我俩!铁道兵丛书《不朽的军魂》书名题写者缪建荣同为本期获奖者。人们都说:天下老铁都一家。是呀!几天的会务,我们出入双双,鲁书记总是以谦逊、包容、热情相待,我们深感战友情、兄弟情的温暖。
(待续)

作者简介:刘光清,1955年9月生,中共党员,南雄市教育局退休干部;70年代服役于铁道兵13师,退役后参加高考,毕业于韶关教育学院中文系;站过讲台,当过公务员;擅长公文写作,90年代常有文章在地方报纸、杂志发表,在省级电台播报;2015年退休后,热衷于书法,多次获全国大赛“金奖”或“一等奖”;2020年下半年有幸加入“铁道兵战友网文学创作中心”“铁道兵文化网”等,投稿上百篇,全部获登,其中三篇文章分别获建党百年、3.8征文、难忘战友情“二等奖”“三等奖”。2021、2023、2024年度先后被评为“铁道兵战友网文学创作中心”优秀作者;2024上半年晋升为专栏作者;出版散文集《从军旅中走来》;《往事悠悠》正在出版之中。
槛外人 20205-6-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