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征文016
吃水一口井 企地三线情
一一“小三线”大奉献(之三)
何兰华
1970年秋,革命老区莱芜南部山区塔子村,千把口人的一件大喜事降临了,村民奔走相告,三线建设的709就在咱村的地上打出了深水井,村民纷纷跑去观看,暖瓶粗的管子,清澈的水向外喷,欢乐的水花,溅湿了人们欢乐的笑声,就这口井,连接起企业村民的最初的情感,揭开了企地共建三线厂,我为三线作贡献的序幕。
血融于水。那是企业对村民的帮助,这之前,流传着很广的当地民谣:“圈里捻线的(织布),石棚编簸箕苑子的,塔子讨饭的”,顺口溜道出了塔子村的真实贫穷现状,祖祖辈辈吃的是天上下雨接的水,地下翻上来的泛河水。田里谷禾大旱时一支火柴能点着,七十八岁的田庆才说,听老人讲大旱有一年,碌碡都不翻身了,庄稼颗粒不收,塔子村百姓,只能生活在讨饭的路上。回过头来再说709打了深水井,从厂里埋管道到大街上,流进了田地的禾苗垄里,更滋润了久旱的民心里,村民高兴的哭了....
后来,709干脆给村里打了一眼深水井,同时给十三中学打一眼井,那些走出大山,而今挣了大钱,有了大出息大本事的人,又回到十三中学,坐在井旁边像是回到亲人的身旁,感激的说:“当年,我是喝709给打的井水,学着三线建设精神,长大的孩子啊”。
企业,把村民看作是一个娘的亲兄弟。
1973年,村民田曰珍、重病发高烧,需要青霉素,当时高庄卫生院没有,家属无奈和当时负责施工的村支部委员亓光杰说了,他急忙跑到709卫生室,说明情况立刻给了两盒青霉素,两瓶盐水,病人下午就退烧了。亓广军的妻子,得了急病,立即背到709卫生院,医生马上给打上急救针派车送到高庄医院。
1976年,秋天,村文书高曰仁,突发肚子疼昏过去了,家人用木轮车、用绳子把疼得已坐不住的高曰仁绑在车上,推到高庄卫生院,高庄卫生院治不了说马上去莱芜,小推车几时到,这时709食堂买菜的双排汽车正好开过来了,二说没说,菜不买了,拉到莱芜县医院,一检查急性阑尾炎已化浓,抢救两小时救了一条命,高曰仁出院后去感谢他,刘师傅说“一家人不说两家话”。的确是这样,709的车就是塔子的车,拉化肥、拉氨水、农忙时拉麦子,背靠大树有阴凉,塔子村照明、浇地用电不花一分钱。
企业发展了不能让村民过苦日子,为了增加村民收入,企业开始把零活交给村民干,后来,100多人进车间选纸,帮助村里建起装订车间,一天一元二毛五的报酬,比起七分钱一斤玉米来,这是个天大的数字。不小半年,塔子村的青年、妇女、戴上手表,穿上皮鞋,走在大街上,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客法,生活,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新法。塔子村就是709的保护之地,村庄临河多年水冲塌地塌危及村民,709用石头垒起长一千米的护村堤,筑牢了企地长城。
水溶于血。那是村民对企业的支持,莱芜县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文件(70)第202号,为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号召,落实备战,同意毛泽东著作出版办公室在高庄公社塔子大队征用土地95.5 亩(其中可耕地81.4亩、非耕地14.1 亩)希望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处理好征用土地具体问题,以夺取革命、生产的更大胜利。
709进村后,一向拿土地做骨头的塔子村民开始议论:“全村水浇地只有七百多亩的塔子村,给709一百三十多亩地,(包括后来几次征用的土地)我们吃啥”?又一想“备战企业,关系国家命运,小家服从大家”,通情达理的塔子村民还想到的是地是公家的,人都是国家的,三线建设需要地有地,需要人有人,需要我们献身,也要来个挺身而出,村民连夜收地瓜,不耽误企业时间,当时全村六个生产队,占地三个生产队,这三个队就要补给那三个队,全村要拿8000多斤公粮,好地孬地不能平衡,许多村民找到村里,队长吓坏了,可来村的村民说,“为了企业我们豁上吃亏了,咱们要得是良心”。
吃水不忘打井人,如今四十年过去了,709早已搬出山外,留下来的那口无言的水井啊,依旧日夜诉说着情深千丈的故事………
作者简介
何兰华,山东莱芜人。中共党员。1996年山东省干部业余大学大专毕业。1989年至2016年历任莱芜市莱城区方下镇党委秘书、党校校长、工会主席。1986年开始发表作品,202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山东省齐鲁文化之星,济南市莱芜作家协会顾问,莱芜诗词楹联协会文学顾问,荣获莱城好人、莱芜好人之称。 1986年开始文学创作至今出版发表120多万字,其中,诗歌7000多首,有3000余首,先后发表在《诗刊》《草原》《山东文学》《时代文学》《上海诗人》《河南文学》《星河》《長江诗歌》《农民日报》等70多种报刊杂志上,其中,诗歌《老黄牛》印制在新加坡1997年春节日历上。录入《山东作家辞典》《中国诗人辞典》。出版诗集《村庄的月亮》《村庄的太阳》《村庄的天空》《恩回大地》《爱从莱芜来》《天黑回家吧》《这片土地了不起》《红萝卜灯》《夏天过去了》等16部。先后荣获莱芜市委、市政府首届精品工程奖;首届、第二届文学奖;山东省委宣传部、省作家协会主题文学奖;省五一文化奖;中外诗歌奖;全国首届农民诗人奖等国家、省、市奖项120余次。向38个村庄书屋、莱芜图书馆、济南市图书馆,莱芜一中、凤城高中、钢城四中、泰山学院、山东农业大学等六十三处学校,共计捐献诗集3600余册。2018年庆祝改革开放40年,莱芜市电视台以《何兰华:乡土诗歌写变迁》为题,录制专题片播放,收到很大反响。 从八十年代初至今近四十年,逐步发展成熟自己独特的风生生不息的创作源泉来自:极愿意用诗歌表达对天地、自然、生命;对党、祖囯、父母;对农村、农民、农业、土地的无比热爱和感恩!
链接:
关于“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
征文和征物活动的启事

2025年是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为了宣传“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弘扬三线建设者为了国家安全默默无闻数十年如一日,在深山密林、大漠荒烟进行国防科研、生产的峥嵘岁月,铭记历史,弘扬党的优良传统,特举办纪念“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主题征文活动。启事如下:
一、活动主题
纪念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
二、组织单位
主办单位:
山东省写作学会
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山东三线军工文化研究室
承办单位:
山东福寿园发展有限公司
山东人文纪念公园(山东红光化工厂原址,军工代号:5805)
成立由主办、承办单位领导参加的组委会,聘请有社会影响力的知名作家、专家为顾问。
三、征稿体裁
本次征文限散文、纪实文学、报告文学、诗歌四种体裁,突出思想性、文学性、时代性。散文要求3000字以内,古体诗和新诗均可,新诗100行以内。
本次活动同步征集反映时代变迁、承载历史记忆的老物件(如照片、书信、工具、日用品、票证等)。这些物件将作为时代背景的重要素材与征文作品共同呈现。
四、稿件要求
为深入挖掘三线建设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征文内容应为中国三线建设故事;对三线精神的理解和感悟;对三线建设者的赞美和歌颂;对三线建设历史的研究和思考,对山东红光化工厂的历史建设故事。
来稿需注明“中国三线建设征文”字样,文后注明作者200字以内简介、单位、电话等信息;
所有作品必须原创首发,若发现抄袭或一稿多投者,取消活动资格;投稿一律用真实姓名,化名重复者不予评审;
五、征稿和征物时间及邮箱、微信
2025年6月21日起至2025年9月30日
投稿联系人、电话、邮箱、微信:宋先生13325115197(微信同号) 1025924131@qq.com
老物件收集联系人、电话、邮箱、微信:杨先生 15662725195(微信同号) shandongqh@fsygroup.com,
快递收件地址(可到付)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镇龙泉官庄村南山东福寿园,收件人:杨老师 15662725195
六、作品刊发及评奖
经初审符合征文要求的作品,将在《都市头条·济南头条》开设专栏发表。
征稿结束,将组织由专家、学者、教授、编辑等组成的评委会,评选出优秀作品(组委会、评委会人员作品不参加评奖)。
一等奖1名,奖金各1000元,证书;
二等奖5名,奖金各500元,证书;
三等奖10名,奖金各200元,证书;
优秀奖若干名,证书。
另设人气奖5名(按阅读量、点赞、留言等权重),奖金各500元,证书;
获奖名单将在《都市头条·济南头条》发布,获奖作品择优向《中国企业档案》等其他纸媒报刊推荐发表。
七、颁奖
评奖结束,将在山东省老战士纪念馆举行隆重颁奖典礼,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八、其他
征文将在山东省老战士纪念广场举行启动仪式,启动后征文活动期间,将由组委会组织作家、诗人等山东老战士纪念广场、小三线红光化工厂原址等进行采风活动。
2025年6月21日





玫瑰手绘折扇、玫瑰国画
订购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