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看似复杂,实则只需管好三件事:情绪、时间与金钱。这三者如同鼎之三足,缺一不可。能持此三管者,必是通透之人。
一是管理情绪,若能心若止水,必可福寿自至。老中医有言:"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情绪如暗流,无形中塑造着我们的生命质量。
我认识一位王掌柜,其故事令人唏嘘。他经营杂货铺三十年,因常与顾客争执,五十岁便患了严重胃疾。某日听闻昔日同窗猝死,幡然醒悟,在柜台贴"制怒"二字自省。后来他告诉我:"现在遇到难缠顾客,我就数柜台纹路,数到十,火气自然消了。"十年过去,他的铺子成了社区口碑最好的老店,人也精神矍铄。委实如此,生气是把别人的错误拿来惩罚自己。因此我写诗教化自己和有缘:智者胸襟盖天地,豁达大度总慈悲。要想活过一百岁,千万千万别生气。
《黄帝内经》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意即情绪管理不在压抑,而在转化。西藏高僧能在冰天雪地中单衣修行,非不畏寒,而是将寒意转化为修行助缘。现代研究显示,乐观者比悲观者平均多活七年半。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确实是养护生命的第一要义。
二是管理时间,若能晨光不负,定教岁月成金。曾国藩在家书中写道:"早起为养生第一秘诀,亦是立业第一要着。"时间如金,而黎明时分的时光尤是千足纯金。愚以为,一年之际在于春,一日之际在于晨。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际在于勤。
我认识一位著名作家,每天清晨四点即起,先打太极,再研读古籍。问他何以几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恒,他指着书房悬挂的《晨课图》说:"你看齐白石老人,九十岁仍坚持'不教一日闲过'。"正是因为他50年如一日,终成学界泰斗,出书30多本,跻身全省乃至全国一流。
古人计时用漏壶,滴滴珍贵;今人看手机,分分消逝。陶渊明赋诗"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其语重心长之叹,在当今信息爆炸时代更显警醒。某科技公司高管曾向我展示他的时间表:将每日分为"金、银、铜"三个时段,要事必放在头脑最清醒的"金色时段"处理。这种智慧,与朱熹"读书须是专一"的古训异曲同工。
三是管理金钱,须知财通大道,实现德润身心。《大学》有言:"德者本也,财者末也。"金钱管理之要,在于明辨本末。
我所在的中国书法之乡有位李老先生,生活简朴却捐资40多万元建设希望小学。他常说:"钱要像活水,流到哪里哪里活。"这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胸襟一脉相承。反观某些富家子弟,挥金如土却精神空虚,恰如《红楼梦》中"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的谶语。我有位好友开示道:钱要用来做正事,花出去的钱,才是自己的钱。细细一想,还真是有道理。
现代经济学证明,将收入合理分配为"必要、投资、慈善"三部分的人,幸福感最高。犹太商谚云:"财富像肥料,撒开才有用。"我觉得,真正的使用金钱智慧,在于让铜板落地时发出道德的声响。
总而言之,人生在世真个要学会三管(管理好情绪、时间和金钱)。管情绪者得安康,管时间者得成就,管金钱者得自在。三者看似外物,实为心法。王阳明言"心外无物",管理之道终究是修心之道。当我们能如如不动地观察自己情绪起落,惜时如金地度好每个晨昏,清明觉照地对待每一元金钱使用时,那么,我们的生命自会呈现出它本有的智慧光芒。
杨金高:中外诗人注册会员,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西诗词学会会员,抚州市东乡区作家协会顾问、区委宣传部退休干部,1965年9月出生。曾任北京《报告文学》杂志特聘作家、《江西日报》特约通讯员,《抚州日报》首批特约记者。自1983年开始从事业余文学创作,有700多篇(首)约80多万字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作家》《光明日报》《农民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国人才报》等近百家报刊,并入选20余种选本。著有《龙山行吟》《东乡之光》《赤子心歌》《金高读书》《杨金高散文随笔选》。有作品在全国征文赛中获奖,在《中外诗人》多次发表个人作品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