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组织浪潮中,绽放个人使命之光
编者按:
张维迎先生在对组织与个人关系的深刻洞察中,揭示出个人终将被组织遗忘的现实,这或许会引发读者对自身处境的迷茫与不安。但正如文章深入剖析所展现的,这一现象背后蕴含着诸多值得我们汲取的正能量。在本期内容里,我们一同探讨如何于组织的浪潮中坚守内心的使命感,无畏遗忘,勇毅前行,绽放个人独特的使命之光。
于组织浪潮中,绽放个人使命之光
张庆明
张维迎先生在文章中指出,个人终将被组织遗忘,这一观点仿佛一盆冷水,浇灭了许多人对组织忠诚与奉献的热情。然而,当我们深入思考,却能发现其中蕴含的诸多正能量。
一、正视组织更迭的残酷现实
在组织的更迭中,继任者对前任贡献的淡化或否定确实存在。这恰似一场时代的接力赛,每一位参与者都在特定赛程中倾尽全力。即使接力棒交到下一任手中时,自己逐渐被赛场聚焦的光芒所掩盖,可曾经为赛事拼搏的汗水与付出,绝非毫无意义。在商业领域,柯达公司的兴衰沉浮便是生动写照。其研发人员曾为胶卷技术倾尽心血,但随着数码时代的浪潮汹涌而至,公司战略失误,逐渐走向衰落,那些曾为胶卷技术钻研的人员也被迫离开,其技艺与贡献被数码潮流掩盖,印证了组织更迭中个人被遗忘的无奈。
二、坚守内心使命,无畏遗忘
其实,在人生舞台上,我们每个人都在扮演着自己的角色,组织只是我们施展才华、践行价值的场景。我们不应将自我价值全然寄托于组织的评价与记忆,而要深植于内心的使命感之中。非营利组织中的奋进者们,用行动诠释了精神追求同样能成为强大的驱动力。比如,许多志愿者投身于偏远地区的教育事业,他们在简陋的环境中,凭借对教育的热爱和使命感,为孩子们带去知识与希望,即使没有丰厚的物质回报,甚至可能被组织遗忘,却依然坚守,因为他们懂得自己肩负的使命,深知教育对于孩子未来的重要性。
三、应对风险,提升自我价值
当我们投入到一项事业中,不必过度担忧是否会被未来的组织遗忘,而要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如何尽职尽责。历史长河中,许多默默无闻的工匠、学者、志士仁人,尽管未被史书浓墨重彩地铭记,但他们为社会进步、文化传承所做出的点滴努力,早已融入民族与文明的血脉之中,润泽着后世。我们亦当如是,在各自的岗位上,秉持初心,以坚定信念和满腔热忱,为当下的职责全力以赴。同时,个人还可通过知识更新、技能拓展、人脉经营等,提升在组织中的不可替代性,减少被遗忘的风险。在当下数字化转型浪潮中,传统行业从业者若能积极学习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就能在组织变革中持续创造价值,降低被遗忘几率。
四、构建感恩文化,铭记贡献
组织可通过设立荣誉墙、编写组织史、开展前辈经验传承活动等方式,强化对前辈贡献的铭记与尊重。例如,日本一些百年企业,每年都会举办纪念创始人的活动,邀请创始人亲属、老员工分享故事,让新员工深入了解企业的发展历程,从而传承感恩文化,避免组织遗忘个人的悲剧重演。非营利组织也应建立感恩文化,如定期举办荣誉典礼,表彰为组织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将他们的事迹记录在案,让他们的付出被铭记,成为组织文化的一部分。
五、社会助力,共筑价值网络
对社会层面的平衡机制探讨可更充分。个人价值实现与被铭记也需社会层面的助力。如行业协会可建立从业者贡献评级体系,记录个人在不同组织中的成果与影响力;学术界可加强对组织文化传承的研究,为组织与个人关系的优化提供理论支持。例如,美国医学界有完善的医生评价体系,医生在不同医院的工作业绩、学术成果等都会被记录,即使其离开某家医院,其职业贡献仍能被整个行业认可,这为医生成长与价值体现提供了有力保障。
六、于遗忘中,追寻永恒
真正的价值并非取决于他人的记忆时长,而是我们在过程中所坚守的道德准则、所传递的正能量以及所创造的实际成果。即使有一天真的被组织遗忘,那些因我们的付出而改变的生活、因我们的努力而推进的事业,都宛如璀璨星辰,在人间各处闪耀,无声地诉说着我们曾经来过、奉献过的痕迹。
让我们怀揣着对使命的敬畏、对责任的担当,坦然地在组织的浪潮中前行,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无畏遗忘,只问是否问心无愧于当下的奋斗。在组织与个人的协奏曲中,我们虽无法掌控被遗忘的命运,却能以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奏响属于自己的生命华章。
七律・组织潮中志不移
黄泥铸志筑芳华,新旧更替意自遐。
功退名消心未改,寒来暑往品尤嘉。
千帆竞过皆为影,星火相传自成霞。
莫叹世间多相忘,微芒依旧映天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