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史诗的当代书写
董邦耀
在中国文学的宏大叙事中,水利始终是一个绵延不绝的主题。从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到《史记·河渠书》的严谨记载,再到当代水利建设的新闻报道,水的治理与利用构成了中华文明的重要叙事线索。姜志理的《泾水悠悠润泽沃野》,正是在这一传统中生长出来的当代文本,它以一位交通老记者的独特视角,将东庄水库建设这一现代水利工程置于历史长河中进行观照,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水利对话。这篇文章不仅是对一项重大工程的纪实报道,更是一部浓缩的水利史诗,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积淀与独特的文学表达。
文学评论重在分析与评价,应避免冗长的背景铺陈。但是,这次我要特别感谢陕西省交通运输厅办公室原主任、中国交通报陕西记者站原站长姜志理先生。八十年代中交报创刊初期,他创新性地将政务信息员与通讯员队伍“两网并一网”,带领我们积极写稿投稿。在他的指导下,我连续八年获评中交报优秀通讯员,并多次在中交报通联会上作经验分享。1991年,在他的指派下,我独立完成包(头)神(府)二级公路建成通车的大型通讯的采写任务,写作水平显著提升,稿件篇幅也从“纸烟盒”发展到“玻璃版”。后来我们先后进入交通工会系统,延续着亦师亦友的工作情谊。
退休后虽未再聚,但前日读到他为《流金岁月》撰写的评论,感念其多年栽培,遂作《岁月如歌 生命如诗》以回应。感谢姜主席的信任,让我能深入品评这篇水利题材佳作。这类扎根大地、浸润文化的作品,正是中国纪实文学的精华所在。
我写这些文字的时候,真是诚惶诚恐,害怕写不好,却非常感谢作者姜志理上次对我的肯定!他的认可让我备受鼓舞。此篇作品确实值得深入品读,而能够通过评论与作者共同探讨其中的文学价值与文化意蕴,是一次非常愉快的创作体验。
《泾水悠悠润泽沃野》最显著的艺术特色在于其宏阔的时空架构。文章以2018年东庄水库动工修建的新闻为切入点,却并未局限于当下,而是将笔触伸向历史深处,构建了一个纵横交错的时间网络。作者巧妙地将"六起六落"的东庄水库构想史、个人与泾河的生命交集、泾河流域的水利开发史这三个时间维度编织在一起,形成复调式的叙事结构。在空间上,文章同样展现出开阔的视野,从泾河峡谷的建设工地到关中平原的广袤农田,从宁夏六盘山的泾河源头到西安高陵区的渭河交汇处,空间的延展与时间的纵深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文章的史诗气质。这种时空架构不是简单的历史回溯,而是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揭示水利工程的文化意义——东庄水库不仅是凝土与钢铁的现代工程,更是千年治水传统的当代延续。
作者在文章中展现了对水利题材的独特处理方式,成功将技术性内容转化为富有感染力的文学表达。水利工程报道常陷入数据堆砌与技术术语的窠臼,而本文却通过多种文学手法赋予冰冷数据以温度。作者善用比喻修辞,将坝体比作"钢铁与混凝土铸就的巨龙",龙门吊塔如同"钢铁巨人",公路桥恰似"天外飞虹",这些形象化的表述使工程场景跃然纸上。同时,文章采用了鲜明的今昔对比手法,将记忆中"人海战术"的落后施工与眼前机械化、智能化的现代建设并置,突显科技进步带来的变革。尤为可贵的是,作者将个人记忆融入工程叙事,少年时在泾河嬉戏、成年后拉运沙石修渠的生动回忆,为宏大叙事注入了细腻的情感支流。这种将个人史、地方史与国家史相互交织的写法,使技术性题材具备了人文厚度,体现了作者"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叙事智慧。
作为一位长期从事交通领域文字工作的退休干部,作者在文章中展现了鲜明的文体自觉与成熟的风格特征。文章融合了多种文体元素:新闻报道的准确性、散文的抒情性、回忆录的亲切感、评论的思辨性,形成了一种复合型文体。这种文体选择既源于作者丰富的职业经历,也体现了他对水利题材的深刻理解——水利本身就是多面向的复合体,需要多元文本来呈现其丰富内涵。在语言风格上,文章既有"坝高230米,总库容达32.76亿立方米"这样精确的数据表述,也有"满怀欢喜""难以平复"等情感化表达;既有"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这样的政策话语,也有"寻找地软"这样的生活细节。这种刚柔并济、虚实相生的语言风格,构成了文章独特的审美张力。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虽然退休十余年,但语言毫无陈腐之气,反而充满现代活力,如"人工智能的力量""智能灌溉"等表述,显示了他与时俱进的思想活力。
《泾水悠悠润泽沃野》虽然以水利工程为表意核心,但其思想内涵却远不止于此。文章通过东庄水库这一当代工程,实际上探讨了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个人与国家等多重关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文章既展现了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力,也表达了对自然馈赠的感恩;在传统与现代的维度上,文章将郑国渠、白公渠、泾惠渠与东庄水库串联成一条清晰的发展脉络,显示了对传统的尊重与对创新的追求;在个人与国家层面,作者将个人记忆与集体记忆、地方发展与国家战略有机结合,体现了"小我"与"大我"的统一。
作为姜主席的下属和长期读者,我在这篇文章中看到了他多年来形成的稳定风格——视野开阔而不空泛,情感充沛而不泛滥,思想深刻而不晦涩。他对水利题材的处理方式,对多种体裁的娴熟驾驭,对文学性与纪实性的平衡把握,都体现了一位资深文字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尤为难得的是,退休后的他仍保持着敏锐的观察力和旺盛的创作力,这篇《泾水悠悠润泽沃野》既是对家乡水利建设的礼赞,也是他个人文学追求的延续。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重大工程建设一直是重要的叙事对象,但如何超越简单的成就报道,赋予工程文本以文学价值和文化深度,是当代纪实文学面临的挑战。作者的这篇文章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范例——将工程置于历史语境中,将数据转化为形象,将个人记忆融入集体叙事。这种写法不仅适用于水利题材,也可拓展至交通、能源、生态等其他领域。在这个意义上,《泾水悠悠润泽沃野》的价值不仅在于它记录了什么,更在于它示范了如何记录。
更为奇特的是此文结尾堪称神来之笔,其创新性与艺术表现力令人拍案叫绝。作者以穿越时空的浪漫主义手法,将秦皇汉武等历史雄主"请"到当代关中大地,通过古今对话的戏剧性场景,既完成了对东庄水库工程历史意义的升华,又巧妙实现了对当代建设成就的最高礼赞。这种将水利工程置于五千年文明长河中的宏大叙事视角,既展现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深远立意,又形成了历史纵深与现实成就的震撼对比。
尤为精妙的是,作者借用历史人物之口道出"朕不如共产党"的慨叹,看似奇幻,实则深刻,它以历史人物之口道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当代水利建设成就,完成了对文章主题的诗意升华。既保持了历史人物语言风格的庄重感,又通过古今对比自然引出现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成就。结尾化用毛泽东词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既与穿越情节形成互文,又使整段文字在诗词韵律中达到高潮,展现出作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语言驾驭能力。这种将工程报道升华为文明史诗的写作手法,既跳出了传统报道的窠臼,又超越了普通赞歌的浅白,堪称主旋律写作的典范之作。
泾水悠悠,流淌千年;文脉绵绵,传承不息。作者以他的笔触,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水利中国的壮美画卷,也展现了一位老文字工作者对文学初心的坚守。在数字化阅读盛行的今天,这种扎根大地、饱含深情的写作更显珍贵。期待作者继续以他不老的笔锋,为我们记录这个伟大的时代,书写更多连接历史与未来的动人篇章。
总之,作者的这篇文章确实是一篇饱含深情的力作,我也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老一辈文字工作者对文学创作的坚守与热忱。他的文字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时代的鲜活气息,这种将个人记忆、地方叙事与国家发展相融合的写作方式,特别值得当代写作者学习。
最后,向姜主席表达一位学生的敬意——退休不退志的创作精神,以及严谨创新的写作姿态,在这个快速变迁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愿您笔墨常新,继续为读者带来这样有高度、有厚度、有温度的文字!祝老领导文思泉涌,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作者简介:

董邦耀,笔名:骊山、高言,辽宁大学中文系毕业,原为铁道兵5847部队三中队学兵15连学兵,曾任陕西省高速公路建设集团公司工会副主席、陕西省交通运输厅史志办主任,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文学创作研究会顾问、陕西省交通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2006年入选《陕西文化名人辞典》。《金榜文艺》主编。


