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土地是文明的刻度,是掌心温热的诗行。当第35个全国土地日如期而至,我们翻开大地这本厚重的典籍——从刀耕火种的先民足迹到高楼林立的现代图景,从黄河流域的文明曙光到耕地红线前的时代担当,每一寸土壤都沉淀着生存的密码与未来的期许。
作者韦民以细腻笔触串联起土地的历史纵深与现实使命,既勾勒出“母亲胸膛”般的温情意象,亦直面资源告急的时代叩问。文中“捧读大地”的隐喻,恰如一场与自然的精神对话:当我们在土壤脉络里读懂地理变迁,在作物拔节中听见生命回响,方能真正领悟“留与子孙耕”的千年嘱托。
值此土地日,愿这篇文字能化作一粒种子,让“节约集约”的理念在每个人心中生根,让守护耕地的行动成为丈量文明的标尺——毕竟每寸土地的呼吸,都连着民族的脉搏与未来的星光。(330字)
【散文】
捧读大地 共赴土地之约
作者:韦民/陕西宝鸡
在时光的长河中徘徊,于广袤的大地之上探寻,6月25日,这个特殊的日子——第35个全国土地日,悄然降临。它宛如一座庄严的里程碑,屹立在岁月的洪流之中,承载着我们对土地的深厚情感与庄重责任,静静诉说着土地的故事,唤起我们对这片孕育万物的母亲胸膛的珍视与敬畏。
6月25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确定的第一个全国纪念宣传日,为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保护土地而设立专门纪念日的国家。
中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是“一多三少”,即总量多,人均耕地少,高质量的耕地少,可开发后备资源少。
对此,1986年6月25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并颁布中国第一部专门调整土地关系的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为纪念这一天,1991年5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83次常务会议决定,从1991年起,把每年的6月25日,即《土地管理法》颁布的日期确定为全国土地日。
土地,是我们生存的根基,是生命的摇篮,是文明的起源。它以宽广的胸怀,承载着我们的一切。从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土地就与我们紧密相连。我们在土地上行走、奔跑,感受着它的坚实与温暖;我们在土地上建造房屋,遮风挡雨,构筑起温馨的家园;我们在土地上播种希望,收获丰收,品尝着大自然的馈赠。土地,给予我们生命的滋养,赋予我们生活的意义。
回首往昔,土地见证了人类历史的沧桑巨变。在古老的岁月里,先民们在土地上辛勤劳作,刀耕火种,开启了农业文明的先河。那一片片肥沃的土地,孕育出灿烂的古代文明,如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土地,承载着先人的智慧与汗水,见证了人类文明的辉煌与传承。
随着时代的变迁,土地的价值愈发凸显。在现代社会,土地不仅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更是城市发展、工业建设、生态保护的重要支撑。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道路桥梁纵横交错,工业园区蓬勃发展,这些都离不开土地的默默奉献。然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土地资源短缺、耕地减少、土地污染等严峻问题。这些问题,如同一把把利刃,刺痛着大地的身躯,也威胁着我们的未来。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土地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土地观念。土地是有限的资源,我们不能无节制地开发和利用,而应该珍惜每一寸土地,合理规划,节约集约利用。我们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粮食安全。因为,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我们生存的底线。只有保护好耕地,才能端稳中国饭碗,让十几亿人吃得饱、吃得好。
在这个全国土地日,让我们捧读大地这本厚重的“课本”,在土壤的脉络里,读懂地理的变迁;在作物的生长中,领悟生命的哲学;在历史的积淀下,感受文明的厚度。我们要以实际行动,践行“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的理念。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用水用电,减少资源浪费;爱护土地,不随意破坏植被,不污染土壤;积极参与土地保护宣传活动,向身边的人传递土地保护的重要性。
同时,我们也要依靠科技的力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动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采用先进的灌溉技术和农业种植技术,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探索土地复垦和整治的新方法,让废弃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土地资源的精准管理和监测。
“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土地,不仅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生存之本,更是子孙后代的宝贵财富。我们要以敬畏之心、担当之责,呵护每一寸土地,让土地的力量绽放更加耀眼的时代光芒,让向上的力量托起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在这个充满希望与挑战的时代,让我们共赴土地之约,与大地携手同行。用我们的双手,为土地描绘出更加美好的未来;用我们的行动,诠释对土地的热爱与尊重。让每一寸土地都成为希望的田野,让每一寸土地都绽放出生命的光彩。(1559字)
共1901字 2025年6月25日于宝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