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之缘
卫艾云
如果汉字里,问我对哪个字比较喜欢,我肯定会说“艾”。
那肯定有人会说,因为名字中有这个字。当然,这是一个原因。
我名字中的“艾”字,根据我们河东郡的族谱来的。记得小时候我太爷立云同志说过这个“艾”字的由来。当年我们的先辈,从最早的古书《诗经》里找到了“彼采艾兮”这一句,喜欢的不得了。当时就有族人站出来反对用这个艾字,认为是歌颂爱情的,来用作辈分不合适。他认为歌颂爱情是后代人的注释,我们需要去关注艾草本身。采摘艾草是一项劳动,希望我们能勤劳。最后这位先辈是群战舌儒,坚持自己的观点,这个“艾”字才得以保存和流传下来。
其实,在我们农村的沟沟洼洼里艾多,世世代代,自生自灭。不过也因为太多太普通,大家也不会在意到他们的存在。注意到他们的,估计只有那偶尔路过的麻雀。唯一能想去他们的,只有在端午节。
是的,没错,只有在端午节前,大家才会惦记起这不起眼的艾。据说,在南朝有个名叫梁宗懔的人,他的一本书提到过端午节人们采艾。在古代,五月被认为是恶月,端午节那天,大家争先恐后去采摘艾草,采摘回来后,并不是现在那样悬挂着,而是要把艾草整理下,扎成人的模样。类似于我们经常在田埂上看到的稻草人一般,家家户户把变成人模样的艾草人挂在大门口上,据说这样能消除毒气和各种灾难。一年中,艾草在这一天的作用是发挥得淋漓尽致,让人不得不重视他们。这一天的艾草,不再是平时那不起眼的野草了,而是一个家庭或者说是一个地方的寄托了。
其实,对艾喜欢的另外一个原因呢,就是偶然的一次外出。
等有一年放暑假去南方的一位同学家才知道,艾原来是可以生长于漫山遍野的。我十几年的认知一下被打破,发现了自己的无知。在我的刻板印象里,艾草是常年生于沟洼,不能离了水。
更让我开眼的是,在那里,艾草从漫山遍野的植物还转变了一个身份:纯天然食物。想想在我们老家,牛羊不爱吃艾草,连那一向不挑食的大肥猪也不爱吃,大概都是嫌它气味的霸道。而在这,不起眼的艾草,大家是如此的珍贵。同学看到我不可思议的表情,也是觉得震惊。他们那里,每年一到三月,家家户户都会做艾草粑。三月份,正是一年中艾草最鲜嫩的时刻,采摘回来后,鲜嫩的叶子洗干净,放锅里蒸煮,过滤的汁液,拌上糯米粉。如果需要馅,就再包上碾碎的芝麻和白糖,蒸熟之后,一份碧绿的艾草粑就做好了。后来,她母亲从冰箱里拿出来冷冻的艾草给我们做了这个艾草粑,还在等待的过程中,厨房里就飘满了艾草的香气。这种吃法,让我惊叹不已,咬上一口,甜中带鲜,令人口有余香。
当然《本草纲目》里,也有关于艾草能治病的记录,被称为“医草”。其实,对艾草的喜欢还有第三个原因,一直觉得他们是野草里的另类,从叶子到杆子,气味都非常浓烈,大有一种倔强到底的韧性,所以,他们在野草丛中一直是一个很特别的存在,别说采艾草了,就是碰一下艾草的手,洗很多遍,手上都会有那艾草的味道。苦中有香,香中又有些许的苦味,正是苦乐年华一肩挑了。所以他们一直很独特,在坚守着自己的个性。
坚守自己,保持自己的个性,光这一点,我们就要多和艾草学习。

卫艾云,群众文化工作者,作品发表于多家媒体。

投稿须知
1、本公众号服务于广大文学爱好者。
2、投稿必须原创首发,谢绝一稿多投,严禁抄袭,文责自负。拒绝AI生成作品。
3、因是业余时间编辑,作者投稿前请反复自检,定稿后再投稿。编辑有权对来稿修改。投稿题目不用空格。多个文档编在一起,后缀作者简介。使用宋体小四号字投稿。
4、投稿体裁:诗歌、散文、随笔、小说、学生优秀作文、书法、绘画等。诗歌每次投2至5首,总字数300字以上,题目和正文均顶格写,行与行间不要空行,段与段间空一行;散文、随笔、小说上限3000字左右。请用简体中文投稿,谢绝繁体。5、投稿邮箱lccpwy@126.com,投稿作者请关注公众号,并加主编微信(f13561471690),便于稿子交流和发放稿费。两周内不采用可另投别处。
6、请附作者百字内简介、作者真实姓名、生活照片以及微信号、电话、地址等联系方式,在一个邮件内以附件形式发送。
7、稿子有赞赏并高于二十元,百分之五十给作者付稿费;低于二十元用作平台维护。无赞赏无稿费。稿子发表十天后发放稿费,后期赞赏不再发放。
8、特别提示:平台有赞赏功能,自愿参与,量力而行。赞赏功能属读者自愿行为,包含点击率、转发率等与刊发作品无任何关联。质量第一为首选条件。
9、所用网络图片,侵删。
10、原创作品经作者授权刊发,其他媒体转发,需注明《茌平文苑》。
11、都市头条(ID:10950627)茌平文苑与茌平作协旗下公众号茌平文苑,系同一编辑部,作者向茌平文苑投稿,即被视为将其作品的网络传播权,授予茌平文苑的两个平台。如不同意,敬请在投稿时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