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河北省承德县三沟初级中学的操场上,一个熟悉的身影正陪着学生们激情跑操。他步伐稳健,目光如炬,不时给落在后面的孩子轻轻拍背鼓劲。“杨校长又来陪我们晨跑啦!”学生们口中的这位校长,正是在教育战线深耕二十余载的杨海军。
从偏远乡村的"全科教师"到省级优秀教育工作者,他扎根基层二十余载,始终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初心,用行动诠释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内涵。他常说:“教育的本质是温暖与引领,只有把心贴在学生身上,把根扎在课堂里,才能真正读懂教育的意义。”

承德县三沟初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杨海军
在二十余载的教育生涯中,杨海军校长以深耕不辍的躬行与匠心育人的坚守,将无数荣誉化作滋养教育沃土的养分:从“县级优秀校长”“师德标兵”到“市级德育先进工作者”“家庭教育典范”,从“教学质量标杆”到“优秀共产党员”的红色徽章,每一项荣誉都镌刻着他在三尺讲台与管理岗位上的双重担当。
初心如炬——从“全科教师”到“育人先锋”
1995年,杨海军从承德师专政教系毕业,便主动申请到偏远的大营子乡任教。初登讲台的他,一人承担语文、数学等多门课程教学,并兼任班主任一职,成了学生口中的“全能老师”。
“那时候条件艰苦,农村孩子接触的知识有限,我总想多教他们一点,让他们看看外面的世界。”回忆起那段时光,他的眼中依然闪烁着热忱。

杨海军(左一)在基层任教
1996年,因工作调动,杨海军肩扛教学重任来到大营子乡北台中学。在这里,他不仅挑起班主任的担子,更同时执掌政治、历史、地理三门学科的教鞭。
也正是这段“啥都教”的岁月,让他在油灯下批改跨学科作业时顿悟:当历史课的朝代更迭与地理课的山川脉络在教案里交织,当政治课的价值观启蒙与劳动课的实践体验在学生心里共振,教育便有了穿透学科壁垒的生命力。
2000年,当他收拾好行囊调往下板城镇柳树底中学时,包里除了教案,还多了一叠学生用糖纸包着的野山枣——那是他用五年时光,在乡村教育的土地上种下的初心果实。
随着教育资源整合,2006年杨海军随校并入承德县第四中学。在这里,他像一株根系深扎的老树,在新的土壤里继续舒展枝桠。2011年,他挑起年级管理、班主任的双重任务,更以德育副校长的身份执掌全校德育工作。

杨海军(左二)与同事开展工作交流
办公室的台灯常亮到午夜,案头摊开的工作计划在方格间交错生长,如同他始终坚守的信念:“很多人说当了管理就别上课了,但我舍不得离开课堂——只有站在讲台上,才能真正听见学生的声音,摸到教育的脉搏。”
在深耕教学的岁月里,杨海军收获满满,2016年,他执教的历史课获得“优质课评比”一等奖,2017年和2018年获“承德市家庭教育优质课”一等奖,2020年获“省家长学校优质课”三等奖,并指导多名教师在承德市优质课评比中获奖。
深耕一线——在“双重身份”中践行担当
由于工作出色,2022年,杨海军调任承德县三沟初级中学任校长一职。来到学校,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走进课堂。
身份变了,职责重了,可他对一线的牵挂却从未改变:“刚到三沟时,我总想进课堂听课,甚至想申请当班主任——只有靠近老师和学生,才能知道学校需要改什么、怎么改。”

杨海军(左二)召开开学工作会
尽管因统筹全局工作不得不放下教鞭,但他坚持每周深入课堂听课至少3节,牵头成立“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坊”,亲自为年轻教师上示范课、改教案,把自己 20余年的教学经验倾囊相授。
杨海军的听课本上密密麻麻记着每位老师的讲课批注。在一次推门听课后,他发现青年教师讲讲课时时照本宣科,便连夜修改教案。“当校长不是当‘官’,是当‘服务者’——为老师服务,让他们安心教书;为学生服务,让他们快乐成长。”
作为管理者,杨海军创新构建了“12345”学校文化体系:以“同心同行惟实惟先”为精神内核,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双引擎。在干部队伍建设中,推行“周工作晾晒”机制,每周校长办公会上,领导班子成员要带着具体案例汇报工作,并牵头制定《教师教学常规考核细则》,将“作业批改是否有个性化评语”“是否建立学生错题档案”等细节纳入考核,让教学管理有了“硬标尺”。

承德县三沟初级中学开展青年教师培训
“实育人、育实人”是他挂在嘴边的育人理念。他主导构建的“13446”德育课程体系里,“六大育人途径”并非停留在纸面上——清明节带学生到“承平宁抗日纪念馆”,让学生触摸历史;把劳动课搬进校园“实践园”,让孩子在插秧中理解“粒粒皆辛苦”;在“情绪树洞”信箱旁,他常以“知心大叔”的身份回信,帮学生解开成长烦恼。
杨海军的时间表被拆成无数碎片:清晨6点查宿舍时,顺手记下哪个孩子被子薄;上午夹着听课笔记冲进德育研讨会……有老师偷偷算过,他日均在校时长超过14小时,可每次撞见学生,他眼角的笑纹里总盛着暖意。
岁月为证——用“一生一事”诠释教育信仰
午餐时分的学校食堂里,"校长陪餐席"总是围坐着最热闹的一桌。杨海军用勺子轻轻敲了敲学生碗边:"今天米饭口感怎么样?"他在食堂设"校长陪餐席",听学生吐槽"米饭太硬",第二天就和食堂师傅一起研究蒸饭火候。

杨海军(左一)对学校食堂进行检查
杨海军还推动建立了“校长接待日”制度,每周三下午雷打不动坐在会议室,倾听学生的烦恼、家长的诉求;他牵头改造校园文化长廊,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宗旨与学校历史、学生作品结合,让校园的每面墙都会“说话”。
办公室墙上的荣誉榜记录着他的耕耘,市级德育先进工作者、省级家长学校优质课三等奖……但他更珍视的,是学生偷偷塞在他办公桌上的纸条:“谢谢校长陪我们吃饭,今天我光盘啦!”
在杨海军的带领下,学校通过思政、礼仪等课程及升旗仪式、研学旅行等活动,强化理想信念、习惯养成等教育,形成了“课程+活动+实践”的德育工作格局。围绕“以体树人”理念,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会等活动,增强学生体质;以“艺美”课程为载体,通过美术、合唱等社团及文化艺术节,提升学生审美;落实劳动教育,通过劳动课、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劳动能力。

承德县三沟初级中学开展阳光体育活动
在校园建设中,杨海军积极跑办,学校完成教学楼维修、操场翻新等硬件升级,以“同心同行惟实惟先”为精神内核,通过文化墙、校园广播等载体,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从乡村教师到中学校长,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他对教育的赤子之心。20余年,杨海军先后荣获“承德县优秀班主任”“承德市德育先进工作者”等荣誉,所带班级多次被评为“市级先进班集体”,但最让他珍视的,是毕业多年的学生见到他,依然会跑上来喊"杨老师"。

教育是一场漫长的修行,始于初心,成于坚守
如今,站在操场上,看着孩子们在阳光下奔跑,杨海军的目光格外温暖,他说:“作为校长,我只希望能给老师搭好台,给学生指好路——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校园里找到自己的坐标,让每个老师都能在课堂上实现教育的价值。这,就是我一辈子想做好的事。”(王立新、张楠、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